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雁江:精准发力 绘就脱贫致富新蓝图

27.09.2016  15:12

 

□ 汤斌 许萃

25公里通村公路全部建成,村民出行再也不用“晴吃灰,雨裹泥”;1500余亩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落户丹山镇、中和镇等17个摘帽村,1.33万贫困百姓有了新的“盼头”;1000万“医疗卫生扶贫专项救助资金”全面运行……

今年上半年,资阳市雁江区以“减贫摘帽、精准扶贫”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创新扶贫机制为动力,始终咬定“精准”二字,对扶贫资源精细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聚集,探索出了一条把水浇到“穷根”上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1-6月,全区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336万元,启动2016年17个摘帽贫困村扶贫项目,优化完善17个贫困村的脱贫规划,2619人实现精准脱贫,预计到年底可实现17个村、1.33万人脱贫目标。

如今的雁江农村,新建的道路平坦宽阔,新修的聚居点安逸舒适,种养殖产业蓬勃发展,富民工程顺利实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正在迅速改变着雁江农村的面貌。

精准施策 从漫灌到滴灌 找准发展“穷脉

精准扶贫,首先是精准识别。

怎样才能把贫困人口识别出来,将扶贫措施落实到户、到人,力争不让一户贫困人口徘徊在小康门外?

丹山镇袁桥村是雁江2016年脱贫攻坚确定的17个贫困村之一。在镇政府的办公室内,一本特殊的台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里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每一户贫困户的详细资料:户主姓名、家庭成员、致贫原因、帮扶计划措施、收入来源、帮扶责任人等,而工作人员只需要查看这本台账就能将贫困户的动态掌握得一清二楚。

我们对全县贫困人口进行了多轮的摸底调查,而这本台账就让工作人员对每一位帮扶对象的动态都做到了心里有数,知道精准扶贫该干什么、该怎么扶。”在雁江区扶贫办主任李世彬看来,建立贫困户精准扶贫帮扶“一户一策”台账,在实现了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也让政府可以按照贫困户致贫原因、贫困程度的不同,将贫困户分类,因户施策,全面落实帮扶措施,实施了动态管理,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脱贫、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得到全面保障。

以“精准”为着力点,雁江全面实施精准脱贫的“量体式”规划,按照“一户一策”要求,通过进村入户,准确掌握“贫困户贫困原因、贫困户想做、会做什么,对贫困户要帮什么”,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逐一制定方案,做好具体规划。同时,实施“菜单式”选择,一方面从实际出发,按需推荐,另一方面从贫困户个体出发,根据贫困户自身情况和全村产业规划相结合,确定内容组成“帮扶菜单”,由贫困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确保精准脱贫取得实效。

今年上半年,全区优选了熟悉农村工作、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到50个贫困村、39个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并确定88个部门组成50个驻村帮扶工作组,结对帮扶5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2015年底,全区贫困村62个,建档立卡户1.8万户,4.7万贫困人口均制定精准扶持措施,探索建立了“1+1+N”精准扶贫模式。

而在雁江,准确识别贫困人口,只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为确保不落一户贫困户,在已有的建档立卡基础上,雁江继续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摸底排查力度,不定期对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再摸底再调查,深入分析扶贫对象致贫原因,从而摸清脱贫门路、贫困户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

产业发力 从输血到造血 拔掉发展“穷根

没有增收产业,脱贫就是一句空话。

中和镇明月村,地处遂资眉高速公路旁,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这个曾经闭塞的小村庄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部分土地被划入中和工业园区,部分则被杨老九精品果园和欧氏农场租用,发展柑橘、核桃产业。

现在全村的柑橘,一共有960亩,发展前景非常可观。”明月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杨水龙介绍,脱贫既要“输血”也要“造血”,要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独木难支的格局,瞅准市场,创新思路。于是,在原有的柑橘产业发展基础上,明月村根据实际,成立了以土地股权为核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与土地流转不同,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和劳动力入股来实现分成。”杨水龙向记者介绍道,“现在,我们的土地租金是500块一亩,而这1亩地中,村民就有20%的股权,大家可以选择在自家地里打工继续投入劳动力,也可以选择外出务工,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增加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径。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村民的短期收入,雁江在明月村成立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协会,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村民在柑橘园内套种蔬菜,并统一收购,将所得收入实行分成,在提高村民发展产业积极性的同时,让村民谋到真正的实惠。

伊顺祥便是明月村中最先一批得到实惠的村民之一,今年年初,伊顺祥在村委会的鼓励下入股了5亩地种植柑橘,同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套种花菜,没想到这一季蔬菜就让他的收入翻了一番,让他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卖花菜就分了3千多,比以前种玉米强,这以后生活可有盼头了。

不仅是明月村,今年以来,雁江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思路,以花溪河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丹山镇川中莲藕基地、中和镇老龙潭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三大片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其中,在丹山、老君、祥符、中和等9个乡镇发展莲藕、小米辣、西瓜等蔬果生产基地,在老君镇字库村、丹山镇新盟村,以及2016年实施扶贫的其他9个贫困村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同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

截至目前,集中成片发展丹山川中莲藕5000亩,300亩的雷竹种植即将完成,12公里观光通道建设启动实施,建成蜜柑、枇杷、蔬菜等产业基地6000余亩,17个摘帽村共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1500余亩,建成通村公路25公里,建成3根囤水田埂,新培育种养殖大户48户、家庭农场12个、发展专合社17个,开展技术培训830人次。

对症下药 从扶贫到“扶治” 摆脱发展“穷境

让雁江区小院镇柏林村村民黄显英没想到的是,在7月份雁江组织的一次诊疗服务中,弟弟黄显平的病终于有了治愈的希望。

原来,42岁的黄显平因为长期患病,丧失劳动力,长久以来只能依靠已出嫁的姐姐生活,“家里就他一个人,没法干活挣不了钱,想摆脱贫穷都没办法。”谈到因为弟弟生病导致的贫穷,黄显英特别感慨。得益于雁江实施的卫生扶贫,7月初,由区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和小院镇中心卫生院、柏林村卫生室组成的医疗诊疗服务队,走进柏林村,让黄显英和弟弟黄显平看到了希望。

医院对黄显平的个性化诊疗方案是:立即住院,开展术前检查、腹壁感染控制和静脉营养治疗,情况稳定后进行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7月7日上午,黄显英就带着弟弟入院接受全方位诊治。

与黄显平不同,丹山镇袁桥村村尹祚合已经治好了困扰自己多年的脑血管病,并在政府的扶持下,购置了60多只鸡和20只鸭,开始发展起了养殖业。“保守估计,今年的收入都在4千元以上。”尹祚合告诉记者。

而在雁江,黄显平和尹祚合只是众多正在享受或是即将得到医疗扶贫帮助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目前雁江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低保人口38000人,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达22268人。要从根本上解决致贫因素,让群众摆脱“穷境”,医疗扶贫势在必行。

根据实际,雁江区大力推进卫生扶贫,制定并印发了《雁江区卫生扶贫工作方案》,将“七大扶贫工程”任务分解成52个子项,卫计、民政、扶贫办等7个牵头部门和35个部门、乡镇参与,通过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目标对象的摸底调查,建立了全区因病致贫人口登记册和健康档案,实现了“一户一档、一人一卡”。

一户一档,一人一卡,就相当于因病致贫群众另一张‘身份证’。”区卫计局副局长秦薇表示,通过建档立卡,可以因人施策、分类诊治,编制个性化诊疗方案,实现“对症下药”,让因病致贫群众看得好病。不仅如此,雁江还将通过定期调查审核,开展对卫生扶贫后得到治疗并康复的贫困群众的退出确认,来实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有进有出的科学化、动态式管理,让卫生扶贫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同时,为了保证卫生扶贫的顺利开展,雁江区政府每年将安排1000万元作为“医疗卫生扶贫专项救助资金”,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目前,保和、中和、伍隍、小院、丰裕5个乡镇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2016年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报销提高了5%。

据秦薇透露,下一步,雁江还将有更多卫生扶贫惠民政策将配套完善,例如: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的门槛费,落实补充大病保险,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纳入新农合慢病门诊实行定额补助。

精准施策,产业发力,政策兜底……一个个脱贫攻坚的精准“实招”,一项项精准到户的创新举措,绘就了雁江脱贫致富的新蓝图。

雁江区扶贫办主任李世彬:

12345”引领脱贫攻坚

资阳市雁江区扶贫办主任李世彬谈脱贫攻坚时说,雁江今年的扶贫思路是“12345”。意思就是瞄准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围绕三个抓手,运用四个载体,发挥五个作用。其中瞄准一个目标是指2016年扶贫减困任务是1.33万人。突出两个重点是指贫困村、贫困户。围绕三个抓手是指:一是专项扶贫;二是行业扶贫;三是社会扶贫。运用四个载体是指:一是建档立卡信息平台;二是整合部门项目帮扶;三是科学技术培训;四是干部驻村帮扶。发挥五个作用是指:一是发挥驻村干部心连心结对帮扶作用;二是发挥部门整体联动,密切配合作用;三是发挥专合组织、致富能手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发挥扶贫办协调各方,主动服务作用;五是发挥贫困户自我提升,增收致富的主体作用。

以“12345”为总引领,该区在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着重“精准”,首先就在全区的贫困村内扎实开展了贫困户个体减贫、贫困村整村摘帽精准脱贫工作,在对全区贫困精准核实,建档立卡的基础上,针对系统中致贫原因中因灾、因病、因残、因学、缺技术、缺劳动力、缺发展资金、缺水、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各类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帮扶措施。比如劳动力的界限是16岁至60岁,60岁以上视为无劳动力,而现实中6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状况良好的还可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脱贫增收。又如残疾人,原则上除一、二级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外,其他类别和登记的成年残疾人都应视为有劳动力,同样可在种植业、养殖业增收上下功夫。另外对一些慢性病人也可在小家禽的养殖上做增收文章。只有多种途径,多种举措将帮扶措施做细、做实,精准脱贫的个体减贫成效才会明显,才会有说服力,而不能简单归类为低保政策兜底或者医疗救助。

其次,便是利用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住房建设贷款风险基金政策、部门帮扶、社会捐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问题,确保贫困户有安全住房,其中着重解决了村组道路联网、通村硬化路、用电用能等突出问题。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农户”模式,成立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以及扶贫资金形成资产量化到村集体、贫困户户主等,从壮大集体资产,发展资源上多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李世彬说,只有盘活农村资源,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由“洒毛毛雨”向“集中打捆”转变,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才能让精准救济变为精准扶贫。

扶贫村“三字经

扶贫村、有差距,建新村、要出力。

政策好、要珍惜,跟党走、志不移。

建公路、兴水利,便出行、畅水系。

村受益、民欢喜,众筹资、大家议。

建民居、有创意,聚居点、人心齐。

兴产业、找路子,示范带、要自力。

要致富、靠科技,讲本领、勤学习。

重民俗、不攀比,困难户、不嫌弃。

互相帮、邻里扶,传佳话、了不起。

勤学习、明事理,重孝道、讲情理。

遵公序、守民俗,树新风、扬正气。

扶贫村、共建设,奔小康、齐富裕。

——李世彬

脱贫项目清单

●17个摘帽村共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1500余亩,在建通村公路90公里。

●集中成片发展丹山川中莲藕基地的莲藕种植5000亩,沿线250栋民房风貌改造,启动实施12公里观光通道建设。

●老龙潭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五园一点”建设强力推进,建成蜜柑、枇杷、蔬菜等产业基地6000余亩。

●保和金竹湾幸福美丽新村片区加快建设,300亩的雷竹种植即将完成,8月底前8公里骨干道路竣工通车,10月底前新村聚居点建设完工。

●保和、中和、伍隍、小院、丰裕5个乡镇的“卫生扶贫”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