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6个到村到户”推进精准脱贫

30.06.2016  01:11

 

  通江县地处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核心区域,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524个村80.2万人,有贫困村157个、贫困户28533户、93635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突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近年来,通江县用好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源,不断从产业规划、技能培训、金融支持等方面下功夫,坚持“六个到村到户”,积极破解脱贫奔康瓶颈。  记者 何欢

      核心提示

      产业规划到村到户

  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特色优势产业,每户贫困户家庭有1-2项增收项目。

      技术指导到村到户

  通过培训贫困户、派驻农技人员,实现乡乡有产业带头人,村村有致富带头人,户户有技术明白人。

      整合项目到村到户

  连片扶贫推进到哪里,项目资金就配套到哪里。政策整合捆绑,并撬动金融部门和社会资源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

      金融支持到村到户

  探索创新了“5+1”扶贫小额贷助农增收新模式,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等。

      业主带动到村到户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一个贫困村一个龙头企业或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督查考核到村到户

  组建10个专项督查组,对脱贫攻坚开展常态督查;出台《通江县脱贫攻坚考核问责办法》。

      1  产业规划到村到户
      脱贫攻坚活水来

  产业是群众脱贫致富的“硬支撑”。近年来,通江立足贫困村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按照“一户一方案、一户一对策”做好做实产业发展规划,分村分户制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因户施策的发展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特色优势产业,每户贫困户家庭有1-2项增收项目。

  通江县瓦室镇鹿鸣村村民张百万常年在外务工,家里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全家人借住在亲戚家。“今年过年回家,村干部建议我发展种养产业。”张百万说,现在家里种了4亩核桃,养了1500多尾鱼、40只鸡。为增强产业的“造血”功能,鹿鸣村专门成立产业专业合作社,吸引170户村民入社,发展起核桃产业1200余亩,养殖土鸡7100余只、生猪800余头、牛120头、鱼3万余尾。

  “不仅仅是鹿鸣村,通江县在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上,通过增养一头猪、多养一窝鸡、增种一份蔬菜等措施促农增收。”县扶贫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逐村逐户搞好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调查,通江县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分片发展特色产业,已经为全县157个贫困村、2.8万户贫困户规划种植核桃、中药材、银耳等种植业项目12个,规划养殖空山黄牛、青浴猪、巴山土鸡等养殖业项目7个,规划乡村旅游业项目5个,实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

      2 技术指导到村到户
      脱贫奔康路更宽

  “参加这次就业后,我又多了一项技能,也算多了一条出路,以后在家里就可以做养老护老相关业务,为本村本社的老年人服务。”建档贫困户李凤仙近日参加了通江县2016年养老护理员就业培训班。

  去年以来,通江县引进成都佳士健康产业集团来该县投资,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根据培训计划,从今年4月起,将陆续培训1000名左右养老护理员。培训人员考试合格后,将颁发《照顾服务员证书》,通过引导、协助等方式推荐到县内外养老机构就业。

  通江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扶贫规划项目股股长陈飞介绍,近年来,通江县针对没有劳动技能或有一定劳动技能但没有实现就业的贫困人口,通过实施“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本领”等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本领,把他们培养成“金蓝领”一族,圆其高薪求职梦。

  根据安排,每年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2000人,重点开设计算机应用、厨师、农业机具维修、汽车驾驶等专业培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每年培训茶叶、食用菌、干果等实用技术3万人次,实现乡乡有产业带头人,村村有致富带头人,户户有技术明白人。

  目前,全县派驻820名农技人员到贫困村驻村帮扶,开设食用菌、核桃、中药村等种植技术培训32期,空山黄牛、青浴猪、巴山土鸡等养殖技术培训28期,乡村旅游服务业培训7期,共培训贫困农民22000多人。

      3 整合项目到村到户
      汇聚多方扶贫力量

  2010年,通江县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启动,大兴乡贾家梁村迎来转折点,2014年就摘掉了穷帽。该村通过整合盘活土地资源和产业要素,引入项目业主,建起2500余亩的茶园。为配套茶产业打造,各项财政资金和公共事业项目资金也潮涌而来,水泥路通到了90%的村民家门口,农田用水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

  贾家梁村的改变不是个案,“十二五”以来,通江县整合扶贫项目资源到村到户,激活脱贫要素,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将全县贫困人口从18.9万人减少到9.4万人,跑出了脱贫加速度。

  “连片扶贫推进到哪里,项目资金就配套到哪里。”通江县扶贫局工作人员介绍,结合“六个盘活”,围绕精准脱贫,通江扶贫规划先行,项目围绕规划走,资金围绕项目聚。

  县级层面,成立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出台了脱贫攻坚项目资金整合办法,将涉农项目资金和社会投入资金整合用于贫困村“摘帽”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整合交通、水务、国土、农业、林业等涉农资金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整合广播、通讯、电力等企业建设资金用于贫困村公共服务配套建设。

  以大兴乡所在的“火炬-赤江”连片扶贫开发区为例,2015年扶贫专项资金共计1300万元,但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已达5.8亿元,发展成规模的茶叶、葡萄、核桃、空山黄牛等产业。

  政策捆绑在一起,还撬动金融部门和社会资源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据统计,目前该县已撬动各类银行贷款20多亿元,回引返乡创业人士850多人,累计投资达15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万人以上;吸引社会资本3亿多元,每年还募集各类社会捐助资金1亿元以上。

  数据显示,2016年通江县预计整合使用项目资金127281万元,其中中央项目115201万元,省级项目12080万元,市级项目4478万元。确保向当年脱贫的村总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贫困人口每人不少于5000元的投入。

      4 金融支持到村到户
      脱贫攻坚有新路

  “想贷款,但贷款难、贷款贵,就算贷下来了,也不知道该发展啥产业。”以前一提起贷款,通江县火炬镇苟家坝村村民王炳昌就很发愁。

  2015年以来,通江县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在“精准”上下工夫,在“造血”上谋长远,探索创新了“合作银行、驻村工作队、扶贫贴息部门、保险部门、龙头企业(或专合组织)+贫困户”的“5+1”扶贫小额贷助农增收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金融扶贫新路子。

  王炳昌发愁的难题终于解决了。通过评级授信他家可以贷款4万元,他先申请了2万元,养了2头牛、1头母猪和3头商品猪,并栽种了2亩核桃。

  通江县不断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组织金融服务机构为农户量身定做金融产品,政府建立扶贫贷款贴息基金给予贴息。目前已授信“扶贫小额贷”6.4亿元,落实“扶贫搬迁贷”8亿元,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近2亿元、“巴山新居贷”近4亿元;同时,由县财政建立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农业担保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易地搬迁分险基金等15000万元,每年撬动各类银行贷款和非银行性职能机构资金15亿元,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等。

  目前,全县2600余户贫困户获得扶贫小额贷款1.2亿元,280个新型经营主体获得贷款6390万元,发展核桃、茶叶、中药材、蔬菜等50000亩,养牛3000头、猪5000头、羊8000只、巴山土鸡20万只,发展食用菌50万袋、建农家乐20家,产业发展项目预计产值达10亿元,扶贫项目效益已初步显现。

      5 业主带动到村到户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一个村,专项扶贫资金100多万元,只能修2公里路。扶贫解困往往杯水车薪。如何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扶贫?通江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一个贫困村一个龙头企业或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每天早晨8点,通江县城龙凤场环山村贫困户刘伟章扛着锄头准时到卓伦林业基地里上班。基地里,90多名村民忙着给桔梗除草、给百合上肥。

  2010年,通江县引进卓伦林业在环山村发展核桃产业。全村6400亩林地流转给公司,8400亩荒地荒山则采取折股分红模式搞合作:三年后有收益,村民分红20%。环山村民大多进基地务工。

  去年,刘成宽夫妻务工收入3.4万元,流转租金加分红2.9万元。78岁的刘成文每天也有100元工钱。“全村劳动力平均一年工资1.7万元,今年底村上还能分红1000多万元。”村主任刘承仁说,5年后盛产期最多能分一亿元。按约定,卓伦公司还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负责环山发展规划及实施、贫困户用工和特困户帮扶。“有点像把贫困村委托给公司‘代管’。”通江县扶贫局局长万学成打了个比方。

  贫困村有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有龙头企业扶持。目前,通江县引进培育龙头企业37家,培育专业合作社68家,家庭农场、林场、牧场、渔场42家,专业大户135户,回引回乡创业人士120余人,投入资金达15亿元,抱团发展特色产业20万余亩,实行“参股合作、价格保底、利益返还、流转佣工”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5.1万户19.2万人,实现了群众持续增收。

      6  督查考核到村到户
      脱贫摘帽看实绩

  只有真正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通江严格实行领导干部脱贫攻坚“一岗双责”,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统筹纪委、检察院、扶贫、财政、审计等部门力量,组建10个专项督查组,按照贫困村摘帽“一超七有”和贫困户脱贫“一低七有”标准,对脱贫攻坚开展常态督查,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按照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位”要求,县上负责组织动员、规划统筹、进度安排、目标确定、资金使用、人力调配、考核问责、信息统计等工作;乡镇、村负责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信息公开及反馈等工作,组织带领群众实施扶贫项目,按时向上级党委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县扶贫开发和移民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重大问题,制订年度安排计划、开展总体评估,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此外,通江还出台了《通江县脱贫攻坚考核问责办法》。每季度召开一次脱贫攻坚现场交账会,对工作不力推进缓慢的乡镇和部门现场问责。同时,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和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对年度任务完不成的乡镇和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县委、县政府组建联合督查考核组,年终逐项督查考核,全面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表彰奖励、提拔重用;对不能按期“摘帽”的,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