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准扶贫:帮到点子上 扶到关键处

18.10.2015  13:25

 

温江区对口援建的色达县色达二完小教学楼主体完工。

  (记者陈曦 王军)“建房坡还在,种地塘依然;寻声林盘里,烟飘话农闲。”在四川省成都邛崃市高何镇毛河村,入住新居不久的村民寇显军的幸福和满足溢于言表,“住着两层小洋房,水电气讯全通,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房前屋后有自己的果树、菜园,乡土味依旧,很巴适。

  今年9月20日,成都市一环路原新华印刷厂厂区人头攒动——成都铁路局人北片区棚户区自主改造项目(一期)附条件搬迁动员大会在此举行。这是成都“北改”以来规模最大(占地面积最大)的棚户区改造,涉及住户约2600户,单位13家。“项目前期已完成入户意愿调查,居民100%同意实施棚户区改造。”金牛区荷花池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称,告别红砖房,住进电梯楼,这样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色达县城区二完小建成后,将是四川藏区最好的小学。”甘孜州色达县教育局局长郎卡说,作为成都市温江区援建色达县的重大建设项目,二完小建成后将成为一座可容纳30个班1200名学生的新学校,对推动色达县教育事业发展和解决边远民族地区学生“入学难”有着重要意义。

  类似这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画面,是成都高标准推进城乡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个缩影。  

  与此一脉相传的攻坚目标,成都同样锁定“精准”:依托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的扶贫开发,夯实“两大载体”、实施“六大行动”、做强“四大支撑”,成都将在2015年底全面完成第三轮第一批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让100个相对贫困村甩掉“穷帽子”,到2017年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精准脱贫,全面铲除贫困的滋生土壤,坚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称,推进扶贫开发,每一项任务都是“硬骨头”,每一场战役都是“攻坚战”。要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和原因,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切实做到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扶贫开发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确保真正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

 

成都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让乡村情感有承载依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聚焦农村贫困,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努力实现建成一片新村就带动一片脱贫,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换新颜”。

  “新村建设之初就将旅游业作为产业主攻方向,所以整个村被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按照4A景区标准打造。”时值周末,位于成都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的“香草湖生态湿地”迎来了不少划船、骑自行车的游客。村民邱应章指着香草湖说,这里原来是大家都不愿意种植的一片低槽田,通过引水进田、搭桥造景、种植水生植物,形成了漂亮的生态湿地公园。

  而且,现在的青杠树村已成功组建粮经专业合作社,启动800亩优质粮油和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并在田间、沟边、河畔修建原生态的慢行通道,强化农业的观光功能,成功实现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扶贫开发,必须要有依托,否则就成为水上浮萍,生不了根。近年来,在成都以新村建设推进扶贫开发的实践中,一个新模式的面目和轮廓日益清晰——“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便利、川西田园风貌得到保持、农村和城镇功能性差别不被消除,“小组微生”的建设,不仅为成都的城市人提供了领略田园风光的场景,也让成都的农民享受了实惠,富裕了生活,极大改善了农村群众特别是相对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新农村不单单是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更是新风尚、新精神的‘建设’过程,没有后者,新村建设不完整。”成都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的同时,文明新风也如春风化雨般,逐渐浸润到新村的千门万户。当下,作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要活动,“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的“三美”示范村创建活动,与“四改六治理”中的农村环境治理,正在成都平原的各个村子如火如荼进行。

  “今年全市将再建652个幸福美丽新村,到2017年成都农村要普遍达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成都市农委新农村处处长宋峰称:

  ---坚持把新村建设作为农村扶贫开发的“龙头工程”来抓,创新运用统筹城乡的办法,大力促进政府、市场、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充分整合,切实做到基础建设、产业培育、服务优化、生态保护等各项工作联动推进,着力打造一批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生活富足、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综合体,努力实现建成一片新村就带动一片脱贫。

  ---新村建设中,加大对贫困群体的帮扶力度,提高补助补贴标准,畅通银行信贷渠道,积极推行廉租房等农村住房保障措施,让那些既建不起房也改不起房的困难群众共享新村建设的成果。

  ---针对成都少数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情况,结合新型城镇化、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下决心实施移民搬迁,统筹解决好移民的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换新颜”。

 

曹家巷改造项目正式启动。

  聚焦城市贫困,深入推进以“北改”为龙头的城市改造: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四改六治理”,努力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城区,切实改善城市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

  “曹家巷人都是成都棚户区改造的最大受益者!”安置户高国勇高兴地说,曹家巷棚改让部分居民异地安置到金牛区泉水人家2期B区,实现了他们的安居梦。

  “北改”是成都最大的民生工程,涉及金牛区、成华区和新都区,总面积212平方公里,现状人口150万人,力争通过5年努力,将北部城区建成产业现代化、形态国际化、环境生态化、凸显鲜明成都文化特色的新北城。

  “我们正在开展的以‘北改’为龙头的城市改造,对解决城市贫困具有全局性、牵引性的重要作用。对他们的扶贫,不应缺席。”黄新初说,这是新思路下成都城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两大载体之一。从成都的贫困分布看,已从“连片式为主”转为“插花式为主”,城市贫困人口零星分布于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院落等特殊区域。同时,随着城市改造和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原本聚居的城市贫困人口时有迁移,呈现大杂居、小聚居格局。

  聚焦城市贫困,成都市提出抢抓中央大力推进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的政策机遇,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四改六治理”,以更大力度加快“北改”步伐,进一步抓好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城郊村、老旧院落、老旧市场、旧房危房等改造以及立面整治,积极推动城市形态有机更新,努力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城区,切实改善城市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

  “作为‘北改’的主战场。我们正在大力推动棚户区旧城改造。”金牛区区委书记刘玉泉说,今年仅人民北路片区,已经落实的改造项目就超过2000亩;在全市由国开行(编者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的旧城改造项目中,金牛区占了一半以上,力度空前。

  成都市还提出,按照“四态合一”理念,依托城市形态更新,同步推进城市业态、文态、生态优化,进一步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引导优势服务业聚集发展,打造一批特色商圈和商业街区,大力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全面破解城市二元结构,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

  针对缺文化、缺技术、缺资金、缺服务、缺保障等社会因素已成为致贫的主因,成都同步打出“组合拳”:就业扶贫、助学扶贫、医疗救助扶贫、低保兜底扶贫等。

 

锦江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搭建公益平台,整合资源一对一关爱特殊群体。

  成都市锦江区针对边缘困难群体,建立起以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牵头,链接专业化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志愿者团队等,对口帮扶困难群众的“1+1+N”帮扶机制,并通过整合社会优势资源,推行“组团式”服务、“项目化”扶贫,实现帮扶工作既“”又“”。

  走进锦江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电子大屏幕上正滚动播出区内特殊困难群众及关爱援助服务的信息。这个占地580平方米的援助中心,是该区专门为关爱特殊困难群体修建的一处服务场所,也是四川省首家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关爱援助服务的专业机构。锦江区正试图通过这种“创新”扶贫方式,“一对一”精准对接困难群众,打通帮扶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172家爱心企业、73家社会组织及33名爱心人士,共捐助资金近380万元。

  “锦江区创新‘1+1+N’帮扶体系,让扶贫更精准、更有持续性。”锦江区区委书记周思源说。

 

今年7月28至29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到甘孜县调研帮扶工作。

  彰显首位城市责任,利用自身优势支援帮扶甘孜等兄弟市州,切实做到真用情、真给力、真动脑、真见效。

  七月的康巴高原,格桑花花开遍野,从世界海拔第三高的康定机场到甘孜县城处处绿意盎然。位于甘孜县县城东南约10公里处的拖坝乡拖坝村,海拔3400米,属纯农区。全村共100户村民,人均年收入3500元左右。这里便是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的定点联系村。

  “我们这次来,既是带着任务来,也是肩负责任来,更是饱含感情来。就是与大家一起研究脱贫致富的办法,切实做到真用情、真给力、真动脑、真见效,帮助大家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用勤劳双手共同实现同步小康的目标。”今年7月28至29日,黄新初率队来到这里,与贫困群众拉家常,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与援藏干部座谈,了解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措施和办法。

  201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第一轮五年(2012—2016年)对口支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决定由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高新区10个区县,分别对口支援甘孜州10个县。

  截至今年上半年,成都按照10个区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0.5%的标准,将8.72亿元援助资金足额划入共管账户,并额外投入帮扶资金1.41亿元;确定援藏项目304个,目前已开工292个,完工192个;在援藏人才方面,共选派两轮778名干部人才援助甘孜,安排教育卫生系统专业人才2480人次援藏,帮助培训藏区干部人才2.12万人次。

  在白玉县,中藏药材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高原紫皮马铃薯种植、林下资源加工等七大惠民产业示范基地从无到有,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2012年6月,武侯区启动了对甘孜州白玉县的对口援藏工作,以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是我们帮扶白玉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思路。”武侯区区长林丽称,截止到目前,该区已经实际到位白玉县援建资金9639万元。

 

武侯区对口援助白玉县的干部与当地计生人员开展卫生下乡活动。

  推动“双巴同心.汉藏一家‘2+6’”行动计划的落地见效,双流共划拨巴塘县援建资金9620万元、投入资金6552万元,启动项目26个大项、58个小项,完成32个小项。一年来,双流、新津第三批援藏干部人才无一人发生脱岗离岗行为,有4名干部被评为巴塘县优秀共产党员。

  如果说在民生上的投入和改善是在向藏区“输血”,那么产业援藏和人才培养则是在“造血”。温江区援助色达县3年多以来,37名援藏干部人才扎根在基层,以打牢基础、增强色达县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基础上,在产业援建与人才交流培养上下足功夫,不断促进色达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同样是在2012年,成都在为本地贫困村摘贫帽的同时,就担起了四川首位城市的责任。成都市政府与阿坝州政府签署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在规划对接、共建园区、产业合作等多个领域达成合作意向。这种合作意向随着交流往来的深入,逐渐变成一个个具体项目。3年过去,起色不小。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统筹推进85个藏区民生项目,涉及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市援藏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帮扶的关键点,将是大力推进甘孜州实现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对口支援项目,支持甘孜州发展壮大特色旅游、藏区农牧业、特色加工业等藏区优势产业;开展联合招商、引导成都企业到对口支援地区投资,以重点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挥成都产业、信息、物流、市场优势,加快规划建设“成甘工业集中发展区”,努力打造“飞地园区”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