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2020年,且看老乡奔小康
2015年12月8日,从省直机关、市县、乡镇抽调的120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400个调查组,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大小乡村,对全省贫困村、贫困户以及贫困人口状况开展了一次深入、全面、彻底的进村入户调查,切实为我省当下的13万余户贫困人口开出“脱贫处方”。
回首过去这5年,12.8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43.9亿元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同比“十一五”期间82.8%的增幅,足显我省在“十二五”期间对扶贫攻坚的投入。在此期间,全省36.3万人甩掉“穷帽”换上“新装”,5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年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底的3829元增加至2014年底的8315元。
回望过去这5年,我省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随之带来的是贫困人口发生率的降低,有效地防止了返贫。
回望过去这5年,“精准”这个字眼频频出现在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这两个字不仅指出了我省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探索的新方向,同时也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措并举
“十二五”打出漂亮攻坚战
“要致富,先修路”“路不通,财不通”,口口相传的俗谚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多数地区贫困的根源所在。进不了村,出不了门,“路不通”不仅导致扶贫物资进不去,也阻碍了脱贫思想的渗入,要脱贫就得先斩“拦路虎”。
2011年至2015年,我省共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近5亿元,专门用于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扶持修建乡村道路968公里、建桥28座、涵洞916个,切实解决了50多万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同时还兴建饮水工程、水利工程266宗,近22万群众从此告别饮水难,6万亩农田灌溉难问题也一并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然而,扶贫并非仅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善住、行等方面就能得以解决。
“彻底祛穷根,必须从产业扶持上着手,既要扶贫,还要增收。”省扶贫工作办公室主任吴井光明白,海南出众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优势,能够因地制宜地规划出数条产业发展路子。2011年以来,我省坚持“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原则,使一个个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特色产业在原本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5年来,5.66亿元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种养业,橡胶、槟榔、绿橙、芒果和瓜菜等经济作物及热带水果产业,让25万户、116万人次受益。同时,省财政还贴息8750万元,引导带动小额信贷资金19.8亿元,用于扶持贫困地区种养殖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也为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扶贫、整村推进、建设老区……在扶贫方式上,我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最适合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推动扶贫开发工作。
精准推进
“十二五”走出扶贫新路子
5年扶贫,亮点频现,却并未足以使人骄傲。“一些地方贫困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资金、项目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对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帮扶效果如何等问题不清楚、不明确。”吴井光清楚地知道,不少扶贫项目“大水漫灌”,“扶农”却未“扶贫”。而检验当下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最好的办法,就是看扶贫是否精准。
“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准发力,确保如期脱贫。”吴井光说,精准发力,就是要改“漫灌”为“滴灌”,每一笔钱用到刀刃上。也就是从这时起,不少习惯了物资帮扶的村子惊讶地发现,扶贫物资变成了一张张规划图纸。“十二五”期间,我省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共对3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仅2015年,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4亿元,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4亿元,基本完成6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等工作,受益人口达2.4万余人。
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有限资源合理分配,每一笔钱都花到实处,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工作开展则要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吴井光说,在“十二五”期间走出精准扶贫路子,是为“十三五”打下了坚实基础。
再接再厉
“十三五”带着老乡奔小康
5年回望,成效显著,36.3万人脱贫,贫困县人均纯收入翻番。在吴井光以及所有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人看来,有此成绩,着实不易,而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目标则更显艰巨。
目前,我省10.2%贫困发生率仍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全省仍有46.6万农村贫困人口,相比目前已成功开展整村推进和产业扶贫的乡村而言,贫困地区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且贫困户增收渠道单一,收入偏低。
据统计,我省贫困地区大多种植橡胶、甘蔗和木薯等传统低效作物,占到65%以上。截至2014年底,全省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及全国相比还相差较远,4.5万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繁重,贫困人口剩余劳动力技术不高,就业竞争力低等现状仍然严重。
同时,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对财政依赖程度较高,且地方财政投入相对偏少。在“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发展资金)5000万元,仅占中央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4%。社会力量对扶贫工作参与度、积极性不高,定点扶贫手段单一、资金投入分配不均、扶贫工作人员缺口巨大、中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等等现状,都将是我省“十三五”期间需要着手攻关的难题。
“困难、挑战与机遇并存。”这是吴井光对于“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看法。当下我省的“大扶贫”格局逐步成型,“十二五”期间夯实的基础足以支撑起艰巨的扶贫任务。
“三年攻坚,两年巩固。”2020年,且看老乡喜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