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名成都籍抗战士兵阵亡通知书沉睡70多年 盼亲属认领

17.08.2014  01:16

阵亡士兵的档案资料。成都市档案馆供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尚未成年的成都男孩吴少成告别父母,跟着川军47军178师533团,奔赴到了抗日战场。1940年4月24日,在山西陵川附城镇五虎山对日作战中,吴少成头部被子弹击穿阵亡,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18岁。碍于当时条件有限,战友们匆匆泪别后,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英雄的尸骨被就地掩埋。

按照规定,包括吴少成等一批前线牺牲战士的阵亡通知书,将由当时的民国成都市政府负责送达烈士家属。1949年成都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了原国民党成都市政府、警察局以及相关机构的档案,包括这些没有送达的牺牲将士的阵亡通知书。然而,时至今日,仍有37封阵亡通知书无人认领。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成都市档案馆通过华西都市报对外公布这37位成都籍阵亡士兵名单,盼亲属认领这些阵亡通知书。

最小阵亡士兵仅18岁 同一天同一战场阵亡4人

为抗日阵亡士兵通知书寻亲的过程最早要追溯到9年前。成都市档案馆档案专家姬勇说,由于地址不详,亲属搬迁,时局动荡以及其他原因,到1949年成都解放的时候,尚有580多封将士阵亡通知书没有送达家属。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成都市档案馆从这580多封阵亡通知书里,选取了两份进行公开展览。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陆续有士兵家属到成都市档案馆查询认领这些阵亡通知书。直到2009年4月,牺牲于山西的陈健康烈士阵亡通知书被亲人领走后,至今仍有37份阵亡通知书没有家属认领。

记者在成都市档案馆提供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部分成都籍死亡士兵名录》上看到,阵亡士兵的牺牲地点、生前住址、家庭联系人等信息都比较详细。如朱海斌,29岁,60军182师545团3营8连上士班长,1940年6月22日江西靖安县对日作战阵亡,原家住成都横丁字街,父:朱琢玉,弟:朱海云。蒋宗藩,28岁,47师277团2营5连中尉连付,1938年9月25日山西夏县横峪山对日作战阵亡,原家住成都鼓楼北四街36号,原在成都中央军校就读,父:蒋汉卿,弟:蒋国藩,妻:李氏。

这37名成都籍阵亡士兵,阵亡时间大都集中在1938年至1940年,整体都比较年轻,主要集中在28岁以下,最小的年仅18岁,阵亡时作战地主要为江西、山西、湖南、湖北等地。其中,在山西战场上牺牲最大,为16人,而同一天在同一场战斗中阵亡的就有4人。

350万川军64万阵亡 占全国抗日阵亡士兵1/5

时间回溯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30万川军于当年9月分三路奉命开赴抗日前线。随后四川成为抗战大后方,四川人民为前线提供粮食、赋税,也为各个战场补充兵员。

我省出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 明确21个市州重点布局产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