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阳:做精产业经济 奋力脱贫攻坚
5月14日,省政协副主席、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在金阳县调研时强调,金阳要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的要求,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多模式加快发展集体经济。要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借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三产融合”扶贫新路子,探索走出彝区乡村振兴新路子。
近年来,金阳县精准施策、聚合发力,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牢牢把握金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坚持走“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围绕“四个好”目标,从供给侧入手,奋力开辟助农增收新路径,做精产业,为精准扶贫打下可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
“三产融合”基地公路修通,部分厂房已建成
发展“3+X”立体经济 构建增收格局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每年的春秋两季,在金阳乡村大地上,到处都是林业干部、乡党政干部指导群众种植核桃、青花椒、华山松“三棵树”的身影,听到的都是群众关于“三棵树”栽种和丰收的话题。
事实上,一直以来,该县积蓄跨越赶超的强劲动能,在全县打造“林上有果摘、林间有畜养、林下有芋挖、包里有钱装”的增收格局,逐步走上了“从绿掘金”、造就“金山银山”之路,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县以“全域立体林业”发展理念,把林业产业建设作为全县重要的增收工程、生态工程和小康工程,实行“政府提供风险抵押担保、农户还款”的种苗供应机制、以及“无主荒山荒坡谁种植谁拥有”政策,以林上经济“三棵树”、林下经济“套种养”的创新方式,大力发展青花椒、核桃、华山松“三棵树”套种套养的“3+X”立体林业经济。
抢抓全州“打造1000万亩以上‘1+X’核桃产业基地”的大好时机,放大“省级林业产业强县”效益,围绕“三带林业”产业体系发展,分别在河谷、二半山、高山“三带”提升“三棵树”套种套养立体林业经济,梯度构建“三棵树”产业区,全力建好“青花椒、核桃、华山松”三棵树,着力形成“低山青花椒套种白魔芋、二半山核桃套种花魔芋、高山华山松套种牧草”的立体林业产业发展模式,把林业产业建成广大群众的“养老保险”“绿色银行”,推动全县向“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转变,把林业产业建设成为全县重要的增收工程、生态工程和小康工程。
为稳步推进“三棵树”林业产业,该县及时组建完善项目领导小组及“三棵树”产业推进办公室,并落实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出台相关文件,把“三棵树”产业发展列入各乡(镇)、各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村组和具体农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
全县上下锁定“三棵树”产业目标,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投资、群众参与的方式,捆绑项目资金集中向林业产业投放,按照每年新增核桃20万亩、青花椒20万亩、华山松5万亩的速度,以灵活机动的大兵团、宽线条、全方位的工作举措狠抓“三棵树”建设。实施“县级领导包乡、部分领导包村、乡镇领导包大户”等一揽子方针,做到了领导、机构、人员、资金、技术、规划、责任的“七落实”。县、乡政府及村组、农户联动,及时将地块落实到村、组、户,并在安排种植任务上优先考虑精准贫困户,以每户贫困户不得少于5亩的标准进行落实,以村为单位成片推进,加快发展青花椒、核桃、华山松三大林业产业,在辖区内实现宜种即种、应栽尽栽,全域覆盖。
在发展“三棵树”林业产业中,该县以改变林业产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现状,充分发挥政策、产品、地理、人力等优势,坚持长远与近期、走势与本土、产业与县情、要素与产业、产品与市场5大对接,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推广“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林农”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推进“三棵树”林业产业基地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进程。
建立完善“三棵树”科技服务体系,狠抓稳产、高产科技技术攻关,加强与省林科院、西南农大、四川农大等单位进行深度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对现有低产、低效青花椒和核桃林进行嫁接改良,形成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以村组为基础的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专门技术服务机构及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点,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强科技宣传培训,大力推广科学技术,提高核桃经营的整体水平,从而实现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专家的联系,了解和掌握行业动态,预见产业发展方向,为“三棵树”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同时,“立体”套种养,开辟林下经济。通过千方百计做好林业立体经济“树上、林中、林下”三篇林业特色文章,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经济,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在保障经果林和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扶持发展林下经济。
利用退耕林、生态林等资源优势,实施华山松林套种牧草工程、套养畜禽林木产业,大力推进林下养殖、林下种草、林间放牧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丝毛鸡、二代野猪、乌金猪及黑山羊等多种畜禽养殖业,让退耕还林与促农增收工程相得益彰,实现“林上有果摘、林中有畜养”。
示范推广青花椒与白魔芋、核桃与花魔芋间套种植,实现了林业产业和农特产业两大优势产业强强结合,优势互助,经济效益长短互补,有效解决了山区林农产业发展土地瓶颈问题,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了以林促农,以农养林,产业集约发展,实现林上有果摘、林下有芋挖的“树上”与“树下”的双赢。
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一系列有效措施的落实,为全县“三棵树”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促进了全县“三棵树”的迅猛发展。2017年底,全县“三棵树”总面积达201.54万亩,产值达15.5亿元,全县人均“三棵树”套种套养收入7750元。其中青花椒总面积达103.57万亩,产值达8.9亿元;核桃总面积达76.06万亩,产值达3.97亿元;华山松总面积达21.91万亩,产值达0.7亿元。
探索“春土豆秋蔬菜” 开辟新脱贫路
金阳高寒山区气候寒冷、土壤条件差、出产单一、群众文化素质低,是全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高寒山区贫困群众怎么脱贫?这块“硬骨头”怎么啃?
在脱贫攻坚中,该县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并充分酝酿后,创新助农增收举措,以超常规的思路,深入推进“1+ⅹ”生态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抓好“果薯蔬草药”产业发展,着力推广优化高海拔地区传统产业结构,走“有机”路、打“错季”牌,探索出以大春种植“青薯9号”马铃薯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小春种植错季蔬菜解决群众经济收入问题,变一季种植为两季种植、单一产业为复合产业的“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脱贫增收新模式,助推全县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助农增收新思路,是该县对州委、州政府关于大凉山“果薯蔬草药”产业扶贫部署的深入实践,是对高山地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路子的积极探索。
2017年初,该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县域内立体气候明显、高山、二半山、低山温差大等地区实际,抢抓全州打造“100万亩青薯9号马铃薯示范基地”机遇,发动高寒山区群众大力推广“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模式,投入4494万元种植“青薯9号”10万亩,并利用马铃薯收挖后闲置地种植露天秋季蔬菜6.5万亩,变过去一年一季种植为现在的一年两季多元结构种植新模式,在解决群众温饱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
为抓好“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发展模式,该县采取超常举措,真抓实干,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迅速成立县、乡两级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项目实施工作组,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强化职责,把“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任务纳入目标考核。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发挥优势,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真抓实干共同推进。
县政府通过财政扶持、信贷等方式,投入4494万元购买“青薯9号”种子,统筹各类涉农资金,投入1000万元统一购买蔬菜种子。制定技术方案,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县级重点培训乡村技术骨干,乡农技服务中心培训科技示范户,分区域、分季节、分层次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指导大面积生产。优化服务,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产业信息,利用产业信息网络,做好蔬菜产品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产区、销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促进产品的销售。
各部门团结协作,共同推进,县农工办负责安排、部署、落实、督察各相关部门、各乡镇的产业推进情况,组织“爱心礼包”和“以购代捐”促销活动;县农投公司负责“青薯9号”及菜种的选购和销售;各乡村具体负责项目落地落实;金阳泰兴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做好种薯和肥料的调运和储备发放。
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春种马铃薯,秋种蔬菜”是改善农业种植业结构、实现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通过外出参观学习、算账对比、致富典型宣讲、举办科技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把目标任务落实到田间地块,登记落实种植户花名册,从县到乡、村、组、农户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进行项目公示,做到家喻户晓。组织发动全县上下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实打实”推进“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落实处、见成效。
该县的“春种马铃薯,秋种蔬菜”助农增收模式实行,实现了海拔3000米左右高寒山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巨大成功,使高寒山区改变了千百年来只种一季大春作物的传统习惯,实现了一年种两季、由一次收入变成了两次收入,也为全县广大群众“菜篮子”安全有效供给做出了积极贡献,还激发了贫困人口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促其依靠诚实劳动实现有尊严的脱贫、可持续的致富、惠子孙的奔康。2017年,全县种植“青薯9号”马铃薯6.5万亩,收挖之后种植秋季露天蔬菜6.5万亩,实现产值3.5亿元,年助菜农、薯农人均增收2000元。
聚焦“三产融合”发展 拓宽增收渠道
在金阳县农业供给侧改革“三产融合”扶贫生态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施工车辆来来往往,挖掘机、推土机、大铲车、大卡车等各种工程车辆在不停地忙碌着,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建设工人们干劲十足,土地平整、路网、排水管网在不断延伸……
这个新建的“基地”位于该县尔觉西乡曲木德村团结组的大水沟一侧,是该县第一个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融合”建设的脱贫攻坚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基地投资规模2.94亿元,厂区占地260亩,建设青花椒白魔芋精深加工厂、饮料加工厂、啤酒厂、矿泉水厂、保鲜库、养殖场等项目,计划今年6月完工投入运营。
该县以国家“三区三园一体”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多功能的综合农业产业园,积极争取省州支持打造一批基地生产水平高、种养结合紧密、产地加工能力强、社会化服务水平高、产品销售有品牌、体制机制完善、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聚集区,而“基地”是该县建设产业聚集区的第一批示范区。
去年以来,该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该县在“融”字上求突破、“合”字上出实招,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支撑。
依山傍水、依势而建、生态发展是该县打造“基地”示范园的主要特点。根据山区平地少的地理环境,“基地”将发展以业主为主体,以项目整合为基础,以群众广泛参与为后盾,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链条串点成线,放在一个企业里面一起运行,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循环利用资源,并且依托企业管理平台,必将成为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该“基地”必将成为全县“三产”融合发展的展示区。
基地建成后,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理念,将150余个就业岗位重点用于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对部分身体有残疾、劳动能力弱的贫困户,照顾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岗,有效助推贫困户就业脱贫。“基地”的各项目建设,饲料加工厂的原材料的需求等,将带动全县34个乡(镇)150个贫困村5万多贫困户的马铃薯及露地蔬菜种植,养猪厂、养牛厂、丝毛鸡养殖场、养殖场的规模化养殖,将容纳当地贫困群众进厂务工,增加劳务收入,辐射带动全县生猪养殖业发展,增加贫困群众养殖收入。(吉付约古白里呷 记者 胡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