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做加法 邻水百村竞发展

25.03.2016  09:57

  阳春三月,春光醉人,徜徉在邻水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脱贫奔康的热浪如春潮涌动:育苗播撒春的希望;开荒调形发展富民产业;修路筑渠夯实产业基础;培品牌跑市场……有压力才有动力!在邻水县的决策者们看来,时不待人,唯有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方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脱贫攻坚示范县!

  为此,邻水县针对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地质灾害沉陷区、旱山区、水淹区、二环山区等四大贫困区域特点,探索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攻坚利益联结产业六种模式,让152个贫困村竞相发展。

  “支部+农户+专业合作社”,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最近几天,邻水县芭蕉村2组村民钟贤友特别忙,散养的上百只土鸡交给老伴林碧珍打理,自己则到铜锣山乡村旅游度假基地帮着种植紫薇、樱花等苗木。“度假基地越红火,咱家的土鸡越好卖!”钟贤友告诉笔者,去年村支部带领大家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养鸡,傍着度假基地,他的土鸡不愁销售,连自己做的腊肉香肠都能变成钱。去年他和老伴收入3万多,穷帽子也扔掉了。

  钟贤友是邻水县探索“支部+农户+专业合作社”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守着上好的旅游资源,哪能饿肚子?”村支部书记冯建乔介绍道,芭蕉村地处铜锣山(当地称二环山)山腰,村上瞄准打造成乡村旅游渡假基地,引领完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冯建乔创建了铜锣山乡村旅游度假基地,利用双重身份,实行双建双带,组建党员小分队、青年突击队、妇女工作队配合参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引进社会资本,规模发展种养业1000亩。成立了桃李、芍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带动散户,实行统管统收,保障收益。

  “专业合作社+农户”,共建统管走“”色路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的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去年12月18日,邻水县丰禾镇林果村鼓舞士气的革命歌曲响彻四方,“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字样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在家的老老小小都带着家伙,甩开膀子开荒种脆红李。

  “我们村地处明月山山腰,也属于二环山区域,自然地理条件适宜种水果。为此我们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共建统管发展特色经果林。”林果村第一书记王建波介绍。林果村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经果业的基础上,村上组建专业合作社,147户456人(其中贫困户57户,140人)以土地入股方式,规模种植1000亩脆红李。充分利用第二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将补助资金25%用于脆红李基地建设各项开支。

  “我们已经连续干了近三个月了,虽然累,但想到以后有钱钱进腰包,值!”村民彭元清向笔者算了一笔账,合同上写得很清楚,99%的收益归村民,专合组织占1%,其中专合组织经费中的50%用于销售、基地管理等日常开支,5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脆红李预计2018年盛产,亩产达1.5吨,每吨毛利达0.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662元,村集体收入每年可达4万元以上。

  “村集体+农户”:让撂荒地长票子

  沿着新修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笔者来到石滓镇中城寨村,山地被平整得错落有致,一棵棵黄栀子、红脆李、黄花梨在地里茁壮成长,迎风吐翠,然而有谁能相信,一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改变来自于该县探索的“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盘活撂荒地发展产业。

  “我们这里属于地质灾害沉陷区,大片大片的土地撂荒,让人心疼。”中城寨村主任胡建清说道。为此,他和第一书记杜刚琢磨良久,最终采取权属不变、集体经营、共同管理、全村受益的方式,村委会统一把撂荒地、荒山荒坡收归集体经营,村集体提取产业收益的1%作为管理费用,99%由村民按土地面积、人口进行分配。鼓励土地规模化流转,并参与收益分红,业主、村民、村集体分别按收益的“7:2:1”比例分成。去年规模发展黄栀子200亩、红脆李100亩、黄花梨200亩、有机花菜50亩,此外还发展生态山羊养殖大户2户,规划建设1000头肉牛和500只梅花鹿标准化养殖场。

  “专业合作社+农户”:打造重庆菜篮子

  收菜、搬运、装车……3月18日,邻水县九龙镇华光村蔬菜基地上一派忙碌。“我们一家人在重庆蔬菜批发市场卖菜10多年,重庆市场人脉不错,从别人基地收菜卖,还不如自己回乡建基地。”业主杨文秀介绍,没有中间环节,效益更加可观。

  2014年下年,让儿子媳妇继续留在重庆经营,杨文秀和丈夫钟四明回乡建蔬菜基地。华光村属于水淹区,村上也在着急,如何带领村民脱贫奔康,听说他们要回来,更是极力支持,引导杨文秀夫妇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 “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入社农户土地以每亩每年200元的价格流转给业主,实现产管销一体化管理,鼓励散户种植,免费指导、保护价回收。杨文秀利用多年蔬菜经营经验和重庆市场人脉,分析市场需求,错峰发展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聘请1名高级农艺师技术把关,1名土专家具体管理,实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产高质优,供不应求。合作社的所有农产品都做到全部销售,没有积压。2015年发展蔬菜310亩,产值109万元,带动30多户贫困户种菜和吸收20多人常年务工,社员人均增收1200元。

  “菜单+贫困户”,精准滴管摘帽奔康

  一片外围用铁丝网圈住的竹林里,近百只土鸡或觅食或追逐,在邻水县城北镇小渔滩村民肖建国看来,这些都是他的宝贝,客户已经定好下个月开车来拉。“如今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政府为咱修了新房子、助我搞产业,村上还修建了便民路、整治了山坪塘……”肖建国眉眼都是笑,村上为他制定的“菜单+贫困户”模式,让他慢慢摘掉多年的贫困帽,如今信心十足奔小康。

  小渔滩属于典型的旱山区,针对69户213人的贫困对象,逐户制定脱贫“菜单”,并由社员代表、党员、干部评审,将有限的资源“精准滴灌”至贫困对象。2015年解决该村贫困户13人低保兜底,4户住房改造,69户贫困户与本村养殖企业结对子,企业提供鸡(鸭)苗1800余只,提供防疫等技术指导,保护价回收,确保稳定收益,同时种植蔬菜及莲藕,贫困户如期脱贫。针对到村到户项目,在水利、道路、产业等方面,按轻重缓急,分三年实施。2015年解决主干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2016年,继续完善基础设施,规模发展种植业,解决贫困户持续增收的问题;2017年,引导业主建设花海旅游基地,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奔康的问题。

  “业主+订单+农户”:做靓无公害蔬菜品牌

  3月18日天还未亮,作为四大贫困类区外的邻水县子中乡长渠村7组村民60多岁的廖占文一大早就到自家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里收菜。“天亮就要运到重庆,李老板等到的。”虽然忙点、累点,但是老廖很是乐呵。

  老廖一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父亲、妻子、儿子都患病,他是做梦都想脱贫致富。该村紧邻重庆,乡上采取“业主+订单+农户”模式,引进重庆蔬菜业主李世勇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老廖与李世勇签订“订单”种植,只管种植,李世勇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包销售,实行“五统一”,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肥料使用要求、统一保底价收购。种苗和菜籽先赊账,收购时抵扣。“只要我们按照李老板的要求,我们的菜菜都能变成钱钱。”老廖说的要求,就是李世勇倾力打造的“邻水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牌,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打造稳定市场占有份额。2015年,该村规模种植300余亩,带动3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