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因地制宜推进“四大”区域扶贫

25.03.2016  11:09

 

针对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地质灾害沉陷区、旱山区、水淹区、二环山区四大贫困区域特点,邻水县建立起贫困村脱贫攻坚多元模式——

 

3月16日早上七点半,邻水县丰禾镇林果村党支部书记倪水清吃过早饭,便匆匆来到5组。村民们正在除草、放线、打窝,栽植翠红李幼苗,个个干劲十足。

 

林果村地处五华山区,平均海拔800多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土地贫瘠,村民收入少,是邻水县的贫困村之一。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当地党委政府组织农业专家实地考察。经过认真分析得出结论:林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樱桃、枇杷、梨、李等果树生长。

 

我们决定因地制宜,成片栽植红脆李。”倪水清说,经过反复比对和征求村民意见,今年年初,村支两委积极发动在家村民,开垦一千多亩荒地栽植脆红李幼苗。目前,已经栽植1万多株幼苗。

 

我们村的脆红李,两年后结果,4年后丰收,到时候能给村里带来200万元以上的纯收入,平均每户收入达1万元以上。”说起脆红李的产销前景,村民们充满信心。

 

因地制宜推动精准扶贫,这在邻水不是孤本。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县针对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地质灾害沉陷区、旱山区、水淹区、二环山区四大贫困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立起贫困村脱贫攻坚多元模式,为实现“三年攻坚、两年提升、同步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质灾害沉陷区——“村集体+农户”,盘活撂荒土地

 

宽敞整洁的便民路上人来人往、黄栀子小苗迎风招展、黄花梨树苗“昂首挺胸”……走进石滓镇中城寨村,处处生机勃勃。

 

村里路不通,土地撂荒严重,资源匮乏,我很是忧心。”2015年9月,刚上任的“第一书记”杜刚,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后,与中城寨村两委班子成员决定从修路、盘活撂荒土地和发展产业等方面入手。

 

中城寨村地处明月山脉,虽然是地质灾害沉陷区,交通闭塞,但山清水秀,发展果蔬产业非常有优势。”杜刚一边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向上争取扶贫资金修路,一边积极动员村民,加入盘活撂荒土地的行列中。

 

路修好了,我们有盼头了。”2015年11月,村里完成10公里水泥路硬化和7.5公里便民路建设,给村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村里一直没有集体经济,如何让村集体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杜刚一直在思考。

 

我们采取权属不变、集体经营、共同管理、全村受益的方式,村委会统一把撂荒地、荒山荒坡收归集体经营,村集体提取产业收益的1%作为管理费用,99%由村民按土地面积、人口进行分配。”杜刚介绍说,2015年年底,该村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大家参与收益分红,业主、村民、村集体分别按收益的“7:2:1”比例分成,盘活撂荒土地,发展产业。

 

如今,该村规模发展黄栀子200亩、红脆李100亩、黄花梨200亩、有机花菜50亩,将大大增加村民的收入。

 

旱山区——“订单+贫困户”,精准到户扶贫

 

我这里有10只鸡可以来拉了……”3月17日中午,邻水县城北镇小鱼滩村贫困户包月德给宣益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打去电话,请他安排人手来收鸡。

 

小鱼滩村位于邻水县城北镇东北部,从前,全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落后,贫困发生率达17.3%,成了邻水县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2015年,小渔滩村对69户贫困对象逐户制订帮扶措施,并由村民代表、党员、干部评审,务求措施精准。同时,69户贫困户与该村引进的宣益源开发有限公司结对子,实行“订单式”养殖,包月德便是受益的贫困对象之一。

 

70多岁的包月德因妻子常年生病,需要他的照顾,无法外出务工。加之妻子的医药费较高,家庭非常贫困。

 

我妻子没有劳动力,但是我还可以干活,村里就给我量身定制了脱贫计划。”包月德说,小鱼滩村处于旱山区,发展种植业优势不大,村里便与宣益源开发有限公司联系,发展养殖业,让贫困户在家里就能赚钱。

 

我第一批养了20只,第二批养了50多只。”包月德告诉记者,鸡苗由企业提供,企业还专门派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防疫技术指导,鸡养大后,养殖户直接与公司联系,公司以保护价回收。去年年底,包月德的第一批鸡苗就让他赚了近两千元。

 

水淹区——

 

“专业合作社+农户”,成为重庆菜篮子

 

近段时间,黎家乡渔场村的贫困户谢陆光总往离得不远的九龙镇华光村跑。

 

我在华光村的秀明蔬菜种植合作社打工哦,以后我有了技术还可以自己当老板。”谢陆光告诉记者。

 

2014年,华光村钟四明、杨文秀夫妇回乡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400亩蔬菜种植产业,实现产管销一体化管理,并鼓励就近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学习种植技术,增加贫困户收入。

 

现在我一个月工资有1400元,一年下来接近1万7。”谢陆光说,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生病的妻子,这让他很开心。

 

我们在重庆做了多年的蔬菜生意,有了丰富的经验才决定回来发展蔬菜种植。同时,鼓励散户种植,免费指导、保护价回收,带动农民致富增收。”钟四明说,合作社已与重庆观音桥、盘溪等农贸市场签订了产销合同,解决了蔬菜销路问题;聘请1名高级农艺师技术把关,1名“土专家”具体管理,实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产高质优,供不应求。

 

2015年,该合作社发展蔬菜310亩,产值109万元,带动30多户贫困户种菜,吸收20多人常年务工,让村民平均增收近两千元。

 

二环山区——

 

“支部+农户+专业合作社”,打造乡村旅游

 

第一次来的时候路不好,道路两旁也没有这些花花草草。这次来,感觉不仅是铜锣山有变化,村里也和以前大不一样。”3月19日,从重庆到铜锣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旅游的徐倩如此说道。

 

村里还修了便民路,出行很方便,到家门口买土鸡的城里人也多了,我比去年多赚了5000多元!”城南镇芭蕉村村民周玉碧说。

 

芭蕉村地处二环山,滞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和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属于典型的“一高一低一无”贫困村。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该村党支书冯建乔依托自家的农家乐——铜锣山庄,实行双建双带,组建党员小分队、青年突击队、妇女工作队配合参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引进社会资本,规模发展种养业1000亩。

 

去年,村里还成立了芍药种植、林下养殖2个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带动散户,实行统管统收,保障收益。”冯建乔介绍说,村里的贫困户现在已经有土地租金、发展种植养殖业和务工等多种收入。2015年村民人均增收2700元,人均纯收入达9400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达8万元。

 

如今,该村产业、基础设施等条件大为改善,山区变成景区,荒山变成花果山,农副产品变成商品,村民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大大增加。

 

我们现在正在规划依托铜锣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乡村旅游美食一条街,吸引更多的‘好吃嘴’来旅游度假。”冯建乔对芭蕉村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广安日报吕清辉 记者 刘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