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缅怀馆今日正式对外开放 公众可到小平“家”中作客

18.08.2014  06:26
  采用川东民居风格修建的缅怀馆外观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内还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本报独家解密今日开馆的邓小平缅怀馆和改陈后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今天,历经一年半的建设,备受世人瞩目的邓小平缅怀馆将揭开神秘面纱,正式与公众见面。

        今天,闭馆半年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在经过改陈后,也将再度对公众开放。

        为何要新建邓小平缅怀馆?“两馆”里都有哪些宝贝?从这里能了解到哪些关于小平同志的故事……带着各方的疑问和期待,四川日报记者提前探营“两馆”,走访相关负责人,为读者独家揭秘“两馆”建设台前幕后的故事。

        缘起:看完小平“工作范儿”后,还想了解“生活范儿

        小平家人特别叮嘱,“两馆”建设改陈要节约朴实

        时间回溯到2004年8月13日,这一天,在位于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的邓小平故里景区内,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对外开放,随后的10年里,这个建设面积3800平方米的陈列馆里,涌入的国内外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而自去年成功创建为5A级景区之后,每日到访的数量保持快速增长。

        陈列馆由一个序厅、三个陈列展厅、一个珍藏厅、一个电影放映厅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展览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主题,展出文物170件、图片408幅、文献资料200余件,同时结合声、光、电等手段,再现邓小平同志光辉的一生。

        随着10年来长期超负荷运行,原来的陈列馆部分设备老化陈旧,一些技术手段已无法满足游客参观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这些年,我们也搜集过很多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发现他们对小平同志的感情很深,渴望了解更多关于他老人家的东西。”邓小平故居管理局局长钱奇告诉记者,陈列馆全面展示了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但是都以“工作范儿”为主,对于小平同志的“生活范儿”,如兴趣爱好、家庭生活、性格品质等内容,游客期待能有更“亲密”的了解。“很显然,游客们渴望着能够更加近距离地走进伟人。”钱奇说。

        与此同时,随着相关部门和学者对小平同志研究的深入,对于如何进一步全面、准确、深入地阐释小平同志的一生,有了更多认识和方法论。小平家人对小平故里也分外关注,仅在2010年到2012年间,就把5317件珍贵文物送到了广安,其中大多数是小平同志曾使用过的原件,弥足珍贵。

        有了方法论,有了如此多珍贵的文物,“两馆”建设改陈工作很快被提上议程,并得到了各级部门和小平家人的一致认可。

        小平家人特别叮嘱,按照小平同志的一贯作风,“两馆”建设改陈工作务必要低调务实、节约朴实,切忌铺张浪费。

        “这一理念自始至终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钱奇介绍说,广安方面在整个建设改陈中力避大拆大建,以陈列馆的电影放映厅改造为例,原本设计单位的方案需要将观众席掘地两米,工程量颇大,直接被广安方面否定掉。“后来我们坚持观众席不动,采用将放映室改造,放映机尽量后移等多种办法大组合,完成了放映厅的改造升级,省下大量资金。

        到小平“”中作客,看他用过的碗筷水杯,了解他对足球桥牌等的爱好

        北京米粮库胡同5号“搬回”小平家乡

        近段时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在央视热映,收视率屡创新高,观众好评如潮。剧中不仅再现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将一代伟人对家人的爱刻画得非常细腻和亲切,展现了小平同志家庭生活的一面。

        如今,随着邓小平缅怀馆对外开放,剧中的许多内容也随之走出荧幕,以实物、照片、文字等多种方式,真实地再现在参观者眼前。就连剧中小平同志的家——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5号,也被原封不动地“”到了缅怀馆内。

        总建筑面积4328平方米的缅怀馆,以《回家》为设计理念,融合川东民居元素,显得纯朴自然。“缅怀馆内设有邓小平的思想、生活为专题的展览,是陈列馆编年体式展览的延续和补充。”钱奇介绍说,整个缅怀馆分为一个序厅、三个展厅(包含北京故居场景复原厅)、一个缅怀影视厅,主要反映伟人的品格风范和情趣爱好,绝大多数实物都是首次展出。

        记者走进缅怀馆来到二楼,在名为“北京故居场景复原厅”的展厅看到,这里复制了小平同志北京故居的餐厅、门窗、会客室和办公室,小到一幅碗筷、水杯,大到一张餐桌、冰箱,都是小平同志家人捐献出来的他老人家用过的实物。这些场景和实物展品,配合馆内大量小平同志与家人的日常照片,将伟人朴实的日常生活和对家庭、亲情的重视亲切、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众所周知,小平同志爱游泳、爱看足球、擅长桥牌。在缅怀馆内,就有大量关于这方面的实物首度露面,展示了小平同志广泛的兴趣爱好,比如小平同志参加桥牌比赛所获得的奖杯、德国前总理科尔赠送的“足球集锦”录像带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贵物品。

        缅怀馆的展出模式自由开放,游客可根据喜好自主“点菜

        “袖珍”展厅里,大量小平同志手迹首次“解密

        参观完整个缅怀馆展厅,让记者感受颇深的是,馆内大量采用自由开放的模块式展陈形式,每个展板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展板一面是图片,另一面则是文物文献。

        “抓教育、抓军队、抓科技,打桥牌、游泳、退休生活,每个展板都各自诠释着小平同志对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智慧和贡献,展示着他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游客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自主'点菜'。”缅怀馆负责人刘松涛介绍道。

        比如,反映小平同志品格风范的展板,被细分为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指挥非凡的世纪伟人、心系人民的领导者、朴实坦荡的政治家四个篇章,而在反映伟人的情趣爱好时,则细分为平民情怀、兴趣爱好和浓郁亲情三个部分,“每个板块都是文图和实物结合,文字中除了采用小平自己的话,还增加了各国元首、世界名人对小平同志的评价,以及他们送给小平同志的礼物。

        纵观整个缅怀馆,有一个仅有十余平方米的“袖珍”展厅,但这里面,密密麻麻地全部展示的是小平同志的手迹,是党和国家珍贵的史料。据介绍,这些手迹大多来自中央档案馆,都是高仿真复印件,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解密”呈现在公众面前,“我们一共搜集了180余份珍贵手迹,现在展示出来的有69份,会不定期轮换展出。”工作人员说。

        记者在手迹厅看到,这些手迹里包含着小平同志的大量批示、书信和起草文件稿,如,小平同志1975年10月写给毛主席的书信、1953年关于修筑康藏公路路线问题的复电、1981年4月在《关于进一步开发和建设攀枝花的几个问题》上的批示等。

        陈列馆改陈提升科技味儿,大量采用多媒体手段

        复原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让参观者“穿越”到历史性时刻

        从广安到重庆、从重庆到上海、从上海到香港,跨越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北上巴黎……走进重新改陈后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一面设计别致的3D电子墙引人注目。

        “这是对小平同志早期革命活动路线图的一次重新设计。”陈列馆馆长彭备军告诉记者,整墙以灰色调的等高线地图为底,配合彩色投影呈现小平同志早年的革命活动路线。用彩色吸引观众眼球,再用颜色的变换让观众对小平同志的革命活动线路一目了然。

        “陈列馆的改造主要还是在硬件提档升级方面。”彭备军介绍说,馆内除了对弱电系统、消防系统、空调系统、能源系统等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外,多媒体的大量应用是这次改陈中最重要的亮点。

        此次改陈后,馆内共有触摸屏13块、液晶电视屏6块、投影5处,并存入了大量的各种相关影像、影片等资料,比如年代大背景的叙述、人物生平的介绍等等,可供游客们随意点击了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改陈后的陈列馆里,就新增了一处复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场景,主席台桌椅被原样摆放在馆内,其后方则是一面液晶大屏,滚动播放着会议召开时小平同志及其它领导人进入会场、就坐和会议进行的画面,同时音响里传出小平同志在会上讲话原音,让参观者仿佛置身当时的会场,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场决定全国、全党命运的重要会议。

        更多“两馆”图片和视频,请登看《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特别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