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河如何破解彝区增收难题:特色农业以奇制胜

29.10.2014  11:39

 

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的川牛膝基地

 

万亩曼地亚红豆杉基地

 

金口河板厂坪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林下天麻种植

 

野猪驯养

 

金口河道林子花椒

金口河区已建成红豆杉、乌天麻、马铃薯、红阳猕猴桃等产业基地11.2万亩,发展养殖大户66个,年出栏野猪、野鸡、大鲵等7.5万只。

 

金口河区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专合组织71个,吸纳会员6300余人,预计全年带动7035户农户户均增收5538元。

 

金口河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有机食品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与20余个超市签订产销协议,成功进入乐山、成都、上海等地市场。

 

神奇而雄伟的大瓦山,将山势险峻、沟壑纵横留给了金口河。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深受交通闭塞之苦,

 

但金口河的干部群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力量,走出了彝区群众增收的路子。

 

没有彝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如何破解彝区山区群众的增收难题?金口河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特色农业以奇制胜。

 

金口河区坚持走“特色兴农”道路,培育壮大以红豆杉、乌天麻、川牛滕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加快发展以核桃、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产业,积极发展以野猪、野鸡、大鲵为主的特种养殖业,加快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

 

该区出台《2013—2017年助农增收规划》,以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和彝家新寨建设为载体,探索“企业+基地+协会+农户”发展模式,走出“产业兴农、特色兴农”的路子。预计201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260元,同比增加1659元,同比增长25.09%。其中,特色农业占农民总收入的51%。

 

全国规模最大、品质最优的曼地亚红豆杉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乌天麻种源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川牛滕、乌天麻,吉星乡同心村的千亩高山蔬菜种植基地。以“林、茶、药、畜、菌、薯”为主的特色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高梁地下“金蛋

 

永胜乡五池村,位于大瓦山脚下,因五个美丽的池子而得名,也是进入大瓦山的必经之路。海拨1700多米的五池村,因种地道中药材而出名。

 

前些年,好多外地人到这里,以每亩每年400元的租金,租地种川牛滕、天麻。可是,今年这样的价格再也租不到地了。而这一切变化,源自童恒江家庭农场的入驻。

 

刚过而立之年的童恒江,看到金口河区的发展变化,毅然转向投资现代农业和旅游开发。他看到大天池良好的禀赋、潜在的优势,决定将自己的家庭农场布局在五池村,拥有鱼塘、高梁种植、中药材种植三大板块。因为是家乡人,不愿亏了乡亲们,童恒江将承包地的费用提高到每亩每年600元。去年底,他租了520亩地种了高梁。

 

十前年,永胜乡遍野是玉米。如今,永胜乡的中药材已成气候,高梁种植也渐入佳境。

 

童恒江种的高梁可不是一般品种,专门从外引进的优质高梁品种“国窖红1号”和“红缨子”。童恒江说,高粱田就是酿酒的“第一车间”,要酿好酒,高粱不仅要“”,更得有“”。

 

一亩玉米,一年下来肩挑背磨不到2000元的收入。而种高梁的收入增加一倍,如果管理好,产量高,收益更大。但仅此还不够,童恒江借助于山脚下的大瓦山洞藏窖酒,提高酒的附加值。经日月之精华,享大瓦山之灵气,埋于地底下经过自然发酵的酒更醇香、口感更绵柔。成本不到几十元,售价翻番,作为酿酒“第一生间”的高梁地,自然下出的“金蛋”。

 

同时,美轮美奂的大天池,湖面浩如烟海,湖水永不枯竭。每到节假日,从成都、重庆等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国庆节,童恒江就以每公斤40元的价格,出售大天池里的上百斤冷水鱼。他说:“今年在大天池投入50万尾鱼苗,纯天然养殖,明年即可捕捞。

 

童恒江的家庭农场,常年都有10多名农民在此务工。每当农忙时,有50多人,场面蔚为壮观。“每年的工资性支出就要近百万元,投资农业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但前景光明,更需要金融的输血。”童恒江告诉记者。

 

沿着大天池一直向前,可以直达大瓦山。虽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但如今大瓦山名声在外。借助于金口河旅游开发的启动,童恒江家庭农场的构想很大、很宏伟。

 

在雄伟的大瓦山脚下,在深山中峡谷间,越来越多的特色产品走出乐山、走出四川。水墨顺河的枇杷,果子还在树上就销售一空;红阳的弥猴桃,声名远播,成为城里人的抢手货。

 

而这一切,源自金口河区委、区政府的超前谋划,源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的打造。

 

高山蔬菜前景光明

 

深秋时节,金口河区吉星乡同心村海拔1000余米的高山上,枯黄的玉米秆在成片的、生机盎然的蔬菜地里特别显眼。“同心村是纯农业村,这里海拔高,污染少,特别适合发展高山蔬菜。”村文书陈希祥告诉记者,“彝家新寨建设让大家住上了好房子,大家还盼望过上好日子。根据同心村特点,我们选择了高山蔬菜种植这个产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同心村高山蔬菜种植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在合作社带领下,蔬菜种植面积从2012年合作社成立之初的240亩,发展到如今的1200亩,全村及周边村组100余户农户加入到蔬菜种植中来。“以前地里种玉米,每亩1年毛收入才1000元;现在改种蔬菜后,每亩1年毛收入达7000—8000元。种一年蔬菜相当于种7年的玉米,这可是增收致富的法宝啊。种子供给有保障,技术有专人指导,销售有保护价,虽然都是靠天吃饭,可效益却完全不一样。现在很多村民都抢着种蔬菜,周边不少村也想加入。”村民高贵枝告诉记者。

 

今年42岁的村民胡月芝也是高山蔬菜种植的受益者。“家里有小孩和残疾的老人需照顾,我根本无法出远门打工,只能在家种地。一个人既要顾家里又要顾那么多的地,实在忙不过来。人累得喘不过气,钱却没挣几个,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合作社成立后,租了我5亩地,我每年纯收入3000元不说,剩下的地我一个人就能应付,种点玉米专心喂猪、喂鸡,这收入也不错。”胡月芝说,空闲时间,她还能到合作社打点散工,赚零用钱。“蔬菜种植让我们赚钱的途径多了,时间松紧还全自己说了算,活没以前重了,钱却越来越多了。

 

种植的人多了,蔬菜产量大了,销售怎么办?“我们的蔬菜不愁销,天天都有外省客户催货。”陈希祥说,高山地区气温低,病虫害少,种植很少用到杀虫剂,蔬菜品质高;同时,低气温延长了作物生长周期,这使得蔬菜的口感特别好。“现在我们主要种植无筋豆和辣椒,明年准备引进土豆,让村民的地头不荒废、手头不缺钱。”陈希祥说,合作社正在积极探索,不断丰富适宜的蔬菜种类,增强技术实力,完善销售渠道,通过科学种植和高效管理,让同心蔬菜越走越好。

 

发展高山蔬菜种植,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也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随意走在田间地头,总能听到大家的欢笑声。“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些老弱病残。以前大家天天为钱愁,常为点小事就吵。现在大家每天相约到合作社打工,一边聊天、一边干活,活也做了,感情也好了,一个月嘻嘻哈哈就能挣上千元。手里有了零用钱,买个啥也方便,也不用一毛一角跟子女要了,日子过得开开心心。”说起现在的日子,村民廖国珍就笑得合不拢嘴。

 

红豆杉的远大“抱负

 

满山遍野的红豆杉,纵横于大山深处。万亩曼地亚红豆杉人工种植基地,是目前国内品质最优、生态最好、规模最大的曼地亚红豆杉种植基地。这个基地的建设,带动164户农户种植红豆杉3500亩,年户均增收2800元。

 

永胜乡顺河村的郑万奎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说:“2009年,我加入合作社种了5亩红豆杉,今年红豆杉进入盛产期,预计年收入8000元不成问题。”合作社统一供应苗木、免费培训、保底收购,免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农闲时间可以外出务工,每月工资有两三千元。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来自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祥光公司的入驻。祥光公司集种植、紫杉醇制品、提取、销售、科技研发创新于一体,承担《万亩曼地亚红豆杉产业化开发项目》。目前已投资6675万元,建成年生产能力1万公斤紫杉醇浸膏生产线二条,年产100公斤紫杉醇纯品生产线正在筹建中,竣工后年产值可达5500万元。

 

紫杉醇是抗癌药的原料,目前市场价每公斤50至70万元,利润相当可观。”红豆杉产品的系列开发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祥光公司自主研发的《曼地亚红豆杉枝叶制备紫杉醇关键技术集成》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目前,《曼地亚红豆杉产业化开发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十二五”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库,纳入全省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万亩曼地亚红豆杉种植基地,只是祥光公司发展的开始。祥光公司将在金口河、马边、峨边布点,建设5万亩的标准化基地,带动4000户农户种植,为彝区群众开辟一条新的致富新路。

 

红豆杉的远大抱负,承载了彝区全面小康的重任。祥光公司,将“山川秀美、地方发展、农民实惠”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并为其付诸于行动。

 

两天时间,行走于深山峡谷、高山绝壁,深感于山区的艰难。但是,这里的人们,用勤劳和智慧撑起了家庭的希望,用特色农业奠定彝区脱贫的基础。(图片由金口河区委宣传部提供乐山日报 陈兴鑫 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