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联网工程的关键:40多万吨物资如何上山
物资运输是整个川藏联网工程的关键,也是最艰难的环节之一。
面对平均3850米的高海拔,频发的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寒缺氧的环境,狭窄陡峭的山路甚至没有路的交通条件,川藏联网工程所需40多万吨物资怎样运抵目的地?
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丁燕生介绍,针对物资运输难题,指挥部借鉴了解放军川藏行车的经验,建立了“兵站式”物资运输模式和“工班制”道路保通相结合的物资运输保障体系,在风险提示、车况检查、司机培训、油料供应、后勤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提高交通管控水平。
工程名片
川藏联网工程是“十二五”期间国家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是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藏区百姓身边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光明工程”。
在材料站,物资装载量受到严格控制,从源头上杜绝超载;在检查点,严格控制车辆速度,绝对禁止超速。
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物资运输部对危险路段均进行了危险评级,根据划分的A、B、C三个等级进行重点管控,有效防范了物资运输的各项风险,最大限度减少较大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运输过程中,每3~5辆车组成一队行进,头尾两车配备对讲机,每辆车上均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便于随时查看行车情况,监控行车速度。
“兵站”被纳入到医疗保障系统,分点检查驾驶员身体状况,严禁夜间行车和疲劳驾驶。
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物资运输部主任杨周告诉记者,物资运输于今年2月16日全面启动,截至目前的一个月左右,物资运输有序运行,运量已超过铁塔物资的40%,国道317、318、214三线共出动1600余车次。“物资运输启动以前,还有一个漫长的运输准备过程,我们包括驾驶员在内的许多工作人员今年都是在工作岗位上过的年。”杨周说。
途经“最危险公路”
川藏联网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具建设挑战性的高原超高压输变电工程。
由于地处世界上地质构造最为复杂的“三江”断裂带,平均海拔高达3850米,灾害频发的地理条件和高寒、缺氧的气候条件让川藏联网工程施工难度剧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川藏联网工程正式开工之前,横亘在参建工程的电网员工眼前的是艰险、紧迫的物资运输问题,而这也是川藏联网工程顺利开展的关键。
参与川藏联网工程物资运输工作的专业人员向记者介绍,工程物资运输所经道路路况极其恶劣,运输条件异常艰难,运输安全风险巨大。
川藏联网工程沿线远离中心城市,火车站距离各个施工现场的平均运距达1000公里左右,因此川藏联网工程的物资运输没有高速公路、铁路可以利用。工程总计40多万吨工程物资——包括铁塔、高压电抗器、主变压器等大件设备,全部都须从四川成都、云南大理和丽江等地出发,沿艰险的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经超长距离运抵现场。
川藏公路(国道317、318)被称为国内“最危险的公路”。在这条路上,川藏联网工程物资运输需穿越横断山脉和“三江”断裂带,所经区域高山约占50%、峻岭约占18%、山区约占32%,最高海拔达到4980米,相对高差300~1500米,地形陡峭。此外,沿途还需翻越16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大雪山以及多个原始森林、冰川峡谷,这些地区人烟稀少,部分地段阻车、断通情况时有发生。历史统计数据显示,川藏公路几乎每年都会因为自然灾害而断通。
相比青藏联网工程,川藏联网工程设备材料用量更大,但运输时间却非常紧迫。按照整个工程的计划,所有物资必须在半年内完成运输。由于每年6、7月恰逢雨季,运输路线沿途泥石流、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频发,因此,人们必须抓紧时间在旱季——冬春季节完成尽量多的运输任务。按照计划,工程所需的2760基铁塔塔材需在今年4月底前运抵施工现场。但在这一时段,运输道路沿线仍以冰雪天气为主,大雪封山,车辆打滑,驾驶员也要面对高寒、缺氧等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