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精准滴灌 全力扶贫攻坚

04.08.2015  13:12

【核心提示】

  德昌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和多民族聚居县,辖21个乡镇(其中彝族乡6个、傈僳族乡2个),总计有汉、彝、傈僳、回等24个民族21.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6.29万人、占总人口的30.2%。

  全县贫困人口2009年至2014年累计减少24283人,建成幸福美丽新村和彝家新寨69个,4000余户、14000余人住进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贫困地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截至目前,全县尚有32个贫困村、9125人贫困户人口未脱贫,德昌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河谷坝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既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也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短板”,山区群众不富裕,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不足,民生亟待改善,很大程度制约了德昌2020年在全州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德昌全面小康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能住上这样的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我真的太高兴了。”沙友古莫是马路村村民,今年初她从高山上搬到美丽新村,从之前崎岖的山路到今日交通便利的新家,新生活让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灰色的屋檐、黄色的墙面,桃红色的三角梅从屋里的院落往外盛放,开得正艳。明亮和谐,是德昌县阿月镇马路村彝家新寨给人的第一印象。

  住进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是沙友古莫生活的发展变迁,也是德昌县精准扶贫的改革变化。

  德昌县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精准发力,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一场变革,一路变迁,一个任务,充满希望的不仅是沙友古莫的新生活,更是德昌县精准扶贫的新篇章。

  一场变革——

  扶贫脱贫到村到户,建档立卡“拔穷根

  整齐漂亮的新房,干净的水泥路,两边的绿色植物昂扬着勃勃生机,成片的玉米和水稻随风飘荡,荡漾出一片绿色的微波。从山脚到山坡成片栽种着烤烟,一片绿色的绵延,一眼望不到头。

  这里是麻栗镇新塘村,村民大多是高山移民。从高山的贫瘠到平地的富庶,这里的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

  “在高山上只能种土豆、荞子,在山下能种的就多了。”种植烤烟、畜牧业是新塘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50元。

  满目的绿意,让我们在新塘村看到了一片丰收的希望。

  而在2009年以前,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加上人们观念落后,新塘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户生产生活落后,交通和居住条件差,农户所住房屋破烂不堪,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是全县较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困村之一。

  贫困,为新塘村种下了一个“穷根”,也成为了德昌县小康路上的一顶“穷帽”。

  拔“穷根”、摘“穷帽”。德昌县制定了《德昌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20年)》,扶贫规划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进村入社道路网络和农户住房、饮水、支柱产业发展等为重点,尽量扩大规划覆盖面,明确了相关部门和乡镇职责任务,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统筹协调、通力合作。加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凝合力,集中资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一场扶贫开发攻坚战在德昌打响。

  德昌逐一摸准贫困的“穷根”,按照“县为单位,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动态管理”总体要求,通过开展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找准扶贫对象,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构建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把扶贫脱贫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采用“结合实际,逐级下达,规模到乡镇、分解到村”的方法,灌溉每一个贫困村,润泽每一个贫困户。

  “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漏、不符政策的一户不评。”德昌县民族宗教和扶贫移民工作局局长王秉华说,德昌把精确扶贫作为了工作的重点,为保证扶贫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县民宗扶贫移民局多次组织人员,深入21个乡镇督查指导,他们通过村干部反映、向附近村民了解情况以及到贫困户家实地察看、询问等多种方式核实,确保识别对象不错位、不缺位。

  鼓励和引导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生产生活的村、社搬迁到更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一个个美丽新村、一个个彝家新寨在德昌建立起来,“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让贫困群众有了幸福美丽新家园。

  2011年,新塘村被县委、县政府列入“彝家新寨”建设村,“彝家新寨”项目建设涉及该村二、三、四社,共103户、576人,项目总投资773.8万元。“彝家新寨”项目建设让新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德昌扶贫攻坚的一个小缩影,让人欣喜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

  精准发力,让德昌的扶贫工作“”到了“点上”。2009年至2014年,德昌脱贫24283人,建成幸福美丽新村和彝家新寨69个。

  一路变迁——

  精准扶贫热潮涌动,产业扶持奔小康

  紧邻着新塘村,民主村栽种了460亩梨树,新栽种梨树现已抽芽的绿叶彰显出生机;六所镇上,梨树已经结出了沉淀的果实,成片的梨树林里,微风吹来一阵清新的果香,丰收在即,果农们一脸喜悦。

  道路让德昌变得四通八达,便利的交通,让果农们不愁果子卖不出去,畅通的道路见证了德昌精准扶贫奋进的历程。

  基础设施建设是扶贫攻坚的坚实基础。德昌大力推进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农家”行动,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用水难等问题。

  基础条件好了,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成为了德昌扶贫工作的新课题。“授人以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脱贫,有了产业的带动与发展,让贫困群众找到致富的法子。

  为此,德昌做大优势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以“每户贫困户有1项以上稳定增收致富产业项目,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全县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体系,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大力发挥农业产业化“两个带动”作用,巩固壮大烟草、蚕(果)桑、蔬菜、林果、畜禽、花卉等6大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着力在二半山、高山民区扶持发展烤烟、林果(板栗和核桃)、草食畜和生态禽、山地旅游等特色产业。

  产业扶贫的理念,成为了德昌扶贫攻坚战中脱贫致富的“主导线”。

  “种烤烟,让我们的生活富起来了。”小高乡杉木村是彝族聚居村,由于山高、土地贫瘠,村民们得“靠天吃饭”。近几年,烤烟成为了这里村民的支柱产业,发展烤烟绿色田园经济,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村民们的观念改变了,大家种植烤烟的积极性提高了,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优势产业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钱包鼓了,村民消费的实力也强了,汽车、摩托、家电、电脑,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生活方式也越来越现代。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山上生产、城里生活,山上找钱、坝区消费”的离乡不离地的城乡统筹模式逐渐在德昌形成。

  一个任务——

  两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

  “年初,年中,年尾,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工作会,一年都在开。

  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德昌全县识别出32个贫困村,3900户12116人贫困人口。

  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和少数民族乡村等贫困带,自然环境差,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这32个贫困村逐一成为了县级领导及部门的联系对象,以领导带动,锁定选准最贫困的村、扶持最困难的户,办好最急需办的事,确保贫困人口优先扶持、优先受益。

  每一个贫困村有一名县级领导、有一个联系部门、有一个驻村工作队进行帮扶,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县级领导、联系部门不脱钩,驻村帮扶工作组不撤出的硬性规定,让精准扶贫成效卓然。

  一年来,德昌县按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要求,通过新寨、新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农牧林产业化项目等扶持,2014年全县顺利完成减贫任务2991人。2015预计减贫2281人。

  ——2016年、2017年全县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422人左右。

  ——2018年做好已脱贫人口的提高巩固工作。

  ——2019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县6844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2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这是德昌精准扶贫的时间表。

  这是德昌精准扶贫的规划图。

  这是德昌精准扶贫的任务书。

  一页蓝图下,德昌使足了劲、用尽了心,为着实现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村“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让贫困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不断奋进。

  文/本报记者  陈国盼 图/  赵泽卫  摄

  麻栗镇:

  精准扶贫闪“亮点

  郁葱的绿树、清秀的河山,闪着银光风力发电塔错落在乡坝,这里是德昌的麻栗镇。

  麻栗镇位于德昌县北部,安宁河东岸,东靠螺髻山与普格县相邻,西与阿月乡隔安宁河相望,北接西昌市黄水乡,辖9个村67个村民小组,2013年全镇农业人口1323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0710元。

  2014年,德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不漏下“符合政策的任何一户”,麻栗镇专门成立了麻栗镇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

  各村推荐产生村民民主评议小组,各村迅速落实责任分工,精确识别了贫困村大象坪村及276户贫困户,726个贫困人口,并为其建档立卡。

  严格贫困户、贫困村识别

  全程公开、透明

  贫困户的识别,在麻栗镇要过“6道关”。

  第一道关是政策关,在政策宣传、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农户可以自愿提出申请并如实填写《农村贫困户申请书》报民主评议小组;

  第二道关是民主初评,村民推选出的民主评议小组对提出申请的农户进行客观公正的初评并提出初选对象建议名单;

  第三道关是民主评议,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初选对象建议名单贫困户进行民主评议(投票表决),形成贫困户初选名单;

  第四道关是全程公示,核实无异议后,将贫困户家庭状况、致贫原因、村民大会评议结果等内容进行第一次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审核。

  第五道关是乡镇审核,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贫困户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全镇贫困户名单,进行第二次全程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结果公正。

  第六道关是上报备案,县人民政府严格审查全县贫困户并报州扶贫办和省扶贫移民局备案同意后,再在县内相关媒体进行公示公告。

  这样严苛的程序,公平、公正的“透明化”,让276户贫困户到了村民们的认可。

  贫困村识别,麻栗镇坚持广泛征求意见、村级组织充分讨论和自愿申请的原则,大象坪村因其海拔较高、产业单一、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差、无因定性集体经济收入确定为贫困村,进行第一次公示、第二次公示后,大象坪贫困村已报省州批准。

  量身定制精准扶贫计划

  把扶贫落到实处,发挥用处

  针对大象坪贫困村实际,德昌县政府办、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县民宗和扶贫移民局等县级部门帮扶部门,组成驻村工作队,与县政府一起“量身定制”了专门的帮扶计划。

  基础设施建设是扶贫的重点工作,为了改善大象坪村的贫困现状,大象坪村计划2016年全村将结束农网改造,实现全村用电全面覆盖;争取项目解决全村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争取项目实现全村道路硬化。

  同时,在大象坪村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计划2014年到2016年,逐年在2014年种植烤烟330亩的基础上,增加种植170亩达到种植烤烟500亩,为群众增收187.2万元;到2016年实现畜牧业半现代化,到2018年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打造螺髻山特色畜牧业,争取为群众每年增收100万元;林果业上将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实现百姓增收多样化。

  内强外硬,大象坪村作为是劳务输出大村,外出务工人员有437人,占全村人的35%,但是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没有受过培训,为此大象坪村计划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将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到45%,年增收100万元。

  扶贫帮带,麻栗镇全镇276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每一个贫困户都有县级部门和镇干部联系,针对每户贫困户的实际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而且都以帮扶明白卡形式,张贴到各户贫困户,把脱贫的希望落实到每一个困难户上,让精确扶贫发挥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