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河:精准扶贫 在“短板”聚力

02.09.2015  10:38

在推进精准扶贫中,金口河区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短板”聚力,向弱项发力,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发挥群众积极性,让精准扶贫效果更实,效力更持久。

 

产业扶贫

 

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

 

8月23日,是个艳阳高照的周日。金口河区林丰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美林早早就来到了位于共安彝族乡林丰村的自家基地。拨弄拨弄树藤,查看查看长势,满树体态“丰满”的红心猕猴桃让周美林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这批猕猴桃9月中旬就可以上市了。我们的猕猴桃,用的都是农家肥,有机、环保,所以品质高、口感好,早就被市场‘盯上了’,根本不愁销。”周美林说。“林丰村的气候、土质适宜种植猕猴桃,金口河区也很支持我发展这一产业。我自己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其中有10多亩达到了丰产期。这10多亩地,每亩可产2100斤猕猴桃,按9元钱一斤的价格计算,能收入约20万元。在我的带动下,现在林丰村里已有40户群众开始种植猕猴桃了。

 

不仅发展有市场潜力的猕猴桃产业,在金口河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周美林还向空间要效益。“林丰村村民家中大多种植了经济林,我们在林下种植天麻,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宽大家的增收渠道。今年我种植了3000斤天麻种子,总产量预计将达2万斤。以现在70元/斤的市场价计算,这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目前,我已经带动林丰村20户群众种植天麻。”周美林向记者介绍说。

 

除种植天麻外,周美林还积极探索中药材种植、魔芋种植和生态鸡养殖,丰富产业类型,用蓬勃发展的产业帮群众拔除“穷根”。

 

不仅带领村民通过发展产业勤劳致富,周美林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和增收机会。“猕猴桃基地以每年70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41户群众的土地。这些群众从地里解放出来后,可以到基地上班,一家人一年至少可以收入2万元。猕猴桃下的空地,我们也免费提供给群众种植红薯,让大家从土地中获得更多收益。

 

依托既有资源,选择和优化产业,让林丰村村民钱袋子鼓了起来。金口河区吉星乡同心村村民也尝到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甜头。

 

8月22日,同心村海拔1000余米的高山上,绿油油的蔬菜生机盎然。“同心村是纯农业村,这里海拔高,污染少,特别适合发展高山蔬菜。”村文书陈希祥告诉记者,“彝家新寨建设让大家住上了好房子,大家还盼望过上好日子。根据同心村特点,我们选择了高山蔬菜种植这个产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同心村高山蔬菜种植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在合作社带领下,蔬菜种植面积从2012年合作社成立之初的240亩,发展到如今上千亩,全村及周边村组100余户农户加入到蔬菜种植中来。“以前地里种玉米,每亩1年毛收入才1000元;现在改种蔬菜后,每亩1年毛收入达7000—8000元。种一年蔬菜相当于种7年的玉米,这可是增收致富的法宝啊。种子供给有保障,技术有专人指导,销售有保护价,虽然都是靠天吃饭,可效益却完全不一样。现在很多村民都抢着种蔬菜,周边不少村也想加入。”村民高贵枝告诉记者。

 

今年42岁的村民胡月芝也是高山蔬菜种植的受益者。“家里有小孩和残疾的老人需照顾,我根本无法出远门打工,只能在家种地。一个人既要顾家里又要顾那么多的地,实在忙不过来。人累得喘不过气,钱却没挣几个,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合作社成立后,租了我5亩地,我每年纯收入3000元不说,剩下的地我一个人就能应付,种点玉米专心喂猪、喂鸡,这收入也不错。”胡月芝说,空闲时间,她还能到合作社打点散工,赚零用钱。“蔬菜种植让我们赚钱的途径多了,时间松紧还全自己说了算,活没以前重了,钱却越来越多了。

 

种植的人多了,蔬菜产量大了,销售怎么办?“我们的蔬菜不愁销,天天都有外省客户催货。”陈希祥说,高山地区气温低,病虫害少,种植很少用到杀虫剂,蔬菜品质高;同时,低气温延长了作物生长周期,这使得蔬菜的口感特别好。“我们准备在现有蔬菜种类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品种,让村民的地头不荒废、手头不缺钱。”陈希祥说,合作社正在积极探索,不断丰富适宜的蔬菜种类,增强技术实力,完善销售渠道,通过科学种植和高效管理,让同心蔬菜越走越好。

 

产业不兴,是彝区贫困集中的根本原因。金口河区精准扶贫的“短板”在产业。在攻坚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基础上,该区集聚力量,向“短板”发力,大力发展富民产业。通过制定出台以奖带补激励扶持政策,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带动主体,大力发展乌天麻、川牛膝、红豆杉、川芎、茶叶等特色种植业和大鲵、野猪等特种养殖业,力争特色产业人均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力争到2017年基本形成高山道地中药材、中山绿色蔬菜、低山特色林果三大产业带。

 

该区还紧紧抓住新寨新村建设机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旅游新村打造有机结合。在打造胜利、顺河、象鼻等旅游新村的同时,计划每年新发展农家乐、彝家乐3家以上,让产业成为彝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持续引擎。

 

扶贫与扶智并重

 

让彝区孩子不输起跑线

 

8月24日星期一,虽然还是暑假期间,但记者在金口河区永和镇小学碰到了该校校长王联军。安排卫生打扫,完善校区绿化,检查墙面布置……他总没闲着。

 

校园里醒目的好人榜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是我们的校园文化。”王联军说,“永和镇小学就要在‘永和’上做文章。永,就是要大家养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品质;和,就是要大家成为和美人生的享受者,和睦家庭的模范者,和谐社会的构建者,和平世界的维护者。这是我们通过学校教育和生活,要传递给学生们的理念。读书学习,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做人。

 

在校长的带领下,记者看到,无论是墙上张贴或悬挂的名人警句,还是展板、宣传栏里的图片或文字,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学校浓浓的文化氛围。这样的熏陶,无处不在,润物细无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心存高远。“我们还将校园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融入到艺术演出中,让学生在校园时时处处都能接触校园文化,自觉践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提升的是学生的素质,但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知识的有效获得也很重要。而教师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区里很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我们每年都会让老师参加各类培训,让大家走出去,多看看,多听听,回来学以致用,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王联军说,仅2014—2015学年,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的费用就占到了该校全学年办公经费的1/4,教师人均培训次数达3次。

 

培训,让彝区教师开了眼界,也提升了素质,更增强了教学实效。全校25名教师中,就有1名省级骨干教师,1名市级名师,3名市级骨干教师,3名区级骨干教师。全校6个年级共6个班级,在金口河全区小学班级综合排名中,夺得5个第一,1个第二。

 

仅仅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素养还不够,彝区孩子也应该有较高的艺术情操。”王联军说,在金口河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下,学校积极开展艺术课程。每周二、周四的课外活动课,学校都会举行免费的艺术课程,学生自愿参加。“我们开设了书法、绘画、普通话与节目主持、舞蹈、电子琴、合唱等课程,学生凭兴趣参与。”王校长说,“免费不等于廉价,更不能作秀。为确保艺术课程不走过场,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到东西,学校专门制定了考核和日常监督制度。

 

艺术的提升,让彝区孩子在欢乐中培养了情操,也收获了荣誉。在今年举行的乐山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永和镇小学编排的诗歌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获得表演类一等奖。

 

增强校园阅读氛围,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安保防护……王联军向记者一一细说着校园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源于金口河区实施的教育“六大”提升工程试点。

 

扶贫,不是单纯让群众物质上富裕起来,还要让大家在精神上富足。扶贫与扶智并重,让彝区孩子不输起跑线。”金口河区教育科学技术局局长胡安江说,在试点的基础上,从今年秋季的新学期开始,该区将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广以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素质能力、艺术教育、校园阅读、教育信息化、校园安保提升为内容的“六大”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全区学校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特长发展、学校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工程的实施,将促进金口河区各学校积极创建文明、平安、和谐、特色校园,把学校建成校园环境美、艺术氛围浓、文化底蕴厚、人际关系和谐、办学特色鲜明的校园,使校园文化成为教育、激励师生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全面优化育人环境。

 

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计划从2016年起,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5年培训,培养省、市、区级骨干教师,逐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较高,教学基本功扎实,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能,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艺术教育提升工程,将力争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营造健康向上的艺术育人环境,培养有气质有风度,充满自信、阳光灿烂、活泼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校园阅读提升工程的实施,将使该区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礼仪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等都得到全面提高。培养师生阅读兴趣,感受阅读幸福,构建学习型校园。

 

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的实施,将促进金口河区各学校全面达到国家、省“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建立资源库,建成智慧校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把校园建设成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校园安保提升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构建起学校安全工作保障体系。有利于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建立校园周边治理协调机制,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同时,该区还将完善教育人才培养、课题研究、考核激励等机制,大力实施“一村一幼”、“数字化校园”工程,探索实行15年免费教育,确保年内幼儿入园率90%,到2018年实现均衡教育。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环境造福彝区群众

 

8月28日,记者在金河镇过境公路施工现场看到,挖掘机正忙着疏浚河道,运输车装载着建材穿梭在各施工点,工人们一丝不苟地架设模具。不远处的隧道里,灯火通明,人语声、机械声汇成欢乐的施工进行曲。

 

目前,我们已完成60%的路基挡墙砼浇筑和90米的隧洞开挖。每天都有上百名工人在现场施工。”金口河区交通运输局工程科科长田耘忙里偷闲,向记者介绍起项目进展。

 

金河镇是金口河区的工业重镇,承担企业运输重任的县道桃金路从金河镇场镇中间穿过。这段路路面平均宽度为3.5米,场镇中间最窄处只有2.5米,加之场镇居民大多以路为市,桃金路通行严重受阻,安全隐患突出,群众出行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受到极大影响。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推进精准扶贫中,金口河区从民生需求出发,多次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详细论证,提出了新建金河镇过境公路的方案。过境路沿金河右岸山脚走线,穿隧洞后,在金河镇农贸市场桥头附近与现有的桃金路接线。“新建的过境路,全长0.938公里,其中隧道长0.422公里,公路技术等级为三级公路,路基宽度为7.5米,计划今年底完工。这条路不仅变宽了,绕开了场镇,线路更优,还比原有道路缩短了近一半的路程。”田耘说。

 

可这条造福群众的路,却给道路施工带来了不小挑战。“这条过境路设计了隧道。自己进行隧洞施工,这在金口河交通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我们没有经验积累。”田耘说,为保质保量建好隧洞,金口河区主动作为,交通部门多方学习“取经”,加快推进隧洞建设。“现在,隧洞实行24小时施工制,工人三班倒作业,现场还有安全人员时刻督促工程质量。

 

金河镇过境公路快速推进的同时,三角石大渡河大桥工程也在稳步展开。

 

三角石工业集中区是金口河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而打造的工业园区,是我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目前,进出园区的道路是由原金河镇五星村通村公路改建而成,路面较窄,平均宽度4.5—5米,局部地方只有3.5米,无法满足园区企业发展需要,也影响着企业入驻园区,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园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田耘说,经过专家论证,金口河区启动了三角石大渡河大桥的建设。“大桥建成后,将提升园区道路交通保障能力,有利于促进三角石工业集中区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今年,全区所有行政村的通村公路都将实现硬化。

 

道路建好了,不但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和现有企业的发展,也引来了新的产业。

 

永胜乡五池村,位于大瓦山脚下,因五个美丽的池子而得名,也是进入大瓦山的必经之路。海拔1700多米的五池村,既有秀美的风光适宜发展旅游业,又有良好的环境适宜种植高品质中药材。可这些宝,却一度因为路的问题,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随着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五池村也在发生着向好的变化。

 

以前,道路很差,五个池子之间要么没有路,要么就是路况极差的土坯路,有些路段还是沼泽地,出行很不方便。大家辛苦种植的川牛膝,只能靠人工背下山。累不说,背到山下天都黑了,一天只能背一趟,收益大大缩水。”五池村党支部书记童倚训告诉记者,在金口河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五池村道路“升级换代”,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如缎带般蜿蜒在乡间,串联起五个风景宜人的池子,也让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道路修好后,村里187户人中有160多户开展种植中药材,这人数是道路修建前的一倍。种植中药材也让全村每户每年平均收入1万元以上,种植面积大的家庭,每年能收入2万—3万元咧。我们还带动了周边村组群众一起种植中药材,增加收入,努力脱离贫困。道路通了,好了,高山蔬菜的销路也畅通了,不少群众还开始种植蔬菜。闲置土地被盘活了,大家的手头也宽裕了。” 童倚训说。

 

基础设施的改善还为五池村带来了旅游收入。“现在,每到节假日或者周末,都有大量游客来休闲度假,还有人来这里拍婚纱照呢。去年国庆节就有上千人来到五池村,这两个周末游客也是有增无减。人来了,就带来了商机。仅小天池农家乐一家,上周末两天时间就有1.2万元的收入。现在,村里已经有4户较大的农家乐,还有村民打算开农家乐,发展旅游业呢。”童倚训说。

 

在推进精准扶贫中,金口河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每年将完成通村公路升级改造30公里,通组公路硬化45公里,2019年前所有通村通组公路完成升级改造。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将农网改造计划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和产业示范村,每年将完成不少于8个村的电网改造,重点解决供电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快农村信息网络覆盖,进一步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宽带乡村建设,确保2016年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信息网络全覆盖。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管护制度,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质增效。(乐山日报 记者   方方   付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