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举全县之力共筑脱贫奔康致富路
邻水属秦巴山区和革命老区,全县有152个贫困村6.49万农村贫困人口、1.43万城市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9.5%。近年来,邻水县在战略谋划、精准识别、汇聚力量、搭建载体、创新机制上着力,实现了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大发展,群众幸福指数大提升。
战略布局:明晰思路、锁定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邻水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省市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坚持“大思路、大目标、大气魄、大扶贫”工作理念, 深入实施“4555”战略 (实施四个一批计划: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推进五大扶贫工程:贫困户住房改善工程、基础扶贫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公共服务工程、生态扶贫工程;开展五大扶贫行动:结亲结对帮扶行动、党建示范行动、深化农村改革行动、社会力量扶贫行动、新风塑造行动;建立五大扶贫机制:督查考核机制、联席会商机制、投入增长机制、资产扶贫机制、社会评价机制), 打出“1+13”、“1+152”组合拳 (1个《决定》和13个专项扶贫方案、1个全县扶贫攻坚总体规划和152个贫困村扶贫规划 ) , 强力推进“138”攻坚主战场 ( 一核:县城核心;三带:华蓥山城乡统筹示范带、铜锣山特色产业示范带、明月山生态扶贫示范带;八区:九龙、丰禾等八个中心场镇区域), 重点实施“四大扶贫”区域 (二环山区、水淹区、旱山区、地质灾害沉陷区), 精心打造“六条扶贫”示范线 (二环山扶贫示范线、城乡统筹扶贫示范线、农旅结合扶贫示范线、现代农业扶贫示范线、生态旅游扶贫示范线、工农互动扶贫示范线),实现“三年攻坚、两年提升、同步小康”的工作目标,即:到2018年,全县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2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基本建成扶贫攻坚示范县;到2020年,贫困群众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与全国全省全市人民同步迈入小康。
宣传发动:动员社会力量、汇聚攻坚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广泛宣传发动,凝聚各界力量,形成大扶贫格局。 组织领导是核心。 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分别明确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专抓专管,其余县级领导主动抓,部门、乡镇“一把手”常态抓。同时,定期召开扶贫工作联席会和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责任帮扶是重点。 夯实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组织带领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组建驻村工作组152个,选派第一书记152名,贫困村及贫困户实现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帮扶人、农技员、联系部门全覆盖,对贫困村实施“八个一”工程(建强1个班子,聘请1个顾问,选派1名第一书记,派驻1个驻村工作组,制定1个发展规划,改善1批基础设施,发展1个产业,解决1批现实问题),对贫困户实施“五个一”工程(培养1个明白人,明确1个帮扶责任人,制定1个脱贫计划,教会1门技术,扶持1个产业),实现脱贫有序有效推进。 社会力量是关键。 政府倡议,社会动员,率先成立了邻水县扶贫开发协会。召开贫困村党员代表和群众大会、在外乡友座谈会,建立微信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广泛发动在外乡友、知名人士、企业家、离退休老干部等出谋划策、捐资捐物,共同参与扶贫。在今年扶贫捐款启动仪式上接收社会捐款930余万元。原省建设厅厅长刘丹林为家乡城南镇芭蕉村脱贫奔康献力献策、倾力奉献,租用无人机进行测绘规划,争取旧村改造资金1500万元,引起了社会热烈反响。
扎稳根基:找准突破、推进渝邻一体,铺筑脱贫奔康路
依托紧邻重庆优势,积极主动融入重庆,做深做实重庆文章,强力推进渝邻“四个一体化”,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康。 畅通交通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渝邻基础设施一体化。 立足川东北,面向“西三角”,主动对接重庆交通规划,加快G350等5条国省干线建设;依托长寿港、寸滩港,建设通江达海出川大通道;不断完善路网,提高通畅通达能力,与重庆毗邻乡村实现公路互通。实现与重庆高速公路收费和城市公交一卡通,把邻水建成长江黄金水道与西部内陆腹地双向开放互通的新走廊。 育强壮大产业,实现同构互补,加快推进渝邻产业发展一体化。 配套重庆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西南地区现代装备制造生产基地,经开区被授予“渝广共建机电产业园”“重庆空港工业配套产业园”,入驻企业186户,就业人数达2万余人。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打造全国脐橙强县、川渝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依托重庆大消费市场建设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成优质粮油生产基地30万亩、千亩以上脐橙园区32个,缪氏庄园、梦幻山庄等一批集特色效益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面建成。依托特殊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环渝腹地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形成了天意谷等精品景区和铜锣山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业成为贫困户脱贫奔康新的经济增长点。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共建共管,加快推进渝邻生态建设一体化。 与重庆一脉相承,山水相依,建立跨区环保联动协作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环境、森林资源保护合作,共同防治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建立完善森林防火、执法联防、森林植物及林产品检疫检验互认等合作机制。保护好120万亩森林资源,倡导生态移民,森林覆盖率达41%,努力建设重庆后花园。全面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总投资5亿元的“洁净水”行动项目55个,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开放体制机制,实现互动相融,加快推进渝邻体制机制一体化。 邻水作为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排头兵”,积极探索以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为载体的园区共建模式,创新财税分享机制,开创双方合作新模式试点示范。主动研究和对接重庆产业发展走向,积极招商引资,实现错位发展。探索渝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等会商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人才互相交流,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探索能源保障和联防联治机制,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让广大群众早日脱贫奔康。
借助邻水“三山两槽”特殊地貌,因地制宜,实施“四大扶贫”区域,打造“六条扶贫”示范线,以点连线、以线扩面推进全域扶贫。 念好“山字经”,着力拓宽山区群众致富渠道。 全县近3万贫困群众处于二环山区,依托山地区域广、草料丰富的优势,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草食牲畜,拓宽山区群众致富渠道。配套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和生态经济林。二环山区建成标准化养殖(场)5个,仅养殖业帮助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200元以上。 打好“特色牌”,着力特色产业促增收。 按照“点上有亮点、线上有看点、面上有成效”的要求,立足实际,突出各地优势和特色,将扶贫开发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结合,坚持基础设施改善与培育特色产业并重,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二环山扶贫、城乡统筹扶贫、农旅结合扶贫、现代农业扶贫、生态旅游扶贫、工农互动扶贫等6条扶贫开发示范线,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走好“生态路”,着力构建生态脱贫路。 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保护良好的生态资源。依托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推动文旅、农旅、体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养生度假等多种旅游业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增收脱贫的富民产业。目前已建成乡村旅游点、农家乐100余个,到2017年30个贫困村、2020年50个贫困村将成为乡村旅游点。
党政主导: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纪律保障、力推脱贫攻坚
坚持“党政主导,乡镇主责,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原则,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抽调年富力强、敢打硬仗的科级干部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当好参谋助手。领导小组下设由县委常委任组长的交通路网、社会保障、党建扶贫等16个工作组,协调推动工作开展。 建立“五个一”机制。 每个贫困村派1名县级联系领导、1个驻村工作组、1名帮扶人、1名第一书记、1名农技员。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搞好扶贫帮扶,做到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队伍不散、人员不减。 建立第一书记跟踪追效机制。 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的谋划者、联络员、掌舵人,常走村串户,掌握穷根,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定期研究解决脱贫工作。任职期间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培养一名后备干部,形成一套好机制。成绩突出的提拔重用,工作不力的继续锤炼,做到不脱贫不收兵。 建立精准扶贫激励和约束机制。 明确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与县委县政府立军令状,签责任书,定期汇报工作。实行精准扶贫与绩效考核“两个捆绑”,即:脱贫成效与帮扶部门、乡镇、第一书记工作成效捆绑,与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工作业绩捆绑。对扶贫成效明显的乡镇在各类财政扶贫资金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对扶贫成效明显的优秀干部在评先评优、表彰奖励、提拔重用等方面优先考虑;对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坚决调整、严格问责。 建立常态督查机制。 由县纪委、组织部、督查办、扶贫等部门联合组建12个督查组,对乡镇、部门、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履职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定期通报,限期整改,电视曝光。督查结果与评先评优、办公经费、绩效工资等挂钩,作为提拔重用的重要考核依据。 建立评价工作机制。 乡镇党委政府组织贫困户、群众和党员代表组建评价工作组,每年对辖区内贫困户发展情况评价一次。建立政府工作评价机制,聘请县内威望高、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干部,组成扶贫工作评价团,每半年对乡镇、部门扶贫开发工作执行情况评价一次。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每年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及成效评价一次。通过三方评价,推进扶贫高质量、高水平开展,确保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成效显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大发展,群众幸福指数大提升
邻水举全县之力实施“大扶贫”战略,夯实发展基础,铺筑脱贫奔康致富路,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消零总额、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完成154.7亿元、154.5亿元、60.3亿元、6.2亿元,分别增长11.1%、12.2%、13.1%、22.5%;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85.8亿元,同比增长12.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5.8%,居全市第二;新培育小微企业435户、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农民专合组织22个、家庭农场15个、专业大户23户,帮助16301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占目标任务的120%,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096元,增收达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