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少年马健的10年:我要帮离开的同学活出生命的精彩

12.04.2018  01:26

  “直到今天,我还后悔没能再多救几个同学。

  ——马健

  那年的大地震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它是考验,对人性的考验。

  “如果现在发生同样的事,我不仅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还会比当初更加义无反顾,做得更好更成熟!”

  ___满目疮痍已重回葱绿;悲伤哀恸化作生的动力。

  ___当年,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感动和激励着成千上万人收起悲伤,重建家园。

  ___10年里,这些闪亮的名字,已化为一个共同的符号,成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一部分。

  ___他们的经历就是我们的经历,他们的成长就是我们的成长,他们的收获就是我们的收获,

  他们的意志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人物名片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马健,目前是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在读博士。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是映秀漩口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

  地震中,他凭借着自己的一双手,在坍塌的教学楼前,徒手挖掘整整四个多小时,将同班同学从废墟中救出。

  2008年6月27日,在“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上,马健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

  2009年2月,马健到美国参观学习,佛罗里达理工学院校长承诺,只要他高中毕业后能通过托福考试,学校将会邀请他入学并提供全额奖学金。

  2011年11月,佛罗里达理工学院校方负责人来到成都,把录取通知书发放给马健,校方录取马健的理由是:“由于你杰出的英勇和无私”。

  10年

  三次转折

  第一次转折

  地震后,马健在坍塌的教学楼前,徒手挖掘整整四个多小时救出同班同学。当年6月被评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第二次转折

  2009年,马健从映秀镇漩口中学到成都石室中学念高中,一直非常努力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三次转折

  高中毕业后,马健前往佛罗里达理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2017年8月,进入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攻读细胞分子生物学博士,现在的目标是拿到博士学位。

  马健申请微信号时,用了“2008512”这个日期做后缀。

  这一天,他在地震中失去了老师和朋友,也从废墟里徒手挖掘四小时,救回了同学向孝廉。这一天之后,他的人生经历了三次急速转折,走向从未梦想过的未来——“这是个特别重要的日子,我的重生。

  他现在还是戴着黑框眼镜,度数涨了200,厚厚的镜片遮不住眼里自带的笑意。直视他的眼睛,坚定和诚恳能够直达心底,和十年前一样。他现在是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在读博士,也还是映秀山里那个自由野性的“马小狗”。

  英雄时刻

  “如果往事重现,我会比当初更加义无反顾。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天旋地动。汶川映秀漩口中学教学楼在8.0级强震中,坍塌成为废墟。山体崩塌,余震不断,映秀下起了连绵的震后雨,漩口中学的老师决定带领学生撤回山上安全地。

  晚上9点多,一直坚定想回去救同学的17岁少年马健借“方便”为由,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冒着大雨,偷偷“违纪”,孤身一人跋涉到坍塌的教学楼前进行救援。里面埋着向孝廉,是班里最小的同学。

  马健一边为她加油鼓劲,一边搬开笨重的石块和尖锐的钢筋,救援耗时四小时,马健徒手为向孝廉挖出一条“生命通道”。双手早已经血肉模糊,他仍以弱小的少年身躯背着重伤的向孝廉,在生死夺命间逃回安全地。

  回忆起当时,马健情绪低落了起来,但他不是在后怕,而是在后悔。

  “我后悔没有再多救几个同学。”他一字一顿地说。当时救出向孝廉后,他其实是想继续折返救助另一个被压在废墟下的同学,但险情愈发严峻无法进入现场。两天之后,等他再次重返,之前活生生的人,已经过世了。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他无法控制责备自己的念头:如果当时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救援,是不是他们就能从死神手上逃出来?

  “如果现在发生同样的事,就算是偷偷跑,我也会再次返回废墟里面救他,就算救不出来,我也会陪伴他,鼓励他!我不仅会作出同样的选择,还会比当初更加义无反顾,做得更好更成熟!”话筒中传来他掷地有声的话语,仿佛在对自己起誓。

  马健2017年回四川探亲时,还在遂宁见过向孝廉,她现在从事房屋装修设计工作。

  人生转折

  “我想活得特别精彩,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们。

  2008年,马健在漩口中学读初三,是映秀镇一名普普通通的17岁少年。那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它是考验,对人性的考验,真正在危急关头,但能迈出那一步的人并不多。”他不仅在大地震中活了下来,还因为徒手救起同学向孝廉,荣获“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得到了成都石室中学高中部的保送资格。2011年,在华侨赵锐的牵线下,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也向他递出橄榄枝,承诺为他减免学费。

  大地震后的十年间,马健自我认定了几个人生转折点:从偏远的映秀镇漩口中学到成都石室中学念高中(2008年-2011年);后又前往佛罗里达理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2012年8月-2016年5月);毕业后继续科研道路,2017年8月进入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攻读细胞分子生物学博士。

  他笑称这是命运在书写剧情,“救人的时候,你根本不会考虑是否会成为英雄,也不会预知未来的回报,你的目标就是拯救生命。

  他十分珍惜命运的回馈,虽然“随心随性随缘”,秉承“走一步算一步”的人生准则,但对他来讲,平时的学习生活,并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他还背负着没有机会继续念书的朋友和同学的梦想。

  “感觉老天对我非常眷顾,不但没死,还给了我改变人生的机会。一辈子很短,机会如果不把握就会永远错过。我想活得特别精彩,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们。

  艰辛求学

  “钻研前沿科学,对人类社会有很大益处。

  用两个关键词形容自己的这十年,马健选择了“守得云开见月明”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前者,代表着坚持到底终会拨云见日的乐观精神;后者,激励他刚毅坚卓,永不停止向前的脚步。

  成都石室中学老师王文利是马健口中的“王妈妈”,在高中三年的生活中对他照顾有加。“马健为人谦和,懂得感恩,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虽然原来的学习基础一般,但一直非常努力刻苦,最后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也喜欢锻炼,像羽毛球和跑酷,是个毅力很强,自我管理极好的学生。”王文利话语里满是骄傲自豪。

  佛罗里达理工大学校长曾给过马健一张名片,背后写着“校长奖学金”。为了达成奖学金条件,马健学习非常努力,用好友周镇涛的话来讲就是全身心投入,“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一遍遍记录枯燥的数据,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因为转过两次专业,他比别人多修很多学分,几乎天天满课。纵观整个大学生涯,他只在大一刚入学时拿过两个B,其余课程全部是A等级,毕业时他的绩点达到了3.93(满分4.0)并顺利直博。

  2017年3月,他在G3-GENES GENOMES GENETICS 期刊上发表了《细胞蛋白组织驱动组织特异性调节的热休克反应》,在研究秀丽线虫的热休克反应中,发现这种自我调节机制可以修复错误折叠的蛋白,这对于蛋白错误折叠导致的病症和一些癌症有重要的意义。他还和同学一起绘制了当期的封面,这是马健最骄傲的一件事。

  现在,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实验室,研究怎样在孵化阶段杀死“血吸虫”。马健热爱他的研究,“在茫茫人类历史长河中,接触科学界最尖端最前沿的知识,钻研前人没有研究过的课题,一旦有重大突破,对整个科学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很大的益处,这种感觉非常好。

  饮水思源

  “家在哪儿,根就在哪儿

  “家住赵公山,胜似活神仙!”马健谈起家就眉飞色舞。他的家还在赵公山上,紫坪铺后面,以前住在山的高处,现在往下搬了一截。他有些惋惜,说自己更喜欢以前的家。十年前,是单家独户位于林深处,前面有山作为遮挡,后有悬崖放目天际,颇有些“云深不知处”的感觉,像个世外桃源,与世隔绝。十年后,除了房子重修外,日子还是照样过,种菜养猪养鸡,没有什么大变化。妈妈在汶川帮哥哥带孩子,微信玩得很转,娘俩之间没事就会聊聊生活的鸡毛蒜皮:美国4月份还在下雪、想吃川菜找不到川菜馆、找到了川菜馆居然不辣……

  2017年5月回家探亲,马健拍摄了许多家乡的夜景,延时摄影下的汶川城流光溢彩,夜空星辰闪烁。“变化那是太大了!”他感叹着十年的转瞬即逝,经过大家的援助,汶川的灾后重建卓有成效,在很短的时间内修建了新的小区居民楼和公共设施。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导致生活习惯的更改。

  “饮水思源”,谈起自己的家庭,马健充满感恩和爱意。他继承了父母的开朗乐观,过去十年,他从没因家庭条件困难而感到自卑。“我对自己的认知非常清楚,家庭条件是你无法改变的东西,只能欣然接受。如果你努力学习,真诚待人,性格乐观,不会有人看不起你。乐观积极的人,会得到人生的正向反馈。

  马健还是很怀念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有“落叶归根”的情结,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根永远在中国。如果没有家庭和祖国的话,也永远没有来美国留学的机会,所以学有所成还是想回到故土,报效祖国,“家在哪儿,根就在哪儿。”他很坚定。

  现在的目标是拿下博士学位

  “即使做农民,也要做有文化的农民

  如果用一种动物形容自己,马健一点也不迟疑,笑嘻嘻脱口而出四川话:“小狗!

  “马小狗”是村子里人尽皆知的名字,知名度远高于“马健”。以前农村传统,认为“贱名好养活”,于是外婆给他起了这个小名。马健很喜欢这个名字,觉得跳脱活泼,他就是山野里随性奔跑的快乐“小狗”,只有在野外才能真正地释放自己。

  高中好朋友胡爽给马健取的外号是“小马达”,“跑得飞快,充满活力,整天像个跳脱可爱的马达。”在她心中,马健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对喜欢做的事会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去过山川大海,拍下险峰星空,擅长把生活过得有意思,靠自己到达了“诗与远方”。

  生于山林,长于旷野,马健对大自然有难以割舍的感情。“打卡”美国国家公园一直是他的心愿。从2017年12月开始,马健踏上了他的巡游。34天,14000公里,14个国家公园,1台二手本田车,1个人,足以总结此行。

  微信头像就是他在美国14000公里自驾巡游时的“战利品”,在被誉为美国最美丽的海岸公路——加州一号公路旁,他一身登山服,站在土褐色的海边礁石上,长时间曝光的海浪像云雾,白茫茫弥漫在脚下,四面皆空,他一个人背对着镜头,远眺远方。

  马健现在的目标是拿到博士学位,“即使是做农民,我也要做有文化的农民。万物同源,当下积累的经验,对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对于未来的打算,他笑言想做一个很开心的人,“一辈子很短,人要跟随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不给人生设限,“探险家、摄影家、有机会和贝尔一起去勇闯荒野也说不定呢!

  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陈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