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石墩子 焐热群众心(扶贫手记)
开栏的话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人也不能掉队。如何让农村贫困人口摘掉贫穷的帽子,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奔小康,须凝心聚力、精准发力、苦干实干。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去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最后的冲锋号。第一书记、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一大批基层干部正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奔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从今天起,本刊开设“扶贫手记”专栏,记录身处扶贫开发最前沿的党员干部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见证脱贫攻坚征程中的泪水与笑声,艰辛与荣光。
欢迎广大干部群众踊跃投书。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次帮扶行动,一段78公里的行程,让我初识了这些处在大山深处的朴实的人们,从未想过,缘分会由此埋下种子,生根萌芽……
——题 记
作为贫困村第一书记,从刚被任命的兴奋和紧张,到驻村之初的踌躇满志,再到进入角色后的责任担当,不仅让我深深体会到驻村工作的艰苦与寂寞,得到群众赞誉的欣喜与激动,更深切感悟到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
解民意,作风要像石头一样“沉”
组织部组织了机关全体干部探望帮扶贫困村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初次接触石墩村。临去前,同事不断设想条件的恶劣,一再讨论要穿多厚的衣服,穿什么样的鞋子,于我,只是轻轻一笑,我来自农村,要在农村实现梦想,我为我的选择备感自豪。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工作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必须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到村里去,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像石头那样“沉下去”,了解他们最需解决什么、最盼望得到什么,才能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
“张书记,我想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生态养殖,成立专合组织还可以带动群众发展,这事得你出面协调解决,越快越好哈!”接到养殖户的电话,我既激动又无措,激动的是专合组织可以带动群众致富,无措的是不了解政策,没法及时召开群众会议商讨土地流转。此事至今记忆犹新,时刻提醒我,要服务好群众就必须“沉”下去,学习政策,掌握知识。
“张书记,我们的路不通,喂肥的猪儿没人收”“今年天旱田都起了裂,谷子都要绝收了”“我家娃娃生病花了十几万,现在恼火得很”……走访中,群众反映最多的是路、水、病的问题,这也成为我努力的方向。
强班子,队伍要像石头一样“硬”
石墩村,国家级贫困村。我,一名普普通通的干部,却因为扶贫这个厚重的关键词,紧紧地把我和石墩村联系到了一起。“该开展怎样的工作?”“该怎样开展工作?”当我第一次参加石墩村党员会议时,我不停自问,对于从未有过农村工作经验的我来说,将机关工作转向农村工作,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怎样做才算合格的第一书记?我明白,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关系到一个村的发展。
石墩村多年没有办公阵地、近两年没有发展党员、加之受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党员队伍“三多三少”(年老的多、年轻的少,文化低的多、文化高的少,单干致富的多、共同发展的少)。第一次党员大会上我就决定,首先建“两委”阵地。阵地好比一个家,没有家,党员的归属感就会弱化。其次是激发活力,紧盯返乡创业青年、产业大户、致富能手,加紧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村后备干部,着力为支部注入新鲜血液。
解难事,办法要像石头一样“实”
“第一书记就是来镀金的,走一走、看一看,回去就要提拔重用”“张书记,你能把村道砍起(硬化)就好了”……刚开始,不少群众甚至村组干部对第一书记的到来都心存质疑。
为转变干群观念,我制作了驻村帮扶明白卡,主动到院落、到田间地头去接触群众,与他们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需。蒲建华小儿子患大病需协调大病救助,贫困户吴强养鸡急需技术、资金的扶持,吴平的危房急需改造……面对一个个热切的眼神,我与村“两委”干部及时研究、努力化解。现在,蒲建华孩子生病的救助批准了,吴强的扶贫贴息贷款下来了,吴平的危旧房改造了,每月1次的种养培训班办起来了,小农水项目启动实施了……大家的看法慢慢改变,找我反映问题寻求帮助的群众渐渐多了,电话在周末晚上响起的次数也更多了。有人找,体现的是干部在群众中的分量。群众信任你,你就有机会成为这个村的主心骨。
如今,我已渐渐适应新角色,渐渐爱上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爱上当我停下来的时候,那一句问候、一个笑容。而我,也将尽我所能,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脱贫发展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