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力冲刺助推脱贫攻坚
青川县沙州镇幸福村农建示范区。
攀枝花农建综合示范区。
村美民富 水活产兴
冬修水利夏满仓。
水利是农业的基础,是民生基石。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成都平原由此沃野千里,四川因之以成天府之国。
“十三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四川再次开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的征程。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围绕促农增收的时代课题,四川坚持以改革引入活水,盘活水利工程和林权等沉睡的资源,以建设破解贫困地区用水和吃水“两难”和道路不通及产业不兴难题,以治理水生态让幸福美丽新村名副其实。
2016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四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足马力全力冲刺,全力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暮冬 图片由省农建办提供
建设力度前所未有:
投资额比“十二五”年均增两成
四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十三五”开局之年便全力冲刺。数据为证——
去冬以来,全省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770亿元,较“十二五”年均投入增长19%,创下历史新高;
去冬以来,全省完成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145万人,实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营造林1053万亩,建成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园区和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7个,实现林业产值2664.3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165元;
去冬以来,修建高标准农田581万亩,示范区主要农作物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农田灌溉保证率较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20%和10%,粮食产能每亩提高100公斤,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200多元;完成通乡通村公路2.35万公里。
据预计,2016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资增幅将超过10%。建设期间,投放的机械、完成工程量及主要效益指标,也实现稳定增长;
四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爆发的背后,是建设目标的早早明确,是投融资机制的持续变革,是参与主体的日益多元,是民间资本和市场力量的全面参与。
以突出抓好水毁灾损水利工程、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防洪抗旱薄弱环节建设、水利脱贫攻坚、水生态文明建设、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九大工程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配套的改革措施全方位开启。
投入机制上,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群众参与和社会、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格局已经形成。去冬以来,全省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2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0.8%。其中,群众和社会资本投入80.3亿元。
此外,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等23个水利项目进入全国PPP项目库,涉及投资264亿元。同时,省水利厅与农发行四川省分行签署协议,今后5年四川将累计获得水利建设信贷600亿元。
投资有力度,建设有速度,未来有蓝图。今后5年,四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节能减排为主线,以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为落脚点,“五横六纵”调水补水网络、大中小微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以及区域灌排一体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产水配套的到田到土灌溉网络体系、助力生态发展的江河湖库联通体系等“四大体系”初步建成。
保持定力始终如一:
“三个坚持”架起致富之路
四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更为强调“滴灌”,亦即,更为精准、更为贴近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需求。
去冬以来,主要位于贫困地区的红鱼洞水库及灌区等72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基本建成自贡小井沟等7处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全面完工。新开工8处中型枢纽工程,106个小农水重点县加快推进……
坚持农建兴产业。按照“水利主导、整体推进,产水配套、以水兴产”的思路,建立库(湖)-站-塘(池)-渠(管)串联互通的到田到土生产用水体系。今年以来,我省累计建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146个,共计260万亩,超出计划任务30%,规范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30个。
坚持农建助脱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五大扶贫工程”之一,四川聚焦“四大片区”,以灌溉用水促发展,以安全饮水保民生,对贫困村、贫困群众水利需求摸底,建立项目需求台账,落实专人抓项目。
项目资金倾斜助贫困村引来“致富水”。前三季度,四川共向贫困地区投入中央及省级水利建设资金55.2亿元,占总额的50%以上。同时,我省明确,贫困县的农田水利补助标准提高至85%,新增藏区饮水安全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实行全额补助。
专项工程让贫困户喝上“放心水”。年初,我省就把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细化到村、到户、到人,“十三五”期间,全面解决289.21万贫困人口饮水问题。为确保目标达成,省水利厅累计派出了25批调研组强化监督指导。截至9月,全省自来水普及率已达65.37%。
除了水利,生态、交通扶贫也全面跟上。省林业厅提前将贫困县林业建设项目进度、资金支付进度分解到季度,明确今年贫困地区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300元,同比增长8.3%。省交通运输厅完成了年内计划摘帽5个贫困县乡镇通油路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
坚持农建美新村。做好水生态的“加减法”,实现幸福美丽新村的“人水和谐”。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启动水利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上半年,省水利厅制定了责任分工方案、评估办法,建立了相关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减法上,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考核制度。通过工程节水等措施,全省农业用水利用系数由“十二五”初的0.41提高到0.45。加法上,通过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和兴水建家,创建国家和省级水利风景区95个,并将完成水土流失区治理2000余平方公里。
改革方向砥砺前行:
“两个重点”确保工程管理
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以产权为核心,以管理体制和水价为重点改革同步启动。
管理运行上,瞄准农田水利的“最后一公里”,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全面推行“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民办公助新机制。遵循群众主体、县乡主抓、行业主导,变政府包办为各负其责。坚持群众自愿、先改后建、先建后补的原则,逐步落实权属、自主申报、竞争定项、自主实施、监督监管、验收兑现和确权颁证。目前,我省已经完成小农水确权颁证68万余处。而在“民办公助”机制的刺激下,四川小型农田水利绩效考评连续6年获得全国优秀。
在骨干工程管理上,补齐空白、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围绕“两定(机构定性、人员定编)、两费(基本支出、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目标,全省共设国管水管单位1019个,落实人员编制15835名。如今,我省的国管水利工程管理框架基本构建完成。
将基层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防汛抗旱组织“三驾马车”作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重点环节,推动农村水利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目前,全省已设立2404个基层站,兼职村级水务员12000人,提前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经水利部验收为“优秀”等次。此外,全省建成用水合作组织5096个,覆盖农户1795万户,管理灌面1698万亩,占全省有效灌面的40%。同时,省内发展市县乡三级抗旱服务队伍2126支,拥有各类抗旱设备2.41万台套。
在提高用水效率上,创造性用好价格杠杆,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水利改革的“牛鼻子”,坚持工程与计量设施同步建设安装,为整市、整县、整灌区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实施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等综合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区域掀起,预计“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发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2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