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缅怀馆今日温情开馆 大量文物与公众见面

18.08.2014  14:03

  改陈后的陈列馆序厅,是由邓小平肖像圆雕和一幅浮雕壁画组成,呈现小平同志从历史的宏伟画卷中阔步走来,展示出“山高、海阔、人为峰”的意境。

  原标题:邓小平缅怀馆今日温情开馆

  大量珍贵文物首度与公众见面

  本报讯(记者 陈君)经过近一年半时间的建设和布展,邓小平缅怀馆18日将在小平同志家乡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正式开馆,大量珍贵文物和史料将首度“解密”,与公众见面。当天,因改陈布展而闭馆半年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也将对外再次开放。

  邓小平缅怀馆总建筑面积4327.9平方米,全馆以“回家”为设计理念,以亲切自然、温馨情感作为指导思想,全景式呈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幅画面,是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延续和补充。

  为真实再现邓小平同志的伟人风范,给公众展示一个更加亲近的伟人形象,缅怀馆按照1:1的比例,大量复原了邓小平同志生前的工作和生活场景,其中包括小平同志及家人生活了20年的北京米粮库胡同5号故居的部分场景,布展实物多为小平同志曾经使用过的原物,历史价值极为珍贵。与此同时,馆内还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了小平同志的兴趣爱好,如桥牌、足球、游泳等,还有众多小平同志与家人日常生活的相关实物和资料,为公众真实、直观、亲切地呈现出一代伟人的平民情怀和生活情趣。

融合川东民居元素建造的缅怀馆朴素自然

  小平“回家

  为何要新建邓小平缅怀馆?“两馆”里都有哪些宝贝?从这里能了解到哪些关于小平同志的故事?……带着疑问和期待,四川日报记者提前探营,走访相关负责人,为读者独家揭秘今日开馆的邓小平缅怀馆和改陈后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一起走进“两馆”建设台前幕后的故事。

  今天,历经一年半的建设,备受世人瞩目的邓小平缅怀馆揭开神秘面纱,正式与公众见面;今天,闭馆半年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在经过改陈后,也将再度对公众开放。“两馆”里有哪些珍贵的物品和记忆?本报记者提前探营,与您一同感受一代伟人的“工作范儿”和“生活范儿”——

  □本报记者 陈君 文/图

  缘起:看完小平“工作范儿”,还想了解“生活范儿

  小平家人叮嘱,建设改陈要节约朴实

  时间回溯到2004年8月13日。这天,位于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的邓小平故里景区内,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对外开放。随后的10年里,这个建设面积3800平方米的陈列馆接待了国内外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自去年成功创建为5A级景区后,每日到访的数量保持快速增长。

  陈列馆由一个序厅、三个陈列展厅、一个珍藏厅、一个电影放映厅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展览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主题,展出文物170件、图片408幅、文献资料200余件,同时结合声、光、电等手段,再现邓小平同志光辉的一生。

  但随着10年来长期超负荷运行,原来的陈列馆部分设备老化陈旧,一些技术手段已无法满足游客参观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这些年,我们也搜集过很多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发现他们对小平同志的感情很深,渴望了解更多关于他老人家的东西。”邓小平故居管理局局长钱奇告诉记者,陈列馆全面展示了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但是都以“工作范儿”为主,对于小平同志的兴趣爱好、家庭生活等内容,游客期待能有更“亲密”的了解。“很显然,游客们渴望能够更加近距离地走近伟人。

  与此同时,随着相关部门和学者对小平同志研究的深入,对于如何进一步全面、准确、深入地了解小平同志的一生,有了更多认识和成果。小平家人对小平故里也分外关注,仅在2010年到2012年间,就把5317件珍贵文物送到广安,其中大多数是小平同志曾使用过的原件,弥足珍贵。

  “两馆”建设改陈工作很快被提上议程,并得到了各级部门和小平家人的一致认可。

  小平家人特别叮嘱,按照小平同志的一贯作风,“两馆”建设改陈工作务必要低调务实、节约朴实,切忌铺张浪费。“这一理念自始至终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钱奇说,广安方面在整个建设改陈中力避大拆大建。以陈列馆的电影放映厅改造为例,原本设计单位的方案需要将观众席掘地两米,工程量颇大,直接被否定掉。“后来我们坚持观众席不动,采用将放映室改造,放映机尽量后移等多种办法大组合,完成了放映厅的改造升级,节约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