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实施“贫困救助制度热线”带来新变化
群众的难有人帮 群众的事有人理 群众的话愿意说
“有困难,打热线。”这是广元市青川县群众饭后茶余常絮叨的朴实话语,真切地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深关怀,充分表达出了老百姓对党委、政府的无比信赖。
近年来,青川县贫困救助热线制度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升级,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准则诠释得分外精彩,国字号的荣誉、省市的表彰,把青川扶贫帮困工作折射得光彩宜人。
要让“救助”形成制度
在青川县惠民帮扶中心,墙上的展板清楚地展示着 “十大救助制度”的具体内容:《青川贫困救助热线制度》、《青川县白血病患者医疗救助制度》、《青川县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80岁以上老党员定额补助》等一目了然。以返贫基层干部救助、贫困党员救助和老党员定补、医疗救助等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住房、教育、司法等救助衔接配套,惠及城乡贫困家庭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成。
关庄镇旭光村李浩的儿子李建飞,2011年2月28日被查出身患白血病。按照县委、县政府白血病救助制度的有关规定,当年5月1日,县民政局为李建飞送去了救助金5000元,让李建飞及时接受治疗,稳定了病情。
2012年5月,17岁的刘晓羽查出患有白血病。从小生活在马鹿乡的刘晓羽,父母都是农民,靠着务农养活一家人,高昂的医疗费用很快成了这个家最大的难题。县委县政府得知这个情况后,看望了刘晓羽及家人,并向他们讲解了县里出台的救助制度。当得知女儿有了两万八千块的救命钱后,刘晓羽的父亲刘文政激动万分。
“没有十大救助,行动的速度和救助的金额可能都要打折扣。”县民政局长刘强说。
而十大救助制度的构想及成型,始于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的多次调研,源于他那植根心底的爱民情结。
向此德向笔者讲述了“十大救助制度”出炉的过程,青川县经济落后,是"5·12"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县,也是秦巴山区最贫困的县之一。震后呈现出返贫人口多、残疾人多、孤寡老幼多、失业人员多的局面,尽管青川灾后重建让群众住房、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但9万余群众却因灾因病返贫,出现“住着新房啃红薯”的现象;再加上原有救助方面的法规,也难以覆盖所有情况。“十大救助”制度的提出,旨在解决以上问题。
压缩开支保障民生
“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检验党委政府各部门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根本标准,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川县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创造性地实施了“十大救助制度”,成为四川首创。
经费保障是救助得以推行的关键。据测算,青川“十大救助”每年所需资金超千万。推行之初,少数干部也有怀疑:“咱这小县、穷县,年年要筹那么多钱,行吗?”
“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一个县的财力再紧张,只要倡导节约,就能帮老百姓做很多具体的事,而且能做成。”向此德在全县大会上表态。
“不仅要把青川建设得漂亮,更要让青川群众生活得漂亮。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要让‘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一切,为了一切群众’成为青川各级政府部门为民服务的自觉行动和最高追求。”向此德斩钉截铁地说,“‘十大救助制度’就是要真正让党的惠民政策惠及百姓,让党委政府关爱的阳光温暖群众。”
最终,县委县政府确定县财政和捐赠资金每年安排500万元救助资金,通过统筹民政救助、县财政预算、社会捐资等,科学统筹各项下拨救助金建立专项救助基金,使救助资金问题得以解决。为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青川县先后出台了“十大救助制度”的系列配套制度。其中,《火灾受灾户救助制度》针对一般户、优抚军人、特困户及三孤人员等各类型人员制定了3000-6000元不等的补助标准。
去年4月,骑马乡里坪村村民王自孝、水磨村村民周学林家发生火灾后,两户分别得到县民政局送去的火灾事故救助资金3000元,同时为两个受灾家庭送去了每人300元的临时生活补助。这让王自孝、周学林两家感动不已。
送农资下乡,是青川民政局经常性的帮扶惠民措施之一。
惠民服务“一条龙”
为把“十大救助制度”有效实施好、落实好。青川县组建了青川县惠民帮扶中心,统筹民政主管部门下拨的救助资金、县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和慈善捐赠资金等多方面资金,构建起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救助办公室和"12371"救助热线。
“我的妻子患病住院背了很多债务,可否帮我解决一下我家的燃眉之急。”热线一开通,2012初,茶坝乡老党员杨清礼就第一个打来了电话求助。他的妻子于2011年下半年被查出患有癌症,花光了积蓄,还债台高筑。得知情况后,茶坝乡党委主动为其申请了贫困党员救助金2000元,还替他付了后续治疗费,令老杨感动得热泪盈眶:“如果不是党和政府提供及时的帮助,我真不知有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我甘愿卖肾救夫!”2013年7月6日,江苏无锡某广场,青川县青溪镇人张小凤立起这块牌子,吸引了路人的关注与同情。此前,张小凤和丈夫田普在无锡打工。去年6月22日,田普为住户窗户安装防护栏时,从5楼摔下,生命垂危。巨额的医疗费让张小凤倍感绝望。
“卖肾救夫”的事经媒体报道传回青川。一周后,县惠民帮扶中心就将通过“十大救助”等筹集的1万元送到田普的老家青溪镇,交到田普祖母罗素英手中。尽管后来田普终因伤重离世,他的家人还是对县上“雪中送炭”很是感激。
“十大救助制度行动的统一组织和实施,避免了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等现象的发生,形成了政策统一、标准一致、职责明确、运作规范、覆盖城乡的新型救助体系。惠民帮扶实现了‘一条龙’。不仅为受灾农户、贫困弱势群体解了燃眉之急,同时,也为老党员、老干部解除了后顾之忧。”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彦江说。
申请救助不出村
“不但要惠民,还要便民,我们建立了惠民帮扶网站,群众不出村就可以申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健说。
在组建县惠民帮扶中心的同时,各乡镇均设立了惠民救助中心,各村(社区)建立了代办点,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救助网络。他们还将所有涉及救助的部门集中办公,制定了严密而科学的救助资金管理、发放、监管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救助范围、救助对象、办理程序和监督电话。
乔庄镇张家村村民张大秀得了骨肿瘤和肺癌,住院花去4万多元。当她得知县里实行救助制度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叫女儿在网上提出了申请。没想到,才五天时间,1800元医疗救助就转到了她的账户。
该县还建立和完善了城乡医疗救助工作体系,全力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城乡五保、低保对象,由民政局全额资助参合参保;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中的特困家庭,由民政部门给予定额门诊救助。其中,农村五保、城镇“三无”,每人每年500元,城乡低保成员患有严重慢性病且持有《慢性病医疗卡》的患者,每户每年400元。“我们每年下拨一定数额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到乡镇,全部用于辖区内城乡困难群众日常医疗救助。”县民政局局长刘强说。
为加大救助力度,青川县委还从县管党费中每年划拨15万元建立因灾因病返贫基层干部救助基金、贫困党员临时救助和80周岁以上的老党员定额补助基金。目前,两项党内救助基金的发放,令150余名基层贫困党员得到了“及时雨”。去年,一位返乡过春节的老党员来到县委组织部,掏出一个小包裹交给值班干部:“我在新闻里看到县上设立了老党员定额补助基金,非常高兴。为表达我的心意,交3.9万元‘特殊党费’,捐给老党员定额补助基金。”当问其姓名时,老党员说:“我叫共产党员,交‘特殊党费’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用党费建立救助基金,这在青川党史上是个创举。”青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彦江说。
长毛兔养殖已成为青川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打产业之一。
鱼渔同授助增收
服务群众要由原来的“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由“指令型”向“执行型”转变,要让“说功好”变成“做功好”。在全县惠民帮扶工作现场会上,向此德意味深长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必须想方设法用好每一笔资金,让群众富起来,群众才会安居乐业。”
2011年开始,青川县连续三年每年从救助资金中给每个乡镇预算2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10万元社会管理创新资金,白龙湖库区26个村每村5万元产业发展资金,10个贫困的后进村每村45万元的帮扶资金,扶持困难家庭开发种植、养殖、加工项目800余个,帮助1200多户群众有了自己的产业。
“要不是3万元帮扶资金,我的产业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乐安寺乡养殖大户范青兰说。去年范青兰想养生猪,但资金短缺。乡党委获悉后,向有关部门为她争取了3万元帮扶资金,帮她建立猪舍,养殖生猪360多头,当年获利25万余元。今年,在范青兰的带领下,周围数百户村民建舍修圈,养殖生猪、鸡、鸭等。
授之以“渔”,解决贫困家庭一人就业,如同给这个家庭输入了新鲜的“血液”。青川县在干部中推行帮扶责任制,101个部门帮扶36个乡镇131个村,实现部门包村全覆盖,42个县级挂村领导及部门干部结对帮扶困难户,扶持困难家庭开发种植、养殖、加工项目,共帮助1300多户低收入家庭改善了生活水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还主动与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协商沟通,争取就业岗位,每年输出劳务人员5万名以上,人均年收入6500元左右,使3万多个困难家庭摆脱了贫困。
“‘十大救助制度’的实施,让青川建起了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解决了最大的民生难题。自2011年以来,累计发放救助资金5000余万元,累计救助人数达45327人,全县呈现出群众的困难有人帮、群众的事有人理、群众的话愿意说的良好氛围,走出了一条建设‘生态青川、幸福家园’的快速通道。”向此德如是说。(广元日报记者刘保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