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预计今年相对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将上万元

05.12.2015  17:03

 

 

        相对贫困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产业发展不断提升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农村扶贫开发,确保帮扶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2个百分点”是我市2015年十大民生实事工作目标扶贫解困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一季度做好工作任务安排和目标分解,落实精准扶贫和精准减贫措施;二季度下达扶贫专项资金,指导区(市)县做好项目申报和审批;三、四季度推进措施落实的工作要求。成都市扶贫办采取积极措施,截至9月30日,全市已下拨市级财政专项资金4325.1万元,县级安排资金1460.7万元,撬动和黏合了大批社会资源投向郊区(市)县相对贫困地区发展,相对贫困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第三轮第一批(2013-2015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通过领导定点、部门牵头、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方式,对全市100个相对贫困村和9374户相对贫困户实施精准帮扶,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撬动和黏合行业、社会扶贫资金近8亿元,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生态扶贫、能力扶贫,提升了相对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成都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统计显示,2014年,成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25元,同比增长27%,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5.5个百分点;2015年预计相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0820元,比上年增长16%以上。

   基础设施逐渐改善

  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大变化

  位于成都龙泉山脉中段的南岳村,最高海拔916米,是青白江区最边远、最贫困区域,距乡场镇14公里,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条件差,支柱产业规模小。2013年南岳村被确定为成都市100个相对贫困村之一。为发展杏产业,解决13、14、16组61户、152人出行难的问题,南岳村对村内道路进行了改扩建,总投资62万元,使南岳村道路网络化目标成为现实,并进一步夯实南岳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开展对口帮扶的龙泉驿区水务局安排项目资金20万元,在杏基地范围布点新建18口微水池,新增蓄水量2000立方米,确保杏产业发展用水……到2015年底,南岳村在第三轮第一批扶贫开发期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43.61万元,实施项目17个,其中实施产业项目6个,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1个,完成村道建设18.43公里、微水池44口、山坪塘1座、防震减灾监测示范点1个、村卫生站1座等。两年来通过各项扶贫项目的实施,3个相对贫困村的产业基础得到了一定壮大,基础设施得到了逐渐改善。

  南岳村的变化只是成都市扶贫开发工作推进的一个缩影。本轮扶贫攻坚,农村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历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将农村扶贫开发作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着力抓紧抓实抓出成效。2013年以来,按照中央、省委对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根据《成都市深化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成都市2017年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市2013年起已无国家和省级的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我市自加压力,跳起摸高,提高标准,将2012年全市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倒排序,并综合考虑村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相关情况,确定了人均收入低于7000元的100个相对贫困村作为第一批扶贫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创新实施了40多位市级领导挂点督查,122个市级部门(单位)、129个经济较发达区(市)县级部门和10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系100个相对贫困村的对口帮扶;完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简化资金拨付流程,从2014年起将市级财政5000万元年度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下放至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区(市)县,增强了扶贫资金使用时效;整合相关涉农资金支持相对贫困村发展,使涉农资金普惠到村、特惠到户等制度,目前100个相对贫困村均实现水泥路(柏油路)与县域干线连接(其中67个村的集中居住区已开通班车),基本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实现村村通宽带(光纤),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此外,成都市还联合纪检监察部门,每年对100个相对贫困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和县乡扶贫干部进行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和警示教育;制定《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方案》,开展专项资金项目检查,对政策落实、项目申报审批实施、资金拨付和使用支出绩效评价等环节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和实效。

   要“输血”更要“造血

  贫困户精准帮扶找到好办法

  成都龙泉驿区同安街道阳光村5组张平户一家4口,2013年人均纯收入还不足8460元,但他们具有劳动能力和较强脱贫愿望,被龙泉驿区确定为精准帮扶相对贫困户。走访调研、了解情况,与张平户一道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着力点。针对张平户家3亩脐橙、2亩葡萄的产业现状和其自身技术的掌握程度,龙泉驿区扶贫办和同安街道邀请省农科院和区农技中心的果树专家对其一对一地技术传授,在果树生产的关键时间与他一道在果园进行技术操作,引进杂柑优新品种爱媛38号,新发展杂柑种植基地2亩,并给予农资补助;为充分利用果园的空间,龙泉驿区扶贫办为他家送去50只鸡苗,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帮助他发展起了林下养殖。一年来,通过一对一精准帮扶,张平户熟练掌握了果树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截至目前,葡萄产量增加2000余斤,脐橙产量增加2500余斤,同时发展林下养殖增加收入5000余元,累计增收11000元以上。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让张平户一家一步步摆脱贫困,成为了同安街道的典型脱贫户。

  “在明确贫困村的基础上,2014年我们还对收入低于本区(市)县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60%的农户,综合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健康、教育、住房、资源资产等困难状况,通过‘两公示一公告’程序,精准识别相对贫困户9374户、28896人(其中100个相对贫困村2617户、8382人)作为精准扶贫户,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标准,推动精准扶贫规范有序开展,每户有帮扶责任人,有个性化帮扶措施,有减贫计划,对达到退出标准的适时予以退出,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进出有序。”相关负责人说,精准扶贫,我们突出帮扶重点,注重增强“造血”功能。在扶持主导产业方面,三年来,全市对100个相对贫困村实施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农村产业发展项目600个以上,相对贫困村“造血”功能得到显著增强;提升公共服务,目前,100个村已完成卫生室建设96个,实施各类培训14620人次,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公共文化、金融服务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同一区(市)县城乡“三无”人员供养标准实现了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此外,成都市还积极拓展致富门路,2013年起连续两年开展“送鸡苗、扶产业、助增收”活动,市级共安排扶贫专项资金991.72万元,发放鸡苗87.67万只,惠及农户25504户,助农户均增收1336元。针对100个相对贫困村的2617户精准扶贫户,市财政两年来共安排1308.5万元,对生产资料补贴和产业贷款贴息,平均每户0.5万元;各相关区(市)县安排到户精准扶贫资金约2800万元,有效帮助提高了相对贫困户的自身发展能力。

   特写

  昔日贫困户今上致富路

  2013年,成都蒲江县大塘镇八角井村被列为“第三轮第一批相对贫困村”,通过精准识别,26户被列入帮扶对象。八角井村七社李清仁(化名)就是其中的精准扶贫户。

  他全家共有5口人,父亲肢残,妻子智残,2个儿女上小学,全家靠他一人劳动供养5人,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东西,4间砖木结构的住房连窗帘都没有。

  李清仁从小丧失母爱父爱,性格非常偏激,与周边亲戚邻朋关系不大好。沉重的家庭负担,更是让他感叹命运捉弄、社会不公,因此平时与村社干部聊天都话里带刺,非常消极。

  村两委没有放弃这个特困户,2013年,将李清仁列为贫困户帮扶,由县总工会主席定点联系帮扶李清仁一家。

  产业扶贫,重在资金、技术。2013年八角井村47户贫困户每户获得3000元资金支持,用于发展猕猴桃产业。村两委把李清仁列入其中,村上多次举行技术培训,派专人到他家通知、动员他参加,还专门到他家的田地里,给他“开小灶”进行技术指导。慢慢地,李清仁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自己种植了3亩地的猕猴桃。

  2014年,八角井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李清仁再次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由县农林局相关工作人员和村会计定点帮扶,给他送技术、送资金、送肥料。在大家的帮助下,李清仁家2014年又发展猕猴桃3亩。他看到了脱贫致富希望,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心怀感激的他,更是主动要求参与村上的公益劳动,帮助村上对有机转换园区进行清除去杂工作。

  去年年底,李清仁家的猕猴桃有了收成,收获猕猴桃2万多斤,加上打工和卖茶苗,收入5万多元,他还清了欠款,还盘算着把明、后年的收入用来修新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家都说:“李清仁真的变了!”产业扶贫,让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成为了好政策的拥护者和宣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