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智扶产业脱贫攻坚不让一个人掉队

04.12.2015  10:12

 

■围绕生猪、蚕茧、果蔬、速丰林、粮油等五大特色产业,建万亩产业园15个,发展专合组织232个

 

■新(改)建乡村水泥公路1650公里,新增农田水利设施2688处,新增灌面13.6万亩;新建人畜饮水窖池800口,解决5.6万人口饮水困难

 

■培训农民12万多人次,8万多农村劳动力分别掌握1至2门农业实用技术,6.4万农村群众转移就业

 

■1554名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0亿余元,覆盖全市2016个村,11.85万人实现脱贫,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年度扶贫目标任务

这是记者12月1日拍摄的幸福美丽新村———仪陇县赛金镇雷家坝村一角。

 

今年,我市已建成幸福美丽新村400个。根据规划, 到2020年,我市将建成幸福美丽新村4159个, 让全市80%以上的乡村成为幸福美丽新村。

 

一走进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香菇种植大棚。大棚旁,20余名农民正挽着衣袖,忙着搭建另外15个大棚。香菇寄托着老乡们的脱贫致富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南充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来说,贫困人口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占全省贫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让全市54.89万老乡如期脱贫,决不让南充在小康路上掉队!这是市委、市政府的使命、决心,更是南充干部群众的坚定行动。时值寒冬,行走在南充大地,迎面而来的是脱贫攻坚热潮。

 

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险岩村是仪陇县最偏远的村之一,全村贫困人口达72户236人,占了近四分之一。为了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在南充市和仪陇县农牧业局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险岩村决定组织村民发展香菇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张寿伯说,险岩村组织村民们到南充、浙江等地参观,又引进业主与村民们签订合同实行订单收购;市县农牧业局伸出援手,联系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和农业银行仪陇县支行,为首批种植香菇的10户贫困户各提供担保贷款15万元,建起10个香菇种植大棚。险岩村59岁村民张守方属于村里的贫困户,以前一直种植传统农作物。种植香菇后,张守方致富信心满满。他算了一笔账,种植一个菌袋可纯收入3元钱,一个大棚一次性种植1万个菌袋,一季纯收入为3万元,一年种四季纯收入可达12万元。

 

有了示范,险岩村香菇二期产业园区又开始建设,15户村民又用同样的模式种植香菇。根据险岩村的规划,村里将建成菌袋培育厂、香菇加工厂,还将建设三期、四期种植基地。根据规划,村里还将发展蛋鸡养殖、果树种植、稻鱼共生等多种产业,让全村老百姓家家都有致富产业。

 

记者了解到,像险岩村这样通过精准扶贫让老百姓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转变的例子不在少数。连日来,西充县国税局干部职工在开展对口帮扶双凤镇乾元宫村时,从扶智抓思想提升做起,让贫困户从思想上、从行动上先“脱贫”,让老百姓实现从要求“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转变。如今,全村80户120名贫困群众主动购买了1930只即将产蛋的鸡饲养,10户贫困群众分别购买了10至15只山羊饲养,预计年户均可增收2500元。

 

精准扶贫,政府的定位应该是建好基础设施,将贫困群众向致富路上引,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而不是大包大揽。”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农村贫困地区围绕生猪、蚕茧、果蔬、速丰林、粮油等五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专合组织、产业协会,积极培育业主大户、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共扶持新建大棚2.2万亩,发展生猪6.5万头、肉牛1.5万头、小家禽20万只,新建血橙、葡萄、核桃、莲藕、中药材等万亩产业园15个,发展专合组织232个;为了提升群众的脱贫能力,今年以来,全市通过集中培训、技术指导、专题讲座等方式,培训农民12万多人次,8万多农村劳动力分别掌握1至2门农业实用技术,6.4万农村群众实现转移就业。

 

建好基础设施铺就群众致富路

 

作为典型的丘区县,嘉陵区农村村道公路建设滞后。在开展扶贫攻坚中,嘉陵区将通村水泥路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扶贫项目来实施,根据测算共需要建设资金11亿余元。钱从何来?嘉陵区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以项目资金为引导,对建设项目实行竞争立项,指导项目建设村按照“民愿、民建、民管、民监”的原则,发动群众集资投劳,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项目资金为引导,群众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作补充和财政资金为奖励”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今年,顺庆区也启动了21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每个村安排项目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一水二路三人居四产业”改造,实现每家每户通自来水,户户通公路或者便民路。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新(改)建乡村水泥公路1650公里,新增农田水利设施2688处,建设水渠1130公里,新增灌面13.6万亩;新建人畜饮水窖池800口,解决饮水困难人口5.6万人。全市还按照“尊重群众、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宜改则改、宜建则建”的原则,启动实施了8300户困难群众住房搬迁改造,近2000户群众春节前将喜迁新居。在公共服务上,共对316个村级卫生室和230个村级教学点进行新建和改造,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一对一”精准帮扶11.85万人实现脱贫

 

双洛乡老家湾村距西充县城近40公里,由于没有支柱产业,该村120多户常驻农户中,贫困户达103户。今年8月28日,市政府办公室干部汤圉下派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几个月下来,老家湾村一天天变样了。

 

过去吃水靠肩挑,如今自来水进家来。”今年68岁的韩建润告诉记者,在汤圉的带领下,该村建立了3处集中供水站,全村人吃水无忧。今年9月,养鸡大户田德胜急需资金扩大养殖规模,汤圉帮他联系了县级相关部门和农商行,并主动为其担保,5万元贷款很快落地。

 

汤圉还先后带领30多名村民到城郊现代农业园,邀请当地大户现身说法。通过观摩学习,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高涨。立足当地实际,老家湾村将蜜桃、籽莲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走“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路子,农民以土地入股、农户年底分红。今年11月,老家湾村遍植蜜桃。“亩收益可达6000元以上,全面挂果后,户均年收入2万元不成问题。”汤圉说。

 

同汤圉一样,为了帮助老百姓脱贫,如今全市共有1554名机关干部奔波在各个贫困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1290人,全部实现了部门单位对口联系,18.9万户贫困户都有了对口帮扶干部。“下派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必须具备政治素质好、能力突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有发展潜力、热爱农村工作、善于沟通协调这些条件。”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为了发挥行业的优势,从10月开始,全市农牧业系统也派出了1290名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专家,深入全市129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技术扶贫行动。主要任务包括:协助贫困村编制一个农业产业扶贫规划;积极推广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帮助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指导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发展一个主导产业。

 

今年10月以来,市政协也在全市启动了“扶贫攻坚委员在行动”活动,形成了“合力划桨开大船”的生动局面。据统计,全市政协系统已落实106个委员企业参与贫困村帮扶,政协委员参与率已达85%,结对帮扶316户贫困户;组织开展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130万元,协调落实各类项目资金600余万元,启动了一批改厨改厕、整治山平塘、村组道路建设、文化活动室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

 

立下“愚公之志”,扶贫路上打出组合拳。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0亿余元,覆盖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共计2016个,11.85万人实现脱贫,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年度扶贫目标任务。(南充日报 记者 梁洪源 摄 李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