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名成都籍抗战士兵阵亡通知书沉睡70多年无人领

17.08.2014  00:14

阵亡士兵的档案资料。(成都市档案馆供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尚未成年的成都男孩吴少成告别父母,跟着川军47军178师533团,奔赴到了抗日战场。1940年4月24日,在山西陵川附城镇五虎山对日作战中,吴少成头部被子弹击穿阵亡,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18岁。碍于当时条件有限,战友们匆匆泪别后,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英雄的尸骨被就地掩埋。

  按照规定,包括吴少成等一批前线牺牲战士的阵亡通知书,将由当时的民国成都市政府负责送达烈士家属。1949年成都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了原国民党成都市政府、警察局以及相关机构的档案,包括这些没有送达的牺牲将士的阵亡通知书。然而,时至今日,仍有37封阵亡通知书无人认领。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成都市档案馆通过华西都市报对外公布这37位成都籍阵亡士兵名单,盼亲属认领这些阵亡通知书。阵亡士兵生前住址、家庭联系人等详细信息,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28-96111了解。

  最小阵亡士兵仅18岁 同一天同一战场阵亡4人

  为抗日阵亡士兵通知书寻亲的过程最早要追溯到9年前。成都市档案馆档案专家姬勇说,由于地址不详,亲属搬迁,时局动荡以及其他原因,到1949年成都解放的时候,尚有580多封将士阵亡通知书没有送达家属。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成都市档案馆从这580多封阵亡通知书里,选取了两份进行公开展览。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陆续有士兵家属到成都市档案馆查询认领这些阵亡通知书。直到2009年4月,牺牲于山西的陈健康烈士阵亡通知书被亲人领走后,至今仍有37份阵亡通知书没有家属认领。

  记者在成都市档案馆提供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部分成都籍死亡士兵名录》上看到,阵亡士兵的牺牲地点、生前住址、家庭联系人等信息都比较详细。如朱海斌,29岁,60军182师545团3营8连上士班长,1940年6月22日江西靖安县对日作战阵亡,原家住成都横丁字街,父:朱琢玉,弟:朱海云。蒋宗藩,28岁,47师277团2营5连中尉连付,1938年9月25日山西夏县横峪山对日作战阵亡,原家住成都鼓楼北四街36号,原在成都中央军校就读,父:蒋汉卿,弟:蒋国藩,妻:李氏。

  这37名成都籍阵亡士兵,阵亡时间大都集中在1938年至1940年,整体都比较年轻,主要集中在28岁以下,最小的年仅18岁,阵亡时作战地主要为江西、山西、湖南、湖北等地。其中,在山西战场上牺牲最大,为16人,而同一天在同一场战斗中阵亡的就有4人。

  350万川军64万阵亡 占全国抗日阵亡士兵1/5

  时间回溯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30万川军于当年9月分三路奉命开赴抗日前线。随后四川成为抗战大后方,四川人民为前线提供粮食、赋税,也为各个战场补充兵员。

  姬勇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八年抗战期间,国家总计支出14640亿元(法币),四川负担了约4400亿元。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稻麦总量的31.63%。八年抗战期间,总计在四川征兵约300万人。根据当时军政部长何应钦发表的数字,抗战以来,全国征兵配额16641802人、实征额为14050521人,四川省的壮丁 配 额 3193807 人 、实 征 额2578810人,无论配额与实征额,四川均占全国总额的1/5左右。

  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文中说:“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在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出川抗战的350万川军,有64万多人阵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日阵亡的1/5”。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

  最久阵亡通知书沉睡76年 亲属请拨打96111认领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部分成都籍死亡士兵名录》的真实性,姬勇说,这份名录全部是根据成都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成都市政府全宗里《陆军战时死亡士兵乙种证明书》以及《陆军战时死亡士兵乙种调查表》中有关信息整理而成。姬勇说,经初步鉴定,其中有些家庭信息不够准确,可能是因为征兵时的原始登记表有误,或是口音听读记录时的误判所造成,所以这份材料部分内容仅供参考使用。

  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成都市档案馆通过华西都市报对外公布这份名录,希望借此来告慰37名烈士的忠魂,以供今天身处盛世的后人凭吊和寄托哀思,并委托华西都市报为这37名牺牲的英雄寻亲。姬勇说,如果以士兵牺牲当年为准,下达阵亡通知书来算,年头最久的阵亡通知书,现在已经沉睡了76年了。

  如果您是他们的亲人,或者是得知他们亲人的线索,希望您拨打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或登录华西都市报新浪、腾讯官网微博,跟我们取得联系。尽量帮助寻找英雄的后人或亲属,以慰忠骨。

  □相关链接

  400多名川籍老兵健在

  为了响应抗战号召,在1943年抗战最艰苦阶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四川在1个月内征4.5万名优秀知识青年当兵,飞赴印缅补充远征军。四川无数大中学生和公教人员群情激昂“泣请从军”,很快就有4万多人奔赴前线。69年后,我们再梳理这些名单时,数字只剩下了三位数。

  作为一个民间公益组织,从2010年起,四川省关注抗日老兵协会一直在从事抗战老兵的走访、摸底和帮扶工作。“基本上平均每3个月,我们都要入户走访一次。”协会负责人蒲涵说,老兵年龄普遍偏大,其中远征军稍微年轻一点,但也差不多快90岁了。抗战老兵最大的现在已96岁。从分布上看,1/3的老兵在农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健在的老兵有400多名。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立即评为抗战阵亡士兵寻亲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黄勇

  8月15日是抗战胜利69周年纪念日。37封阵亡通知书所代表的成都籍抗战阵亡士兵,阵亡时间基本上集中在1938年到1940年。也就是说,37封通知书,至少沉睡74年没有找到“”。70多年来,这37个抗战亡灵难以安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今日,活着的后人并没有忘记他们,一直在多方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寻找他们的家人。这次成都市档案馆委托华西都市报为他们“寻亲”,就是希望能寻找到亲人,慰藉他们的在天之灵。

  去年7月,民政部曾重申针对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有关政策。对抗战牺牲的,或负伤致残以及编入到人民解放军序列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队伍老战士,享受同等待遇,或追认为革命烈士,或评定残疾等级,并给予相关抚恤,或纳入现行优抚制度给予优待补助。我们高兴地看到,不仅政府部门在行动,不少民间志愿者也在行动。一些健在的抗战老兵被登记在册,受到了优待,落实了相关待遇。但是,为那些阵亡战士找到“”,更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仅靠相关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现今社会,资讯发达。“六人理论”告诉我们,你与这世上无论哪一个人,都能通过6个人的牵导而认识对方。那么,将这个理论用在这次寻亲行动上,我们相信,只要有心的你,认真仔细地把37位抗战阵亡战士的信息看看,发现有与你身边人有联系的,不妨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或转发到微信朋友圈里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行动中来。我们相信,37封阵亡通知书,会很快找到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