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穷根子 催开幸福花
——利州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纪实
“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利州区确定的“十三五”时期基础性发展目标,是区委向全区54万人民特别是54个贫困村、15858名贫困群众立下的军令状。
如何科学把握集偏远山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集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山区和大库区于一体的特点,自加压力,攻坚拔寨,确保到2017年率先实现脱贫,率先摘除贫困县“帽子”?
利州区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统揽,坚持“六个一批”攻坚路径,打好一套以改建基础设施、开展智力扶贫、扶持产业项目、资助困难对象等为内容的“组合拳”,扶贫开发取得初步成效。
定点清除“拦路虎”
白朝乡是利州区最边远的乡镇,最高海拔1917米,是全区唯一没有等级公路的乡镇。在区委七届十次全会上,利州区确定了“到2017年底所有的乡镇都要通上等级公路,贫困村组通组道路硬化率达到50%,到2020年底所有乡镇都形成30分钟高速交通圈”的目标。
使命催征,勇毅前行。为加快白朝乡脱贫致富步伐,2015年10月21日,总投资约4300万元的“宝七路”(宝轮至白朝段)改建工程正式开工。这条起于宝轮镇龙泉村,经田垭、漫梁,止于白朝乡场镇,全长11.71公里、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6米的公路完工通车后,标志着利州区17个乡(镇、街道办)全部通上了等级公路。
“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以后我们发展种养殖业和旅游业就方便多了!”说起即将通行的水泥路,白朝村七组村民王清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同时,利州区进一步统筹完善贫困村组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向贫困村组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修建了76.76公里通村公路,使全区19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水泥公路通达;建改造农村C级危房7751户,幸福美丽新村覆盖面超过80%。
持续“造血”强功能
“精准扶贫的破题之举在于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实行差别帮扶。只有把产业项目与农民意愿相结合,近期脱贫才能发展为长远致富。”利州区委书记刘襄渝说。
苏家村坐落于天曌山腹地,全村4个村民小组156户560余人,有贫困户25户、92人,贫困发生率达16.4%,是典型的高寒边远“天曌第一‘穷’村”。
区委办、区粮食局、区中医院在对口帮扶中,针对该村蔬菜上市时间相对较晚,在市场上颇受欢迎的实际,发动群众大力发展错季节蔬菜种植,培育蔬菜大户3户,种植规模达到50亩以上。目前,200亩以上的错季节蔬菜基地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届时可带动蔬菜种植户20户以上,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结对帮扶“一对一”,亲戚越走越亲;产业扶持到户,增收越来越稳。帮扶工作队还帮助该村引进羚航牧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发展黄羊养殖,并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天曌牧业合作社,发展养殖大户4户,存栏黄羊1000余头,发动群众试种牧草50亩。
“工作队帮我们打造了‘1+2’主导产业模式,我们有信心通过这些举措,不断提高村民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苏家村党支部书记张发林说。
据悉,利州区安排区本级财政资金1200万元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打捆使用,将财政增长部分的30%和整合涉农打捆资金30%直接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
自强自立写新篇
鱼渔需同授,志智应同扶。
家住龙潭乡曙光村的张子奎,在被识别为精准贫困户后,他通过各级的鼓励和帮扶,先是开起了摩托车维修点,后又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了1.5亩蔬菜。“2015年,蔬菜给我增加了4000多元的收入,加上修摩托车,全年我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000元。”张子奎高兴地说。
张子奎只是该乡众多自强自立贫困户中的个例,也是利州区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统揽,用好、用实、用活现有救助帮扶政策,全面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动力和能力的一个缩影。该区充分尊重和激发贫困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坚持扶贫规划由群众参与修订、扶贫资金由群众参与管理、扶贫培训内容由群众自主确定、扶贫项目实施由群众自主管理,不断提高了贫困群众市场意识、自主意识、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
如今,漫步在龙潭乡曙光村,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上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旁静默着青瓦白墙的小洋楼,成片的金银花产业园一眼望不到边……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广元日报记者 任开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