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富民曲

17.06.2015  10:15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5月26日早晨,雨后初晴,记者一行驱车沿资阳市雁江区一路向东行驶,缕缕薄雾随风萦绕山中,忽隐忽现间,红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宽敞平坦的水泥道路通村到户,连片成势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生机盎然……

    而在3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房屋散乱搭,道路土泥巴,农田草称霸,收入靠天撒……”当地群众将这短短3年间的巨大变化,归功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2013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定: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到2020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万个,力争突破3.5万个,占行政村80%以上,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建设目标。

    作为“年轻城市”资阳的主城区,雁江瞄准时机,赓即确立了“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扩面、全面覆盖”的总体工作思路,以打造晏家坝万亩丘区现代农业产业园、321产村相融示范带、沱东产村相融示范带的“一园两带六基地”为核心,全面启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从2011年累计建成的215个新村聚居点、2个幸福美丽新村试点到2015年底累计建成的465个新村聚居点、87个幸福美丽新村,从传统零散的种植到如今的规模化现代农业园区,雁江新村建设犹如一只破茧的蝴蝶,正逐渐蜕化为美丽、和谐、时尚的代言,引领百姓畅想着未来的幸福新生活。

    环境之变

    新居点燃美丽新生活

    幽幽花香,啾啾鸟鸣。5月26日,记者一行走进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明月村,一下子便扑进了自然的怀抱:

    青山环抱的小乡村内,红瓦白墙的两层小楼房整齐划一,家家门前屋后遍植花草树木,宽敞整洁的水泥道路以村庄为核心,沿着池塘边、绕着农田旁不断延伸、通社到户,一畦畦林果苗木绿意盎然,整个村子宛若陶渊明笔下的那一方世外桃源。

    “和两年前相比,变化太大了。”明月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杨水龙感慨新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他告诉记者,在此之前,明月村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家家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房前屋后,家禽则“趾高气扬”满村散步,留下一路“罪证”臭气熏天,唯一的泥巴土路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2013年,雁江区确定了包括明月村在内的100个新村建设对象,吹响了全面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号角。同时,为确保建好后的新村符合百姓“胃口”,雁江一改往日政府大包大揽的习惯,以院坝会的形式将新村怎样建、建什么等问题“”向村民,在集思广益之后按各村实际确定规划方案。

    “明月村以前就有一定的产业基础。”雁江区委农办负责人介绍,根据百姓意见建议以及明月村实际,雁江确定了以建立精品柑桔示范园、莲藕水产生态养殖园、特色农产品种植园、中小企业孵化园、乡村旅游休闲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五园一社”为发展思路,在对房屋风貌整体进行“修旧如新、拆旧建新”等改造的基础上,新建各社的水泥路10.02公里,实现自来水、天然气供应入户,全面形成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新格局。“现在环境变好了,田地也流转了,有了新房有了产业还有了闲暇时间,大伙儿心情变好了,出门散步的人都变多了。

    而这仅仅是雁江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的一个缩影。按照“组团式、连线式、点位式”的规划建设理念,雁江先后出台《雁江区新村聚居点建设十年规划》《关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实施意见》,分别制定了2013—2015年、2015-2020年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72个,力争突破380个。同时,整合交通项目、现代农业、菜篮子工程等项目资金,鼓励农户自筹与社会投入等,全力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综合配套建设。

    截至2014年底,雁江共建成新村聚居点315个,幸福美丽新村27个,拆除违(杂)棚2700余处,新(改)建民居1.58万户,风貌塑造1.83万户;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60公里,硬化便民道1200余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8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整治病险水库36座,新建改建渠系950公里,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率达到100%;改建民居1.8万户,新、改建居民聚居点115处4000余户,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0%,公共场所绿化率达到45%,农村出行、用水、居住等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支撑有力,基础配套逐步完善,新型民居优美和谐”的良好局面。

    产业之变

    “一园两带”助幸福提速

    建设美丽新村,难点在产业。产村相融,“产业孕育新村、新村反哺产业”,便成为四川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新的发展路径。

    5月的富家山村,花草飘香,枝繁叶茂的树林内,“珍稀苗木、特色水产”等产业已经初步成型,60多岁的村民李长书正和一群人忙着搬砖运沙,尽管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路,李大爷仍是乐在其中,“我现在每天都能拿七十到八十块钱,再加上租出去的9亩多地,一年下来能有好几万的收入。就凭我一个人,去年家里的新房也修好了,才一年,建房借的几万块钱现在只差两千块钱就还完了,临到终老的时候,这日子居然还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了。”当记者问起如果退回土地愿不愿意时,李大爷连连摆手,“不干不干,这跟以前种地简直莫法比嘛。

    “目前全村的土地已经流转了上千亩,村民也不用再操心种地的问题,年轻的外出打工,留守的可以在家打打工,几乎每家每户都是挣双倍工资。”富家山村十一社的老社长张世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流转一亩地1100元,家里如果留守一个人打工,按每天最高工资80元计算,再加上外出务工的收入,一户按三个人来算,一年平均收入至少都在3万元以上。“和以前相比,现在村民的收入可以说是翻了两倍。

    与富家山村不同的是,临江镇红碑村则通过“公司+基地+科技+农户”模式抱团式发展实行油菜产业化经营,2014年,油菜籽年产量达4万多吨,带动8万余农户总增收500余万元。

    “新村建到哪里,产业就要跟到哪里。”雁江区委农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按照项目建新村、产业建新村、新村兴产业的发展思路,雁江以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和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创新生产经营体系,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规划建设万亩丘区现代农业产业园,321、沱东产村相融示范带,粮经复合、经济林木、特种养殖、精细果蔬、乡村旅游六类特色产业基地的“一带两园六基地”,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多元化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顺山就势,就地取材,全力打造集都市近郊休闲区、精品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区的多功能新型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

    截至目前,已建成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8个,特色水产养殖基地15个,万亩红香椿基地1个,千亩经济林木基地6个,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3个,存栏6万只鹌鹑基地2个,新建清水草莓园、晏家坝水果主题公园等特色水果自主采摘基地10000余亩,发展老君韩国萝卜,丹山、祥符莲藕等蔬菜基地15000余亩;组建专合社606个、家庭农场98个。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0.7亿元,同比增3.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130元,增11.8%。

    环境美了,设施齐了,产业兴了。如今的雁江新农村,正展开腾飞的翅膀,在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中越飞越远。

    生活之变

    幸福新村“催开”文明花

    “家风正则国正,家教立则国立。”中和镇明月村的新村聚居点内,类似于此的宣传语几乎随处可见,不同的是,这些宣传语并没有变成横幅漫天悬挂,而是为新村建设风貌塑造添了一笔精彩,融入到明月村新居的角角落落。“新村环境变好,文明风尚更应该拾起来。”雁江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雁江是四川省第三个全国长寿之乡,所以我们更加倡导孝老爱亲。在规划新村的时候,便将孝老爱亲的宣传语和漫画融入了建设中,没想到建好之后会是一番别样的风景。

    除了文明风景线,村民们还有着更为流行的文化活动。每到傍晚,吃过晚饭的村民都会准时来到村文化大院,在1000平方米的场地内,男女老少排在一起,和着当下流行的广场舞音乐,踩着音乐的节奏起舞。“几乎村里的村民都挤到这一块来了,音乐开晚了都不行,大家伙都嚷着开晚了跳的时间都会少一大截。”村主任杨水龙告诉记者,不仅跳广场舞,村子里还组建了腰鼓队、锣鼓队,逢年过节,村民都会聚在一起,你出个节目我出个节目热闹热闹。“我们村上有个腿有点残疾的老孃儿,但只要跳起舞来,腿立马变利索了。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美的不仅是环境,兴的不止是产业,更文明才会更幸福。

    依托文化大院,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外壳”建设的同时,雁江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资源,为群众搭建文化活动平台,丰富文化生活,打造文化品牌,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文化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如今,文化大院不仅成为传播文化文艺、提供致富途径的阵地,同时也成为农民休闲、娱乐、学习的场所。

    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农家文化大院23个,成立文艺队伍11支,并根据实际,分别配备了流动舞台、电视机、DVD、电脑以及音乐器材等硬件设备。2015年,雁江区还将倾斜文化项目,统筹利用相关资金,继续打造文化大院及村级文化活动室26个,努力把全区文化大院打造成群众的精神家园。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今的雁江,正通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形成强大的合力、活力、动力和张力,刷新着年轻城市的最新概念,它用一幅幅新村建设的美丽图景在1633平方公里的田野上,奏响了一支支富民增收的致富曲。(张运 汤斌 许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