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让贫困群众走上幸福路

03.11.2015  10:11

 

◇记者 包中强文/图

        近日,记者走进东兴区大治乡土主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阔的水泥道路,道路两边精美的小洋楼拔地而起,经过改造后的水塘在微风中泛起涟漪。

        去年以来,在扶贫政策和项目的牵引下,土主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也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村民开始奔向小康之路。

        土主村只是全市贫困村向小康迈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整体推进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输血扶贫与造血扶贫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狠抓产村融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建设,全力推动全市扶贫攻坚取得新进展。

        夯实基础为拔除“穷根”蓄力

        按照国家新的贫困识别标准,2014年我市共有农村扶贫人口21.78万人,贫困村301个,摆在全市的扶贫任务紧迫而艰巨。

        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或者基础设施滞后。大治乡土主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这个东兴区海拔最高、也是比较偏远的村子,曾经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经济发展长期受到制约。“过去村里大部分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下雨天穿的雨鞋有时候都会深陷在泥土里拔不出来。”土主村村主任罗世彪告诉记者,由于基础设施差,过去村里几乎没有产业。

        土主村真正开始发生改变是从去年开始,该村被纳入东兴区扶贫试点。一年多以来,土主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修建公路11.828公里,囤水田坎12根,田间生产便道3.29公里。

        有着类似变化的还有市中区永安镇新房村。新房村这些年的变化全都印在村支书刘德川的脑海里,他向记者算到:“扶贫三年来,新房村新修道路5公里,加宽道路2公里,修建便民路9公里,修建囤水田坎40根,安装灌溉用的PVC管子3公里多,可灌溉1000余亩土地……

        “只有将扶贫与其他涉农项目相互补充,做好农村先期工程,改善基础设施,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底子。”市扶贫和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资中县苏家湾镇仁和寨村、隆昌县胡家镇石龙村等贫困村,不断改善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就好比“毛细血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摸准需求才能够精准施策

        土主村4组贫困户陈自付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养羊,但巨大的投入让他有些犹豫。去年,土主村正式被列入东兴区扶贫示范点之后,一系列扶贫惠民政策“”进村子,陈自付不仅领到了2只母羊,还领到了修建羊圈的补助,这让他养羊的信心十足。一年过后,陈自付的养羊规模已经扩大到了35只。同时,相关部门经常到村里举行现场技术培训,解决了其后顾之忧,他充满信心地说:“今后我还要扩大规模,能养多少只就养多少只!

        在扶贫工作中,我市将“输血扶贫”与“造血扶贫”相结合,通过向贫困户发放核桃、柑橘等树苗以及鸡、兔、羊等,引导他们发展产业,为农村后续开发蓄起能量。

        行路难、住房难、增收难……如何才能将帮扶工作与群众需求对上号?我市创新举措,将扶贫工作由原来的“大水漫灌”改变为“精确滴灌”,推行精准扶贫让贫困村民尽快过上好日子。

        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我市在编制2015年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实施方案时,就将省上下达的3.84万贫困人口减贫任务编入方案,并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确保了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帮扶责任人,并将基本信息录入了建档立卡系统。我市对3.84万贫困人口的家庭按照因户施治的要求,落实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做到了精准扶持到户到人,实现了扶贫和脱贫的有效对接,确保扶贫脱贫“对得上”、“喊得应”。

        下一步,我市还将继续强化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扶贫与脱贫两个档案及时调整、精准对接,切实做到相对应、相衔接、可追溯。

        驻村帮扶扶智扶贫相结合

        李念坤是东兴区扶贫和移民局的一名干部。今年8月底,按照市上统一安排,他来到了大治乡土主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最近一段时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进行摸底,“我总共要走访80多户贫困户,目前已经走访了21户。”李念坤说,只有在摸好底子的基础上,才能找准发展的路子。

        扶贫更要扶智,为此我市强化了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我市把驻村帮扶工作与“帮带”活动、“双联”工作和“三严三实”、对口定点扶贫工作等有机结合,组建了干部驻村工作组,积极组织、引导和督促驻村干部下沉到村、扶持到户,扎实有效的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截至目前,我市已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通知》、《关于做好接收市级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文件,实现了第一书记对全市301个贫困村的全覆盖,并制订了《内江市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管理办法(试行)》。

        下一步,我市还将对“第一书记”工作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同时落实省上“第一书记”培训工作要求,制定内江市2015-2017年贫困村“第一书记”培训规划,采取市、县分级负责的办法对“第一书记”进行培训。

        因地制宜形成扶贫大格局

        在扶贫工作中,我市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准扶贫的路子;坚持输血扶贫与造血扶贫相结合,走标本兼治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联动的路子。

        与此同时,各县(区)也纷纷结合各自实际,走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扶贫发展道路——

        市中区按照到村到户精准扶贫的要求,创新扶贫方式,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开发、易地扶贫搬迁、技能培训、干部驻村帮扶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东兴区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精准扶贫,帮助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帮助贫困村民“摘帽”。

        资中县严格落实驻村帮扶制度,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组织开展“扶贫日”系列活动等社会扶贫活动,并创新扶贫攻坚多元投入、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等体制机制,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

        隆昌县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思路,坚持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大力推进基础、产业、新村、能力和生态“五大扶贫工程”,并积极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多维联动的大扶贫格局。

        威远县积极利用好扶贫项目,依靠产业发展,以开发式扶贫为重点,变“输血”为“造血”,以提升贫困户发展能力为重点,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

        今年8月召开的全市扶贫攻坚工作会议提出,到今年年底,确保完成3.8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通过实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我市已帮助2.4万贫困人口脱贫解困,占今年目标任务的63%。

        按照“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要求,我市以县(区)为单位分年度制定了扶贫减贫目标计划,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市14.9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同时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乡乡有标准学校、达标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村村有硬化路、卫生室、文化室、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让贫困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