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精准扶贫:把幸福写进群众的心坎里

21.03.2016  13:29

 

      一栋栋新颖别致的川北民居掩映青山绿树间;一垄垄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叶基地青翠欲滴;一条条公路宛若玉带般通往白云深处的偏远山村,延伸至每个农家小院。漫步城乡,群众忙里忙外喜笑颜开……这是青川县委县政府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带领群众改造大山、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扶志:“”出精气神、新梦想
      “扶贫必先扶志!”这是县委书记罗云到孔溪乡调研特困村扶贫工作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扶贫必先扶志,要让贫困群众明白‘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道理。
      说到扶志,马公乡的朱学理体会深刻。马公是青川位置最为偏远、条件最为恶劣的地方,也是全县最贫穷的地方。朱学理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村里卖一头猪要4个人抬,还要2个人替换。即便这样,猪儿往往还被摔得“缺胳臂断腿”,甚至发生过连人带猪一块儿滚下山崖的事件,想起来至今仍心有余悸。至于要从山外运进农业生产资料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村里人只能自给自足——有了余粮就喂猪,把猪养大杀了自己吃。朱学理说,“生活太苦了。”年轻人则向往外面的世界,男的长期在外打工,交上女朋友,就上门入赘;女的则干脆嫁到山外,再也不回家。
      在突围贫困中,全体村民决心要靠自己的奋斗拔掉这个穷根。他们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增收致富产业,村民的日子每天都有新变化。朝阳村村民何自恩看着村里建起的一座座生态庭院、一处处幸福新居,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特困村扶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发生的惊人变化:“我们村可是换了一个天地,生态新村的建设完成,让人觉得一切都是新的。新修的道路,新建的民居,特别是村里人的精神面貌简直大变样,大家争相发展产业,在致富的道路上劲头十足。
      何自恩已年近6旬,是乡上的产业发展示范户,他有着近18年的药材种植经验,除了远期增收的100多棵银杏,他还种植了16亩柴胡。种植柴胡政府每亩给予几百不等的扶持,因此,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柴胡的种植和养护中,用他自己的话说:“遇到这么好的政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据乡党委书记党顺涛介绍,何自恩是远近闻名的柴胡种植土专家,他种植的柴胡令前来考察的成都教授赞不绝口。如果去年不是因为地质灾害,他仅柴胡一项至少也要收入5万元。今年,何自恩毫不气馁,柴胡种植面积扩大到20亩。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柴胡种植将达400亩。党顺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5000元每亩的市场价格计算,全村仅柴胡一项即可实现200万元的收入,平均每户增收5000元左右。“立志是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我们村的干部群众就认准了这个理儿。”朝阳村党支部书记何自红说。
      针对一些村干部、群众对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观念,该县首先抓“扶志”,以增强干部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组织有关乡镇及部分贫困村的代表,到我省精准扶贫“马公经验”的发源地马公乡实地考察,学习那里近几年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经验。同时,组织大院、茶坝、苏河等贫困村一些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上致富道路的典型和县内靠励志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典型,让他们到各贫困村介绍发展理念,交流致富经验,全县贫困村干部群众深受鼓舞。黄坪乡群丰村村干部雍修平说:“过去总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那些靠实干致富的经验却让我们真正服气,脱贫要有志气,干事要有士气,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脱贫致富。” 
扶智:“”出金点子、大智慧
      “扶贫必须扶智,要让老百姓懂得‘既要苦干,更要巧干’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实现精准脱贫、综合治贫,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代际贫困传递的问题,达到既鼓了口袋,也富了脑袋。”县委书记罗云如是说。
      赴大院采访,正赶上乡上组织的技术培训,乡上请来了县里的技术人员在乡中心小学开展知识讲座。乡长谭德浩告诉记者,听说有技术人员来培训,附近很多村民都来参加了,积极性非常高,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技术都与他们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为了让群众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每年都会同县人社局、县农业局、县畜牧局、林业局等涉农技术部门开展合作,邀请专家到乡、村开展农业推广、畜禽防疫等技术培训工作,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学到专业知识。
      与此同时,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青川县茶坝乡老鹰茶生产加工基地,正逢全县老鹰茶生产技能竞赛暨茶树春季管护培训会召开。远远看去,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嫩芽抽蕊傲立枝头,来自各地的上百名茶农和制茶加工企业代表云集这里“茶山论剑”,成都、广元和青川的茶叶研究所专家和高级农艺师现场点评、现场教学,传授技术和经验。
      “老鹰茶含有多种稀有微量元素,可以防百病,是真正的长寿茶,这可是权威科研机构专门研究过的。”谈起老鹰茶,种植大户谢树鼎显得有些激动。
      前些年,当地人可是守着“宝茶”过着穷日子。因为茶叶的质量和产量严重下降,茶叶价格越来越低,“宝茶”的身价大跌,茶农失去信心。如何继承和发展好老鹰茶这一祖产,成了茶农们着实感到头痛的问题。县委书记罗云先后多次到茶坝乡,对老鹰茶作专题调研,走访种植大户,听取他们真实想法。技术人员走进茶园,现场回答群众的提问,现场传授种植、管护和采摘方式,使茶农们一目了然地找到了茶叶减产的原因。专家说,过去,由于茶农们误认为枝繁叶茂就会增产,舍不得修减,导致茶树的主要营养成分都用在树干的生长上,茶树越长越高,茶叶越来越少。
      “若不是罗书记带专家来,至今我们还认为是‘祖产’不争气,现在才知道茶树的管护大有门道。”种植大户向体斌感慨。
      为帮助茶农树立信心,乡党委、政府还专门组织种茶大户到雅安茶叶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其先进技术。与省市县农业部门联姻成立的青川县老鹰茶资源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优势发挥明显,产量也逐年增加,加工技术越来越成熟。茶价自然也不菲:根据不同种类,每斤从666元到888元,再到999元不等。老鹰茶被誉为“茶中仙子”广受追捧,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拳头产品。
      帮助群众换脑子,引导群众挣票子。县扶贫移民、农、林、水、牧等相关部门每年都会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定向和订单培训,增强农民谋生能力,并为每村安排1至2名技术人员定点服务,使每个特困家庭至少有1名技术明白人;按照“免学费、免住宿费、免生活费”的“三免”原则,为特困村免费培训技术型务工人员600多人。同时,县委县政府也给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帮扶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智力扶贫,帮助群众找到致富的金点子、好办法。
      各驻村干部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围绕帮扶工作,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帮助大家玩转自媒体、发展增收产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借助“移动互联网+”,通过“微商模式”,实现小手机连接大市场、掌握大市场、拓展大市场;帮扶部门和乡镇则不断强化履职尽责,在开拓市场上下足工夫、做好文章,帮助老百姓把他们生产的农特产品不仅卖得好,而且卖得俏,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与此同时,该县生态电商实现跨越发展,成功争取到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供销总社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和阿里巴巴全国第一批“农村淘宝”签约县。“双创空间”、电子商务“五大体系”、乡村电商站点建设有序推进。预计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5000万元,线上零售额超过2000万元。
      扶资:“”出嘉年华、好日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县长刘自强信心十足。
      “路修好了,办事方便了,要做的事就多了。”在楼子乡,这是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在乡党委书记贾志勇的陪同下,我们沿着一条条整洁的硬化路面走访了该乡特困村燕子村。
      除了绿化、硬化的漂亮外,让记者感受最深的则是全乡的安居工程:每到一处村民集中聚居点,都会看到有一座横跨河流两岸的桥梁相连。有了它,村民们不用再拴着绳子、摸着石头过河。洪水季节砍树横在河两岸、人人争过独木桥的历史也一去不返;太阳能光亮工程的实施,让每条通村道路旁,每个村民集中点在漆黑的夜里,也有了与城里人一样的浪漫。
      燕子村年近6旬的李朝荣说,是乡上的产业发展示范户,家里几代人都种植银杏,育苗技术十分成熟。目前,他有近1000棵银杏正茁壮成长。两年前,来自都江堰的商贩曾出价20万元购买,他都没有舍得卖。“银杏是青川的特产,我舍不得卖到外地,要让他在家乡的土地上扎根。”据了解,李朝荣的银杏全部在县内实现自销,一棵近30多年树龄的银杏卖价达18万元。
      来到红光乡小荆村,顺着平整洁净的水泥路一直往里走,一幢幢小洋楼式的村民小居错落有致地坐落在群山之间,清一色的雪白墙面,整齐划一的红色墙边,平整洁净的院坝里小朋友们在互相追逐嬉戏,老头老太们在院坝里怡然自得地晒着太阳聊着家常,一幅盛世和谐的画面让人眼前一亮。
      原来,这是在市里有关部门帮扶下小荆村根据自身特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打造出了具有川南民居风格特色的新村,着实让村民感慨“村子现在可是大变样了!”“以前不仅生活质量低,而且环境也非常差。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黄泥路边是随意搭建的猪圈,各种牲畜粪便遍地……别说外人不愿意来,就是我们自己在这里住着,也觉得不安逸。现在不同了,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如今不少农村环境比城市还要好。”村民胡孔斌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首先从解决长期困扰民生的基础设施抓起。”县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川县整合项目专款、部门帮扶、社会捐赠、农户自筹等资金,全面改善特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完成投资近亿元,道路交通、饮水和“一建三改”等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大力改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组都有连户路。通过系列建设,特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座座漂亮新村成为山谷原野中最美的风景。
      据统计,自去年以来,全县深入实施“大项目促大发展”战略,项目投资平稳增长,全县360个储备项目纳入全市项目储备库,总投资达1001亿元。该县在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进程中,实现全年脱贫6000人。大力援助重点群体就业,帮助102名大学生、1400余名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和稳定就业。全面落实“十大救助制度”,全年发放救助资金750余万元,惠及困难群众8200余人次。
      同时,该县还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鼓励群众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稳步增收。该县乌龙村“抱团脱贫”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们通过把村集体、村民的林地、土地和现有的闲置资源作为本钱入股,与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按股分红,实现增收。或把政府安排到村的产业发展方面的扶贫项目资金委托给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来实施和管护,并且量化成股,参股经营,有效地确保村集体和老百姓获得更大的收益。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把十个人,甚至更多的人组织在一起,利用集体经济的发展,促进贫困户的增收。能拿出什么入股,专合组织就吸收什么。”青川县农工委主任王平说。
      去年9月,由青川县茶业专业合作社发起的“贫困户土地、茶园入股,抱团脱贫”的入股大会上,当地百姓纷纷加入专合社。老百姓对加入专合社信心满满,有的以资产茶地入股,有的以资本现金入股,专合社通过这种方式筹得股资30余万元。
      乌龙村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茶叶、食用菌等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当地群众缺少致富良方。去年,通过专合社的引领带动作用,提供技术支持,保障销路,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促进农户增收致富。2015年10月,建立起青川县兴旺竹荪专业合作社乌龙村分社。除了以乌龙村村委会壮大集体经济的名义入股10万元现金外,该村37户精准扶贫户分别拿出最低3000元的现金、土地、椴木或者劳动力来入股加入专合社。魔芋、香菇、土鸡等一批专合组织也正在乌龙村酝酿兴起,为村民们的脱贫致富创造新的机遇和条件。
      现如今,在青川各地,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科学种植缩短了田间地头的劳作时间,产业发展鼓起了群众腰包,物资生活档次越来越高,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村里的文化广场亮如白昼,大姑娘小媳妇,甚至老太太都跳起了时尚的广场舞。
      “青川县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不仅仅是让群众享受高档次的物质生活,还要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充实起来,争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真正把幸福‘写’进群众的心坎里。”县委书记罗云告诉记者。记者  刘保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