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聚力重建幸福美丽新家园

21.07.2014  19:29

——来自“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一周年的报告

(记者张建刚 王凤运)7月18日上午10时,地处四川蒙顶山麓的雅安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草木茂盛,流光溢金。广药集团在全国首个自建生产基地——王老吉大健康(雅安)基地竣工试运行,成功生产出第一罐凉茶,成为“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雅安市第一个签约入驻、第一个奠基建设、第一个主体封顶、第一个投产运行的重大项目。

  此时,距此40余公里的芦山县产业集中区,标准厂房、园区大道等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6平方公里的东、西园区施工场地上,工程机械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四川琪达实业集团全自动吊挂生产线上,一件件衬衫和休闲服正在走下生产线。集中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人民网记者,作为灾后落户产业集中区的第一家企业,四川琪达实业集团高档服装生产项目今年1月18日进场施工,90天完成主体工程,60天完成内部基础装修,20天完成机器设备安装实现试生产,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产业重建速度的代表。

  同样是在芦山。7月15日下午5时,人民网记者在飞仙关镇凤凰新村聚居点看到,该聚居点房建工程全部完工,入口右侧建起的一方池塘中,碧绿的荷叶在风中摇曳,入户道路两旁的人行道铺上了青红地砖,路旁棕黄色的矮篱笆内,原本裸露的土地也栽种上蔬菜和灌木。“凤凰新村现在是一天一个样。”村民王小芳满脸幸福地说起家常,刚搬进新家时,新村还有许多基础设施和绿化没有完善,这才过了半个月,新村的设施就完善了,环境更美了。如今,她每天傍晚都带着孩子在新村的广场上玩耍。

  各不相同的灾难境遇,同样迸发的是感恩奋进、聚力重建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前行力量。今日定格的,是眼前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和157万雅安人民绽放的笑脸。

  时光流转。以2013年7月15日国务院下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7月20日四川召开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为起点,雅安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157万雅安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认真践行“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的重建机制,切实承担主体主责,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推进,成效明显,呈现出“城乡住房重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全面启动,产业重建有序实施,基础设施重建和城镇体系重建顺利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扎实有效”的良好态势,正朝着“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重建目标,朝着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

  “灾后恢复重建既是一场使命与责任的‘接力’,又是一场挑战与奋进的‘赛跑’,更是一场打硬仗、补欠账的‘赶考’。”今年7月15日,四川省政府秘书长、雅安市委书记、市重建委主任叶壮告诉人民网记者:“我们一定会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科学重建,把灾后恢复重建这件好事办好,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为努力实现让中央放心、让灾区群众满意的目标而奋斗。

   自力更生,地方主体。着力探索更加贴“地气”的重建新机制,激发聚力重建美好新家园的“正能量”,为完善重大自然灾害重建体系提供生动实践。

  “4·20”芦山强烈地震之后,中央首次将灾后恢复重建的“指挥棒”交给四川,实行以地方政府为决策、实施和责任主体的“地方负责制”。从应急救援转入灾后重建,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创新体制机制,重建工作以地方为主体,给予了四川、雅安极大的信任。

  “一年来,我们认真履行重建工作主体、实施主体、责任主体的职责,着力探索推进、保障、帮扶、联动、共建、援建六大重建机制,着力激发干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活力。当前,雅安受灾群众吃苦受累流大汗、双手重建新家园的‘正能量’空前迸发,打响了一场落实重建责任、确保灾后重建有力有序推进的‘攻坚战’”。叶壮感概地说。

  “社会关爱,我们感动;回报祖国,我们行动”、“自己的活路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已经成为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奋进、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精神的生动写照。

  “坛坛罐罐地震毁,棍棍棒棒建家园”的对联,至今还悬挂在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村工地上。地震发生后半个月,雅安灾区群众就在“站立的废墟”旁,喊出了“我们才是重建主人”的豪迈誓言,灾区大地呈现出一片不等不靠,抓生产、忙自救的生动场景。

  一些乡村创造性地“发明”了由群众代表组成的“自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从选房址到谈价格,从管资金到监质量,从集建议到理纠纷……群众自己当家作主、亲力亲为,灾区新村建设如火如荼;

  许多灾区群众理性地把握重建速度,错开重建之初建材供应紧张的高峰期,选择在马年春节后再回乡修房;

  芦山县清仁乡,身患癌症的大同村党支部书记袁超,带领乡亲们奋战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战场上;雨城区中里镇党委书记王加林,倒在了率领群众重建新家园的岗位上……

  自力更生,地方主体,带来的是更贴“地气”的重建新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地方政府应对灾难的管理能力,为探索完善重大自然灾害重建体系提供了一次生动实践。

  回望雅安,铭记来路,恪守民生优先,确保群众满意。一个又一个灾后恢复重建“新机制”,为雅安实现“后发追赶”提供了坚实保障。

  着力探索网格管理、工作倒逼的推进机制。按照“4·20”、“7·20”、2014年底等重要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倒逼解决制约重建项目实施的问题;建立重建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及17个推进小组,加上市级领导包县区的办法,形成网络化重建项目实施推进体系;建立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节点、以节点保全年的目标控制体系,对重建整体提质提速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着力探索“五位一体”、严守底线的保障机制。将安全、质量、稳定、廉洁、舆论引导“五条底线”贯穿重建始终,推进阳光重建、廉洁重建、安全重建;

  着力探索助贫济困、因地制宜的帮扶机制。进一步打牢了困难群众奔康致富的基础,增强了特殊困难地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内生动力。

  着力探索党政引导、群众主体的联动机制。建立组团服务机制,构建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牵头,社会力量参与的“3+N”服务体系;采取院坝会、群众夜话等方式,联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引导群众成立“自建委”或“业主委”,实行重建政策、工作职责、个人承诺、资金使用、质量监督、群众疑问“六个公示”,实现“群众的事情群众办”,对增强群众主体意识、提升重建速度和质量,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起到了有效促进作用。

  着力探索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机制。组建雅安市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浦发银行落地雅安,3家小额贷款公司筹建开业,2家担保公司正在筹建;全国首个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将全国各地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热情汇集起来,再传递到“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探索“招善引慈”新路子,储备公益项目1430余个(已对接644个),协同国内基金会68家,争取资金30亿元。

  着力探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援建机制。“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增强灾区发展后劲、深化区域合作;德阳、绵阳、南充、攀枝花、自贡、泸州和成都七个市对口援建芦山、雨城、天全、名山、荥经和宝兴六个县(区),援建期3年。目前,19个援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1个,累计到位资金2.3亿元。

   民生优先,群众满意。把重建工作做为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推动重建工作的“加速器”,推动灾后重建和后发赶超,在“赶考”路上交出合格答卷。

  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必须为民。

  怎样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群众满意是最高要求,群众认可是最硬标准。简而言之,那就是民生优先、群众满意!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雅安市就坚持把切实保障民生紧迫需求和科学建设新家园有机结合,坚持把教育实践活动与灾后重建紧密结合,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实现群众满意的落地工程,深入查找和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落实、不畅通、不到位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以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推动灾后重建和后发追赶。

  今年6月27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荥经县灾后恢复重建重要项目,连接荥经县城和烈太产业新城的烈太新桥竣工。这条连接荥经县城与烈太产业新城的纽带,既方便烈太乡7000多名村民生产生活,又满足了烈太产业新城各企业运输需求。  7月初,雅安市区滨河公园的建设工作正在收尾,7月20日公园完工后,市民又多了一处休闲娱乐场所。

  通过政府“兜底”,625户特困户已于今年1月28日前入住新居;通过实施综合帮扶政策,4482户困难群众建房已于今年4月20日前完成;把地灾防治作为“生命工程”,全市235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3330户避让搬迁户于今年5月底前全部完成搬迁安置。

  截至今年7月20日,全市农房重建开工率已达100%,完工率76.2%;城房重建开工率已达到100%,完工率10.1%;全市1027个公共服务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工394个、完工率38.4%,其中学校重建312所、已完工126所;医疗卫生类项目92个、已完工43个。

  从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工业、旅游等产业重建项目……灾区群众开始享受着或即将享受灾后重建带来的实惠。

  让灾区群众安心、舒心的,不仅仅是服务保障设施的大幅改善,为民、便民、利民的社会管理和建设理念,同步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

  “与其政府大包大揽,不如让百姓说了算。”这是雅安灾区干部们最常说的一句话。灾后重建,让灾区群众尽可能地参与到决策的每一个环节,更多视角谋划、更多层次倾听、更广范围征集,坚持广开言路,让规划和重建的过程成为倾听民声、集思广益的过程。

  雨城区姚桥新区沙湾路60号在市文化科技中心打捆的重建项目选址范围内,一栋面积约5千平方米的住宿楼需要拆迁。7月4日上午9时,这里响起了挖掘机拆除房屋发出的巨大轰鸣声。从项目启动、群众动员至完全拆除,雨城区搬迁工作组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解决群众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寻找。”谈及此次搬迁的整个过程,搬迁工作组工作人员张春林说。扎实的基础工作,换来群众的理解与感动。带着这份感动,搬迁群众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支持着雅安的重建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尊重民意体现在规划和决策的每个细节。在雅安灾区,大到全面指导重建的11个专项规划,小到灾区一个村的重建蓝图,都经过了专家无数次的反复论证和修改。灾区基层党委政府依托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受灾群众信息资料库,建立起召开重建户大会、党员会、院坝会“三会”工作制度。规划设计团队不断与村民召开“坝坝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征求意见,修改和调整方案,“参与式规划”的理念得到最好体现。在重建内容、项目选址、具体实施过程和最终检验上,均将灾区群众的切实需要和切身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坚持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基本方法,更创新性提出“城—城”统筹、“城—镇”统筹、“镇—镇”统筹、“镇—村”统筹、“产—城”统筹的发展模式。

  回望雅安,铭记来路,恪守民生优先,确保群众满意。通过建立和推进问题台账机制、组团服务机制、结对帮扶机制、社会协同机制,一项又一项富民惠民的新政策,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风正心齐、崇尚实干、感恩奋进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

  “对雅安而言,灾后恢复重建是中心任务,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没有退路、必须打好的硬仗。我们将继续坚持把重建工作做为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战场’,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推动重建工作的‘加速器’,把切实保障民生紧迫需求和科学建设新家园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灾后重建和后发赶超,在‘赶考’路上交出合格答卷。”叶壮这样告诉人民网记者。

   加大“输血”,注重“造血”。打重建“硬仗”,补发展“欠账”,努力让灾区产业强起来,增收路子多起来,群众日子好起来。

  产业重建是解决灾区群众长远生计的关键。在雅安灾后重建过程中,产业重建被推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高标准起跳成为共性。

  为增强灾区造血功能,中央拿出5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灾区产业重建。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把产业重建作为重大民生事项来抓,要求在央企和省内市(州)的援建资金中要对产业发展给予倾斜。

  立足于“既要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又要过上好日子”的目标,雅安市积极探索产业重建之路,坚持把抓好产业重建作为增强灾区“造血功能”、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民生工程,努力实现在恢复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以确保产业重建惠及更多百姓。

  方向明,思路清。雅安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全市上下走上了大胆探索、实践产业重建之路,勾勒出了雅安产业重建的宏伟蓝图。

  以园区为载体抓好工业重建,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依托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灾区“飞地”产业园区,引进中国恒天汽车、中国兵装建安、中航工业川西机器、鼎恒新能源、广药王老吉等大中型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101亿元,已开工建设8个,总投资65亿元。截至7月20日,全市204个产业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49个、完工率24%。

  以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抓好农业重建。加快芦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等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建立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农民长期受益稳定增收机制,带动灾区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致富奔康。

  突出雅安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大熊猫文化、茶文化和山地生态旅游产品和品牌,建设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

  发展型重建,注重功能恢复与跨越提升相统一。今年7月4日,中国恒天集团与雅安市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雅安产业重建以来引进的最大项目正式落地,开启了央企支援灾后恢复重建的新模式。该项目计划一期建设年产10万台大SUV(越野车)基地,总投资近30亿元人民币,拟于18个月完成建设工期,2015年底投产。2017年全部投产后,每年将实现销售收入约200亿元,税收约20亿元。项目的入驻,将带来汽车座椅、内部装饰、电器等配套厂家的跟进发展,拉动汽车零配件及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芦山县思延乡“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被专家誉为“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朝阳项目”。如今,多家产业援建企业已入驻园区,5300多亩的猕猴桃、400多亩的珍稀苗木,已根植下灾区延伸产业、惠民益民的希望。

  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产业重建的足音愈发铿锵有力。如今,雅安的灾后恢复重建已经进入“造血期”,一二三产业重建“齐步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打造完整的全产业链条。雅安产业正迈向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总量增大、效益增强的恢复重建、发展振兴之路,增强雅安灾区自身发展能力,用“务实重建”方法,做出了“1+1>2”的命题。

  今天的雅安,震后公路恢复重建“1+8”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在建。以“1”条雅康高速公路为龙头,加上“8”条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公路的建设,编织起灾区前所未有的交通网络,把灾区的生命通道和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紧紧连成一个发展肌体;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一个个新村崛起,一户户现代企业入驻,以发展机械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的芦天宝飞地园区和芦山工业集中发展区,在产业重建中正在成为产业惠民为民的支撑;60余个商贸流通项目已开工在建,现代服务业在灾后重建蓬勃发展。

  回望雅安,产业领跑,发展起跳,灾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正在走出两次地震后的重生之路。

  “雅安要崛起于危难,重建是机遇,产业是希望。我们既要争取‘输血’,更要注重培养‘造血’功能,既保护生态,更保障生计,努力让灾区产业强起来,增收路子多起来,群众日子好起来。”叶壮的话语自信而坚定。

  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欢迎再到这里来,肯定还会有惊喜。”在人民网记者回访雅安地震灾区的一周时间里,受访群众的话语里,同样透露出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