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完善和提升“五大兴市战略”

27.02.2014  01:13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喻茂)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决定完善和提升“五大兴市战略”,并将之成为落实“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的重要工作抓手。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的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抓住了发展的突出症结,找准了工作的着力重点,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顺应中央和省委最新要求、发展形势最新变化以及群众最新期待,市委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决定对“五大兴市战略”作出改进提升,主要是把“产业倍增”战略改进为“产业升级”战略,把“三圈一体”战略调整为“统筹城乡”战略,并对“五大兴市战略”的内涵进行丰富充实。

  (一 )深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大力提升支撑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站在新的时空方位看成都,成都作为承接华南华中、联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点和联动点,是国家新一轮向西开发开放的枢纽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抢抓国家支持构建中西部地区综合交通体系的重大历史机遇,拿出更大气魄深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加快形成领先西部、通达全国、联接世界的交通优势,推动成都由“国内交通枢纽”向“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转变;顺应圈层之间要素流动不断加快的发展特征,推动交通建设由“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向“全域互联互通”转变;顺应市民对出行舒适性、便捷性的更高要求,推动交通发展由“以硬件为主”向“软硬并重”转变。重点是要加快实施成都新机场、西成客专、环成都经济区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开行一批直达国际主要城市的客货航线,进一步建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第五大铁路枢纽和西部公路主枢纽。要坚持通盘规划、全域建设,加快建设成蒲铁路和成新蒲、成温邛等市域快速通道,联通加密城乡村组道路,打造城区和市域两个“半小时交通圈”,尽快建成全域一体、互联互通、高度通达的市域交通体系。进一步落实“优先发展公交就是优先发展民生”的理念,着力构建以人为本、多网合一的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新体系,加快建设高密度、大运量、快速化的地铁网络和层级分明、功能匹配、运转高效的公交体系,提速推进城乡公交、出租车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智能交通,加快实现城市交通运行智能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精细化。

  (二)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把“产业倍增”调整为“产业升级”,契合了中央不以GDP论英雄的重大要求,顺应了成都经济发展大势,也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是核心。要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高端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批发、商务服务、旅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促进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全面融合,努力建设服务业中心城市。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按照“全产业链”思维全面拉长和建强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生态有机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推动农业发展向规模化、高端化和品牌化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升级,布局优化是关键。要加强市域圈层产业布局优化,坚持错位发展,继续推进第一圈层“转二优三”、第二圈层“强二兴三”、第三圈层“兴二优一”,促进产业关联度高的区县按照产业链分工集群发展,加快形成分工明确、梯次衔接、联动发展的市域产业发展新格局。优化产业园区布局,精心实施新一轮产业园区规划修编,着力形成“大园区承载大产业”“小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产业园区布局。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动力。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抓紧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主体,以技术路线图引领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领先西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切实扩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市场开放,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依法平等参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更大发展。同时,要积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国有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着重用好已上市国有企业的融资平台开展多元化资本运作,破解发展资金瓶颈,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深入实施“立城优城”战略,着力塑造宜人成都的城市品质。新形势下成都推进城镇化,关键是要深入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坚持趋利避害,更加注重优化城市功能品质,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重点要把天府新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重大基础设施推进力度,加强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积极引进和落户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高端产业项目,加快建成支撑成都和四川长远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北改”工程为抓手大力优化中心城区,切实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积极推动城市形态和城市业态的同步优化提升,大力消除“城市二元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布局,搞好全市城镇化顶层设计,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引领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城镇新体系。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统筹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避免片面城镇化、空心城镇化,全面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要始终坚持“四态合一”理念,科学规划城市形态和建筑群落,同步规划建设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注重传承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扎实抓好以环城生态区为龙头的生态建设,积极塑造现代大气、生态宜居、独具魅力的城市品质。

  (四)深入实施“统筹城乡”战略,积极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重点要深入推进“四个统筹”:一是深入推进制度统筹,进一步打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张“”,在产权、土地、户籍、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探索力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二是深入推进产业统筹,按照“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思路,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大力发展“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的都市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三是深入推进建设统筹,充分发挥“全域成都”规划的引领作用,继续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让农村在保持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的同时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四是深入推进主体统筹,广泛开展面向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因势利导开展文明新风教育,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现代市民意识和文明生活习惯,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队伍。

  (五)深入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广泛汇聚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动能。重点要抓好“三个开放”:一是抓好产业开放。用好财富论坛、华商大会的后续效应,瞄准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大力组织实施全球招商战略,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引入一批具有先进技术和发展前景的成套产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和个人走出去投资和经营,支持优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并购。二是抓好市场开放。着力消除市场壁垒和政策歧视,积极申请建立内陆自由贸易区,加快口岸设施建设,优化“直通车”“一站式”政务服务机制,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引进建设国际社区、双语学校和涉外医院,全面打造有利于市场开放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政务环境和生活环境。三是抓好合作开放。努力把成都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圈,积极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广泛加强与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港澳台的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机遇,着力加强与欧洲、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的经贸合作,努力建成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大力引入外国领事馆和国际机构,积极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加快打造区域性国际交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