四川将探索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 助贫困户财产增收

30.07.2015  14:20

 

图为省财政厅副厅长陈书平

  (记者 董焦 仲健鸿) 30日,四川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在答记者问环节,省财政厅副厅长陈书平对支持扶贫攻坚行动和实施扶贫开发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

  自2011年“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四川财政全面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对照《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大力支持实施各项扶贫攻坚行动。陈书平介绍说,据统计,从2011年至2014年,省级财政共筹集下达综合扶贫资金超过3600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2015年及以后年度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财政扶贫资金的大幅增长,为近年来我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和贫困发生率逐年降低提供了坚实有力地财力保障。

  他表示,为了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财政厅研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财政扶贫工作思路。“按照省委部署,我厅牵头研究制定了《四川省财政金融扶贫专项方案》,从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支持措施。”陈书平介绍说,目前该方案已经提交省政府审核,按照方案,省财政厅将通过调整存量结构、加大增量投入、创新融资方式等政策“组合拳”,努力做到“输血”与“造血”同步进行,为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同时,省财政厅还将探索收益扶贫新模式,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或部分支农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股份化并授予贫困户,以增加贫困人口财产性收入。“这就是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主要途径是大力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试点。”陈书平介绍说,具体讲,就是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村或农民专合社形成的资产,经试点组织成员同意后,划出一部分,采取优先股的方式量化到贫困户,贫困户按量化的股份每年获得一定收入,“通过股权量化改革,这部分财政支农资金变成贫困群众的资本金,有利于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拓宽了他们的收入来源渠道,能有效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

  此外,省财政厅还构建了四项机制。

  一是构建扶贫开发投入保障机制。陈书平介绍,省财政厅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对88个贫困县单列计算补助,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逐步提高扶贫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到2020年,省级扶贫专项资金规模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省直有关部门每年投向贫困县的项目资金,原则上达到50%以上。

  二是构建扶贫开发社会保障机制。他表示,此举旨在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三项制度为核心,以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主要通过纳入低保体系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实行贫困地区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逐步把低保线提高到扶贫标准线。建立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制度等。

  三是构建扶贫开发资金统筹机制,大力盘活各领域财政沉淀资金,统筹用于扶贫开发的重点领域。陈书平介绍说,四川将整合项目资金资源,把住房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涉农项目和资金,合理安排、打捆使用,集中解决突出的贫困问题。创新工作机制,以扶贫攻坚规划为引领,强化县级主体责任,将资金和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提高县级党委、政府对扶贫资源的统筹整合能力。

  四是构建扶贫开发市场激励机制。省财政厅将支持贫困地区在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推广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建设;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完善跨区域财政利益分享机制,促进省内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企业兼并重组、项目合作共建、园区合作共建,搞“飞地经济”,引导企业迁建等,实现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