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天府沃土 建设蜀山蜀水好人家

28.08.2015  09:00

    (王军 朱虹)“力争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9万”;“完成75%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建成5000个幸福美丽村”……2015年,四川省明确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

  一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都将“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取得了显著成绩。

  回顾2014年,全省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快”, 农村减贫129万人,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幸福美丽新村遍地开花……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三农”为四川经济稳中求进增添了底气,赢得了主动。

  2015年,在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四川结合本省实际,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突出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农民增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扶贫攻坚等重点,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四川“三农”工作首先提“改革”。“中央已初步搭好改革框架,对省一级来说正需全面深入推动,省委又提出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因此我省把改革放首位。”四川省委农工委副主任杨新元如是说。

  “唯改革者进,唯改革创新者胜。”四川农村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从产业结构调整,到城乡统筹发展;从新农村建设,到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在四川农业发展的历程中,川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

  “穷山换新颜” 积极探索自身发展模式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双溪乡申沟村李洪清家拥有近300株大樱桃树、200多株白凤桃树,一年收入近7万元。(王军 摄)

  多年前,雅安市汉源县双溪乡申沟村曾流传着“好女不嫁申沟男”的说法。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以前的申沟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老百姓住的是土石房,耕的是乱石滩,到雨季还可能遭遇泥石流。

  说起申沟村的转变,当了15年村支书的杨俊清甚是感慨。“20多年前,我们就引进了大樱桃,但(当时)没技术、品种单一,推广不开。”杨俊清说,申沟村一直在寻找致富门路,都没成功。老百姓依旧粗放地种植苞谷、小麦等传统农作物,收益低下。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前几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1年,汉源县开始统筹整合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等项目。申沟村投入1700余万元用于通村公路硬化、堰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村里统一采购白凤桃树苗,规范栽种、标准建园,在乱石滩中建起高标准示范桃园1.2万亩。大樱桃产业也得到大力发展,村民们开荒栽树,规模一下子扩大了十几倍。

  在壮大产业基地、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申沟村大力改造村容村貌,打造田园景观系统,发展起乡村旅游。2014年,全村该项收入近2000万元。

  在汉源县,还有不少类似申沟村的故事:九襄镇三强村,是以梨产业景观系统为主的九襄镇“花海果香”核心景区所在地,该村大力发展特色立体农业和乡村旅游,统筹协调建房,规划新村聚居点,创新管理机制,实现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三位一体”,成了“乡村美”的典范;清溪镇永安村,打造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大樱桃基地村,发展种植大樱桃2000余亩,人均拥有1.5亩,形成了以大樱桃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农产业。2014年,仅此一项就为全村人均收入贡献4.2万元。

  “作为典型的农业山区县,汉源县人均耕地少,传统农业提升空间有限,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但汉源光热资源丰富,盛产果蔬。”在汉源县委书记杨兴品看来,该县农业取得迅猛发展的原因,在于结合本地实际作出探索和实践。

  同样“穷山换新颜”的故事,也在成都市崇州文井江镇上演。地处深山的文井江镇,没有平整土地可供耕种,牛尾笋是当地特产之一,农民“山当田耕、竹当菜种、笋当肉吃”。几年前,笋子丰收了,当地老百姓还在愁销路。

  近些年,当地一边抓灾后重建,一边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在“宣传引领发展”的思路下,大力发展乡土产业,围绕身边的“绿色”做文章,打造生态旅游,让名气“走出去”,实现了群众致富增收。

  无论是汉源县,还是文井江镇,都只是近年来四川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缩影。如今,四川广大农村正立足实际,放大优势,创新思路,大胆尝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探索规模、效益、生态农业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敢为天下先” 破解农业体制机制障碍

  2014年9月18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上指出,农村改革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也是农村发展繁荣的动力源泉。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已处于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另一方面,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30多年后,第一轮农村改革红利几乎释放殆尽。问题倒逼改革,进一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势在必行。

 

图为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文化镇燕桥村的特色产业——铁皮石斛。(安岳县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四川“敢为天下先”的探索从未止步。

  2012年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宣布,“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农村产业连片发展扶持机制,支持、鼓励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种养能手集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2014年,中国改革再出发元年,四川更是努力走在全国农村新一轮改革前列。

  在成都市,很多地方已卓有成效地开展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实践,寻找和创新农业转型发展的途径和形式。其中,崇州实践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探索之一。崇州探索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户为核心主体,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经营,最终形成现代农业“1+4”发展模式,在制度创新层面实现了经营主体的“共建共营”、合作收益的“共营共享”和经营目标的“共营多赢”,展现了一条农民以“离地不失地,离地不失权”方式实现的粮食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革命老区巴中市是四川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七个市(州)之一,全市各县(区)均被纳入四川省55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县。2014年,该市掀起了一阵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之风,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基础工作上,巴中市尝试“多权同确”,不仅土地、房屋可以确权,经济作物和农业设施也可以确权,对农民手里各种资源的保护基本实现全覆盖,切实保证农民更多财产权。在确权同时,巴中市加快土地自由流转,农民在手的其他确权资源也可实现交易市场化,逐步实现了产权运作资本化,带动当地产业规模发展。

  据四川省农业厅统计,目前,除成都市已全面完成外,四川省164个县(市、区)已全面开展确权登记,55个省级试点县基本完成。2015年底,全省可完成75%以上,2016年底完成90%以上,预计比全国提前一年完成。

  开展土地等确权颁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村金融制度……四川农业发展引擎动力十足,各地农户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

  “记得住乡愁” 积极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川省委省政府有着自己的思路、要求和任务,“全域规划、全程建设、全力推进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近年来,四川先后启动两轮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作,制定出台指导意见和行动方案,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让广大农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图为村景相融的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大兴乡贾家梁村聚居点。(通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青山绿水中,一幢幢青瓦白墙、斗拱飞檐的别墅式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微田园里,各种时令蔬菜绿莹莹一片,一口口山平塘清波荡漾,无数垂钓客眼睛专注地盯着水面,农家乐老板在微田园里采摘蔬菜,准备为游客安排特色农家饭……这是记者在巴中市通江县大兴乡贾家梁村看到的场景,真正寓意了“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成都市“小规模、组团化、生态化、微田园”新村亦引来人们关注。5月27日,在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成都向兄弟市州分享了自己“五个坚持”的心得和经验:新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实现规划一盘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建改保”;坚持综合治理,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新村建设;坚持特色保护,注重农村文化传承。

  内江市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建成示范片10个、新村聚居点380个、幸福美丽新村40个、新农村综合体11个。“诗画荷韵”的尚腾新村、“果香农家”的四方新村、川南水乡的群乐新村、田园生态的平安新村等一批美丽新村,让农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图为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协德乡街村独具特色的陕西街。(朱虹 摄)

  2014年2月,甘孜州道孚县协德乡街村启动幸福美丽新村工作。一年多来,全村重点打造旅游、农业两大支柱产业,力争把街村打造成道孚县继雀儿新村之后又一旅游新村示范点。“政府给每户15000元资金支持,自己再掏4万元左右,打造民居接待。如今,环境变美了,老百姓人均年收入增收五百元。”协德乡党委书记约来说,当地人正努力打造“农旅互动”的新协德。

  卡子村地处阿坝州理县通化乡境内,集典型的羌族聚居村和传统农业村于一体,是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省级示范村,也是理县著名的特色水果村。近年来,卡子村紧紧抓住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扶贫开发等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08元。

  当前,四川正全面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培育打造川茶、川果、川药、川猪等农产品特色品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夯实新村发展的产业支撑,朝着“到2020年全省80%以上行政村,最终建成3.9万个幸福美丽新村”的目标迈进。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2015年,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面对新常态,正努力探索具有四川特点、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改革之路。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川人深耕天府沃土,建设蜀山蜀水好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