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县召开扶贫开发专题讨论会迅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
7月7日上午,省委召开了十届六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隆昌设分会场,县委、县政府全体在家领导,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县法院院长,县检察院检察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部分县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7月7日下午,隆昌县庚即组织召开了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专题讨论会。会上,部分镇(街道)、县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全体在家县级领导,紧扣“如何从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的重大意义、如何准确把握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的总体要求和总攻方向、如何抓好隆昌重点难点工作和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突出问题、如何深化扶贫机制改革和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如何加强组织领导和凝聚强大合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讨论发言。大家一致认为,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尤其是省委王东明书记的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和中央的部署要求,全面体现了四川扶贫开发的工作实际,充分回应了社会诉求和群众期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为隆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专题讨论,全县上下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的认识切实统一到了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尤其是王东明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扶贫开发的坚定性
省委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全局性任务来部署推进,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攻坚行动计划”和“五大扶贫工程”,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是专门召开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对下一步扶贫攻坚做了重要部署,这为我们更加有力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讨论,隆昌各级领导干部更加深刻认识到,实施扶贫开发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只有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消除贫困,摘“穷帽”,拔“穷根”,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隆昌的综合实力;实施扶贫开发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只有通过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对推进“四个全面”、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了扶贫开发的坚定性。
二、把握总体要求,明确扶贫攻坚工作现状和方向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起草的关于扶贫攻坚的《决定》讨论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出台了《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省委还制定了扶贫开发十个专项方案,形成了“3+10”的组合拳,共同构成了新阶段省委推进扶贫攻坚的总体设计、制度安排、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同时,省委王东明书记还提出了“五个有机结合”的要求:即,在目标任务上,注重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有机结合,确保同向、同步、达标;在总体思路上注重加快发展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联动攻坚。在时间路径上,注重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的有机结合,走出双轮驱动的路子。在着力重点上,注重夯实基础与能力结合。在推进方式上,注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动员有机结合,切实增强整体合力。这为隆昌下一步开展扶贫攻坚提出了具体遵循。
隆昌各级领导干部深入领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切实把握总体要求,认真分析了隆昌的扶贫开发现状。按照国家新的识别标准,通过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全县2013年底贫困人口为3.84万人、贫困村49个,2014年,通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帮助了1.15万贫困人口脱贫解困,截止到2014年底,全县存量贫困人口2.68万人、贫困村41个,贫困发生率4.6%,隆昌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依然艰巨。隆昌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集中投入、综合施策,全面深化扶贫机制改革,落实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和精准管理,让扶贫资金、项目真正用在最贫困的村、最困难的户和贫困群众最紧迫的事情上,确保到2015年底减少贫困人口0.67万人、贫困村7个,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农民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农村平均水平,真正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三、注重统筹结合,强化扶贫攻坚工作举措
一是着力抓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以扶贫新村建设为载体,合理确定建设标准,适度加大对贫困户的支持,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建设扶贫新村聚居点,同步提升扶贫新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综合配套服务水平,全面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二是着力抓好富民产业培育。 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编制贫困区域(村)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依托优势旅游资源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以优化品种、提高品质为重点,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贫困区域经济发展。 三是着力抓好乡村道路畅通。 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抓好“组组通公路”建设,着力解决好贫困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和中小危桥改造,稳步推进贫困区域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 四是着力抓好饮水安全工程。 认真制定饮水安全工作实施计划,加快实施严重缺水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全面解决严重缺水地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小微水利工程。 五是着力抓好农村电网升级。 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重点解决贫困村供电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问题,解决好贫困群众特别是分散群众用电问题。 六是着力抓好信息网络覆盖。 推进贫困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每个村至少培养1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的信息员,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 七是着力抓好教育事业发展。 向贫困区域倾斜公共教育资源,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实现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增加贫困区域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 八是着力抓好基本医疗服务。 健全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加快村卫生室建设,健全县、镇(街道)、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九是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水土保持、清水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环保工业,使生态经济成为贫困区域群众增收来源之一。 十是着力抓好新风正气塑造。 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强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深入开展法律七进,以村规民约为抓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开展“送文化下乡进村”活动,坚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四、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扶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 将县委书记、县长作为扶贫开发攻坚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切实将扶贫攻坚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进一步强化干部驻村帮扶机制。 继续深入开展部门帮扶、企业帮扶、干部驻村和党员结对等帮扶工作,充分发挥驻村干部作用,将驻村干部作为“精准滴灌”的“管道”。 三是进一步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合理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坚持和完善从县到村三级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 四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扶贫开发机制。 深入推进“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扶贫镇延伸。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抵押服务平台,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 五是进一步创新社会参与扶贫开发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对社会扶贫的规范引导、监督管理职能,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 六是进一步健全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机制。 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重要指标,建立扶贫工作考核机制,细化目标任务,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