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用精准的“六个一” 打好扶贫攻坚战
(张上成) 摸清底数 菜单定制,阆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以精准识别瞄准扶谁、以划分责任田落实谁扶,以靶向疗法扶什么,以准心对焦怎么扶,阆中市积极探索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产业一支柱创新方式,全面规划2014—2020全市农村减贫实施方案,对到村到户到人项目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努力促进贫困村激活内生动力,实现脱贫致富,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
阆中地处川东北,是集山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库区淹没区于一体,较具贫困特色的地区之一,全市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辖50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875900人,其中农业人口645000余人,占总人口比例80%,社区区域经济发展相比滞后,2001年被首次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全市农村因病、失学、失地、无劳力、因灾、因残等因素致贫,导致农村家庭代际致贫现象相对突出,至2011年再次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县,进入新10年扶贫攻坚范畴,根据(2010—2020)国家十年扶贫纲要,阆中市委、市府为消除贫困,改善民主,发动全市各行业积极参与扶贫,加大财政投入,开展了强基础、创产业、公共事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贫困村致富增收途径,促进全市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产业开发有了新的发展,人均收入有了新的提高。
由于环境因素和历史原因,全市农村致贫因素叠加,到“十一五”末,仍有贫困村(居)454个,贫困户49933户,贫困人口达13.15万人,市辖6座电站、库区,人均耕地不足0.5亩。2011年以来,阆中市委、市府按照基础共建、产业共育、环保共担、资源共享、利益同分的思路。按轻重缓急,坚持将最边远、最贫困和贫困村人口最多的优先纳入整村推进计划作为贫困村输血造血的有效办法,在全市115个村实施了以重基础产业优先的扶贫开发,促进贫困户增收,到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近5.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全国扶贫开发战略在总体目标、扶贫方针、扶贫标准、工作重点和格局上都有了重大调整,精准扶贫、滴灌扶持成了新热词和新的减贫脱贫措施,阆中按照国家扶贫开发新战略,2014年我市在南充全市农村率先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历时近三个月时间按照户主申报,群众群议,村乡审查、市级审核、道省报批等程序,识别评定339个贫困村、20828户贫困户、7.29万贫困人口。为加快减贫脱困,实现2018年基本脱贫,2019年巩固提升,基本消除贫困,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阆中的扶贫开发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随着市人大政协两会的召开,对阆中未来的发展,再次划定了美好的愿景,特别是阆中市委书记蒋建平同志在两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全市三农,特别是扶贫攻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更加明晰的方向,扶移局全体干部党员借两会春风,以责任担当,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加紧制定和完善全市未来5年扶贫攻坚规划,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指导和协助全市民政、发改、水利、交通等10余个相关行业,编制本行业未来五年行业扶贫实施规划,广泛传导中、省、市主要领导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加快全市贫困地区减贫脱贫鼓励呐喊。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本届政府的施政所向。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指示精神。中央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省委王东明书记在全省扶贫工作会上多次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我省迅速启动了实施扶贫开发六大创新机制,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了要对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扶贫目标。南充市委李仲彬书记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上强调的打好四个扶贫攻坚战,从难题、思路、方法、责任等方面更加坚定全市脱贫的决心和信心,阆中市委蒋建平书记在多次扶贫工作会上和调研扶贫工作中也反复强调:“没有阆中贫困村的脱贫和小康也就没有阆中的全面小康”,从决心、信心和责任上自加压力,自我奋起,“使全市“精准扶贫”成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着力点和机制创新。
解决扶谁问题,确定对象
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扶贫对象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存在,对扶贫工作的成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去年以来,阆中市切实解决扶谁,谁扶的问题,坚持在“准”字上下功夫。把贫困对象选准。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开展建档立卡建立帮扶台帐,通过科学、合理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对象准确识别出来。按照“乡镇主体、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全市开展了进村入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 “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和“两公示一公告”方式。首先由村民填写申请表,对在外务工,户在人不在人员,由乡(镇)、村电话或书函通知,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贫困人口的识别范围,杜绝贫困人口的漏报、漏登、漏评,使识别工作全在阳光下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初评,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摸清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底数,对低保、五保、残疾人贫困户分类造册,并张榜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核,并公示后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发布公告信息,公告无异议后,层层上报至省,统一将贫困户信息录入信息系统。识别过程中,既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又发动群众参与,进一步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群众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贫困人口。
找准贫困原因
找准致贫原因既是佐证贫困的重要依据,也是做好帮扶措施的铺垫工作。在入户调查过程中,阆中全市认真开展对审批确认的扶贫对象的信息收集工作,填写统一制定的《贫困农户登记表》和《行政村登记表》,对当地环境,包括自然、气候和资源条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方面和产业发展情况等进行逐一登记,逐户调查家庭人口结构、经济收入、接受教育与就业情况,做好建档存查。
分类确定扶贫对象
根据入户调查的情况,将扶贫对象进行分类。年老体弱、肢体智力精神残疾、家庭成员患大病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以及因灾因学致贫返贫等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人群,纳入政府救助范畴,落实基本生活保障及提供其他社会救助。对具有一定发展能力,通过扶持可以自身造血的贫困户,根据情况,将其划分为“温饱巩固型”、“越温待哺型”和“成长发展型”三个层次进行分类扶持。
分类编制扶贫规划
根据中央、省、市精准扶贫要求在2020年底使所有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南充市委、市政府要在2018年底提前脱贫“摘帽”的安排。阆中市分阶段编制了减贫方案:即2015年至2018年底为扶贫重点攻坚基本脱贫阶段(其中2015年对65个贫困村,14359名贫困人口,2016年对70个贫困村14569名贫困人口,2017年对64个贫困村14450名贫困人口,2018年对70个贫困村12924名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 2019年为巩固提升,基本消除贫困阶段,对全市2187名返贫人口实施减贫;2020年为全面脱贫,达到小康水平。
编制年度精准扶贫资金来源
2015年至2020年全市扶贫攻坚,精准扶贫规划总投入为23.7亿元人民币,其中精准扶贫资金5.13亿元,市级14个行业部门投入扶贫资金15.02亿元,金融扶贫1.88亿元,社会扶贫资金0.75亿元,投劳筹资0.92亿元。主要渠道一是精准扶贫资金。2015年至2019年每年投入近1亿元(由扶贫移民局每年争取国省项目资金4000万元以上;市级财政预算扶贫专项资金和整合涉农资金4000万元,市住建局向上争取C级危房改造资金1000万元用于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农房改造,民政局和残联投入1000万元对于丧失劳动能力且生活无保障的贫困户进行集中救助)。二是行业扶贫资金。2015年至2019年概算投入15.02亿元,每年平均投入2.5亿元人民币,包括交通、水务、农牧业、电力、林业、文旅、卫生、计生、广电、人社、教科等十四个行业部门,资金按行业分类向上争取,并将争取的项目资金60%以上优先用于我市扶贫开发确定的年度主要贫困村和贫困户。
因地制宜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以精准扶贫为抓手,精准到村到组,滴灌到户到人,结合省委、省政府和南充市委、市政府《关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相关规定》,在“产业、基础、新村、能力、民生”五个方面下功夫,采取“支部+专合社+农户、企业+协会+农户、合作社+土地入股”按股分红等模式带动农户以及家庭农场等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壮大。
完善扶贫攻坚方案和保障措施
要全面完成全市扶贫攻坚目标任务,除了编制扶贫攻坚工作方案(2015—2020年)外,阆中市还拟定了每年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到人的脱贫计划,以及2015至2020年精准扶贫、行业扶贫资金预算计划,市级部门2015年至2019年帮扶贫困村组建工作队(组)计划,出台了考核乡镇党委、政府以及市级部门抓扶贫攻坚和实施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工作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办法,与全市目标一同考核,一同奖励。对前十名的乡镇和市级部门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制定五年减贫规划,解决好怎么扶,扶什么,扶到啥目标问题
按照政府主导原则;编制好两个规划,一是制定全市扶贫攻坚五年总体规划,把脱贫解困目标量化到年,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二是制定乡(镇)、村脱贫减困规划,由驻村工作队,村基层党支部共同研究编制,同时落实领导联系制度,完善市级领导定点帮扶制度。强化各行业、乡(镇)村各级扶贫责任,把扶贫开发作为统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行业扶贫职责落实分解任务,主动作为。建立完善考核督办力度,督促责任落地。确保扶贫每一项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贫困村对缺失劳力、少受教育、因病致贫、无技能、孤残的农村贫困户,分类制定帮扶措施,采取项目和资金帮扶齐步走的办法。大力实施两业扶贫,一是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市场方面给予扶持和连接,引进能人大户到村实施土地流转发展适合本村土壤、气侯条件的长效产业,如水果、干果、蔬菜、中药材等,按公司+农户、科技+农户、专合社+农户、村支部+农户形式按照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一户一业或数户一业发展做强规模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二是帮助贫困户就业扶贫。抓好剩余劳动力培训和雨露计划在扶持贫困在校生完成学业的同时,招收一批贫困户家庭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青年接受职业培训,力争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
持续发展、消除贫困是阆中脱贫奔小康的必然选择,新一轮扶贫攻坚必需在新的方式和新的机制上下功夫,切断贫困村的代际传递。2014年5月阆中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对识别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流程采取公开、公示、公正,采取“两公示一公告”的办法,建立了贫困人口信息平台,与全国、全省联网运行。拟定了全市2014年—2020年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对全市贫困户按分类定位,一户一户落实帮扶措施,对市级14个行业扶贫部门的资金、项目进行了规划落实。阆中市委副书记胡修云在动员大会上强调:精准扶贫是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鲜明特色,是新常态下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是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之举。在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基础上,要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结”,选好“药”,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责任人,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通过几年的帮扶,贫困户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同年9月,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全市扶贫攻坚动员大会,组建了63个帮扶工作队,并立下军令状,打响了扶贫攻坚战。市扶贫移民局组织了3个工作组,对2014年重点帮扶的63个贫困村、15224名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及帮扶内容、措施等进行“一对一”的对接,落实了帮扶资金4251万元,确保了当年脱贫销号目标。
至2011年以来,阆中连续三年扶贫攻坚战,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事业配套摆在突出位置。多方出击争取到了国家连片开发、秦巴山区、整村推进、福彩公益金、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救灾扶贫、劳务扶贫、“雨露计划”以及移民后扶示范片及基金项目资金1.8亿元,整合配套资金5881.5万元,投劳折资及群众自筹资金7799万元,扶贫资金累计达到2.54亿元。到2013年底,实现了5.4万贫困人口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一部分村已率先走上小康富裕路。
2014年,阆中市扶移局还多方策划,主动出击与中、省业务部门衔接,当年争取到了国家扶贫开发专项资金3613万元,移民整村推进示范片资金1000万元,“雨露计划”资金384.45万元(救助了2563名贫困学生),移民后扶基金680万元,移民后扶直发直补资金1203万元,精准扶贫管理费、移民培训费40万元,累计到位资金6920.40万元。市财政落实了扶贫支农资金2500万元,投入贫困村、贫困人口和革命老区村级道路、安全饮水和产业发展。重点在全市39个乡镇的115个村实施了秦巴山区等扶贫项目,通过资金投入和项目实施,使115个贫困村、社的基础设施大变样、面貌大改观、产业大发展。在河溪、五马、东兴、江南、天宫、柏垭和裕华建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种植水果2000亩、川明参1500亩,栽植葡萄500亩,建蔬菜大棚600余个,修建水泥路20余公里,对3750名农民工进行了技能培训,上千名贫困农户在农业产业园打工和入股分红,年人均收入上万元,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扶贫效果。
沿着阆中市移民后扶村——沙溪街道金鼓村新建的18公里环山水泥路,来到金鼓山,但见现代农业示范园内,300多个蔬菜大棚,还有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市级机关干部劳动体验园,这些园区内的“农业工人”都是本地农民,在园区打工月工资达1500元以上。该村现有25家农家乐,其中有8家星级农家乐,再加之现代农业园区,全村已有600多农民在农家乐和产业园打工,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1.5万元,成为全市的“首富村”。村内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园”、“新农村建设示范园”、“市级机关干部生产劳动体验园”、“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园”等“五园一体”的示范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新建纵横南北村道水泥路8条、桥梁2座,新建水泥生产便道20公里,整治维修山坪塘5口,建蓄水池45口,维修水渠4500米,新建集中供水站1处,安装自来水、天然气管线,铺设管网18.5万米,整改更新了电力线路,集中成片整理土地800亩。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全村主导产业优势凸显,乡村旅游加快发展,人居环境全面改善,打造了一个村民健身娱乐休闲中心,建设成“乡村旅游示范区”,共发展农家乐25家,现已申报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村的贫困户已实现全面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
“党的阳光照金鼓,金鼓响来群山舞,两年胜过二十载,精准扶贫落实处”,这是金鼓村的老百姓自编自演的感恩民谣。
结合扶贫开发,近年来,阆中市分别在电站、库区淹没区的30个乡镇、52个村实施了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切实解决了淹没区移民群众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就业难、看病难、用电难等“七难”问题。完成了续建工程解元水库淹没区老观、解元2个移民安置点的“五通”,完成投资200万元;实施了沙溪航电枢纽移民安置造地415亩,建蔬菜大棚120个,新建码头2处,人饮和提灌站5处,新修便民路、村道公路、人行路40公里,确保了887名失地移民群众每人达到0.5亩耕地的计划实施,使其有了一定的生产资源,长期生活保障,对库区800多移民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技能培训,完成移民安置总投资7698万元。
加大内引外联,扩展外援力量。
阆中市扶移局充分利用中央对口支援的契机,加大了与中国电子信息集团、省委组织部和省信用联社的沟通衔接,加大和延长对口支持,拓宽帮扶领域,增加帮扶资金。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集团投入100万元资金在二龙镇仓房沟村、治平乡双柏垭村、朱镇乡鹤峰村、千佛镇凤凰山村及福星乡碑垭口村进行村道项目建设,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基本出行难题,省信用联社一次拔付帮扶资金3000万元,支援阆中经济发展,并表态对阆中发展的信贷实行不设限支持。还有一大批在外阆藉爱心人士纷纷捐款给方山、洪山、柏垭等地,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促进了这些贫困村的发展。省委组织部、省信用联社帮扶天宫乡天宫院村,省政协主席柯尊平同志曾多次深入该村搞调研,作规划,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项目资金1200万元,发展晚熟杂柑、川明参等产业4000亩;南充和阆中两市74个帮扶部门,每个部门派出1—2名帮扶人员,组成帮扶工作队,从技术资金措施上真心实意帮扶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落实帮扶物资和资金达2200万元,惠及了上万名贫困群众,加快了阆中脱贫致富的步伐。
今年5月6日—7日省政协柯尊平主席再次对阆中进行扶贫开发专题督查调研,提出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继后,省民政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等省直部门先后率队来阆现场办工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问题等多项支持措施,现场表态落实项目和资金。解决贫困村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
党政同心抓扶贫。
阆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党组围绕精准扶贫这个中心任务动员全体党员干部要在扶贫攻坚战中当模范、争先锋,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要在转作风,走基层中树好扶移人领头雁形象,要在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中当先锋。每月定期开展中心学习组学习辅导,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积极投身扶贫移民事业中,在去年的群教活动中喊响我是党员,向我看齐,我做“十个一”工作表彰的口号,全体党员干部自觉深入基层,走村入户,为积极打通最后一公里献计出力,先后为20余个贫困村和帮扶村解决民生难题20余项,每逢佳节都要组织党员干部走村串户开展慰问贫困群众活动,送去物质资金和科技信息。工作再苦再难,无怨无悔,尤其是在执行政策中和落实兑现上,做到了干干净净做人,明明白白干事,全局干部职工风清气正,勤政为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得到了省市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南充、阆中两市党组织的充分肯定。为鼓励先进,局党组还利用各媒体宣传正能量,宣传新时期的扶贫开发政策。从去年以来,先后在省级刊物发表文章达50余篇,其它新闻媒体发表稿件36篇,发送党政信息70余条,编发动态简报12期。
一年来,阆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全体党员、干部走进淹没区、走进贫困村、走进贫困户家中,召开坝坝会,了解和收集贫困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整理形成意见27条,经归纳现场办公解决涉及基础、产业、环境、饮水等21个项目,总投入资金800多万元。通过走转改活动的开展,全局系统发生了六大变化:遵守党的纪律,政策性意识增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更加坚决;走基层为民服务的氛围更浓;加强学习的自学性更高;核心价值观更为彰显;21件实事办理落实;提升了干部、职工为民办事的新思维、新理念;党员的素质明显提高;机关效能卓有成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阆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借十八大精神的东风,乘势而为在贫困村大力发展互助社,提供小额信贷支持。今年以来,局小额信贷社已向全市247户贫困户提供信贷资金368万元,收回占用费33万元。全市现有互助社19个,资金额度360万元,支持农户3842户。局属扶贫开发公司全年实现资金营运180万元,收入33万元,摇活沉淀资金25万元,收回沉淀资金6万元,拨回财政及风险金5万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00万元,为农村的发展再添了一把力。
阆中市委书记蒋建平说:“近年来,阆中不断探索扶贫创新,扎实开展以‘五到’为主要内容的全域精准扶贫,使贫困人口落实到卡上,扶贫资金落实到项目上,建设项目落实到村上,帮扶措施落实到贫困户上,脱贫目标落实到人头上,以务实的扶贫举措认真地解决了扶贫扶谁、怎么扶、谁来扶、扶到怎么样等方面的问题。使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精准扶贫的目标就是一切为了贫困老乡奔上小康之路,早日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奋斗目标,只有拉着贫困乡亲的手,一起奔向全面小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基才会更加坚实”。
2014年以来,阆中市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贫困农户信息管理,建立贫困户信息网络系统,对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和动态情况等实施动态管理。努力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一户一本帮扶项目手册,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销号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登记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强化扶贫事权管理,相关部门应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解决突出问题。精心制定《阆中市扶贫攻坚规划(2014—2020年)》,将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年、到季到月,落实到乡镇、到部门、到个人。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即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小额信贷互助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形成全市帮扶工作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买单”方式,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厘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对派驻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明确工作职责,提出工作要求,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对已评定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坚持分类指导,做到精深结合,针对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集中则集中”的原则,开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户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对“温饱巩固型”农户,则依托项目辐射和产业扶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对“越温待哺型”农户,优先抓好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产业,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对“成长发展型”农户,重点加大产业资金扶持力度,着力巩固发展成果。特别要通过干部驻村帮扶、行业帮扶、社会参与扶贫和通过产业发展、能力培训等方式,对贫困农户实施有效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扶出实效,扶出成效和脱贫增效。
激活内生动力,夯实双基。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按整村推进的模式,以贫困村为单元,全力实施好农村畅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要引导和选配能人进支部、村官进支部、复退军人进支部的能人效应,从根本上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能办好事、带人致富的问题。一是培育产业增效。坚持以生姜、肉猪、蔬菜、水果等“短、平、快”优势产业开发为主,引导贫困群众从事三产业,解决生活现状问题,在配设施、扩基地、提效益上下功夫。同时,大力发展干果、草畜、药材等相对见效慢的优势产业,促进贫困村增收的目的。二是整村推进增效。以示范村为支点,把优势产业向整村推进项目相邻村倾斜,引进业主和大户成立专合社,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扩大产业覆盖范围,通过连片开发,滚动持续发展,形成“一带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个增收项目、整体推进”的产业扶贫新格局。三是内生动力增效。通过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土地流转、农民以土入股、以劳力入股等形式,拓宽当地百姓增收渠道,同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即扶贫又扶智,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群众由等靠救济向主动脱贫转变、无力脱贫向有能力脱贫转变。与此同时,阆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建立考核机制。制定完善各级党政一把手扶贫成效的年度考核机制,建立各乡镇(办事处)、村、社贫困群众信息平台,实施六个上墙的工作机制,一是贫困人口识别公开上墙,让老百姓人人明白;二是扶贫方案上墙;让群众监督工作流程;三是到村到户项目上墙,让村民参与管理,监督资金使用;四是驻村工作队,人员名单上墙,让群众对号入座,寻求帮扶,制定脱贫措施;五是减贫目标、摘帽销号、名单上墙,向社会发布脱贫信息;六是社会评价上墙,让扶贫开发工作在监督中运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结对帮扶、结对认亲活动。根据各乡镇(办事处)、村(居)减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对扶贫工作进行督查,每季度一次,半年进行小结,年终进行评定总结,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典型经验,推进工作落实。市、乡、村含市级相关部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扶贫开发专项考核,一票否决制。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简报、网络、板报、宣传栏等途径加大扶贫攻坚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扶贫攻坚工作呐喊鼓劲。切实稳定扶贫工作成果,确保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实现同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