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送饭姐”送饭到寝室 一半送给打游戏的
核心
提示
放学铃声一响,其他同学忙着去打饭、抢位置,张艺(化名)则要赶紧回到寝室“上班”。
所谓“上班”,指的是宿舍里有同学要点外卖,但因为宿舍管理制度,外卖不能送进宿舍楼,最后这几十米路,就是由张艺他们完成,将外卖送到同学手中。他们享有的报酬是,每送一份抽成1元,还可以免费得一份盒饭。
张艺也有了一个新绰号,“送饭姐”。
在城东一所高校里,“送饭姐”“送饭哥”这种新职业已兴起了好几年。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走进这所高校,记录了这个被部分同学视为“专养懒人”的现象。
午饭时间到了
到了六楼,张艺敲开房门,一个披散着头发、穿着睡衣裤的女孩出现在面前,看上去是在寝室里窝了一上午,屋里还有两个女孩子。一手交钱,一手交饭。
成都商报记者跟女孩聊了两句,“为什么想到叫外卖送上楼呢?”
她说,“住六楼,懒得爬楼梯。”
“看你穿着睡衣,是不是才起床?”
“嗯,上午没课,所以没起来。”
“是不是经常以这种方式订饭?”她点头。
“送饭姐”的日常
路程:从宿舍楼下,送进寝室 时间:午饭和晚饭
报酬:送一份抽成1元,还有一份免费盒饭
下课铃声响 开始上班
最多一天送四五十份
昨日中午12时许,下课铃声一响,张艺就急忙回到女生公寓11栋的寝室,正式开始“上班”。中午的外卖时间,是从12点到1点过。这段时间,她哪儿都不能去。
张艺是这学期上岗的。有意思的是,去餐馆应聘那次,她还带上了课程表,方便排班。她被排在每周二、四,小程是周一、三、五,另一个同学管周末。每天只送午饭和晚饭两餐。
10多分钟后,一名送外卖的男子骑电动车到窗外,递了4盒盒饭进来:两份套饭,一份小吃,还有一盒是免费给她的。
盒饭是11栋6楼一间寝室统一订的,房号和价钱都写在盒子上。送外卖的同时给了她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100元花花绿绿的零钞,方便找零。晚上,钱袋子会收回去。当天送了几份,她就可以从里面抽几元钱出来。
“海豚”是另一个“送饭姐”的网名,她负责的是学校内公认外卖生意最火爆的4栋。
一个对比是,张艺一天最多只能送出10多份外卖,而“海豚”最多可以送出四五十份。因为生意火爆,这家饭店在4栋总共配备了4名送饭姐。
为什么4栋最火?根据“海豚”的观察,4栋集中了艺术生,学音乐的,学美术的。点外卖这事,首先是手头一定要宽裕一些。外卖一般分三档,13元的面、15元的盖饭和18元的套饭。但如果是去食堂吃,10多元钱可以吃得很好了。
艺术生普遍家境不错,有些女生不仅点饭,还点寿司、沙拉、鸡翅等小吃,至少要几十元。
“有的还要求捎烟、饮料什么的。”“海豚”曾经遇到这种省事的外卖,都不用找零。因为对方直接用支付宝支付。
谁在点外卖?
■男生点外卖总体多于女生,至少一半是游戏玩家;
■喜欢动漫的女生常熬夜赶设计,白天只能叫外卖
游戏玩家 占了至少一半
四周下来,“海豚”估摸自己送出了一两百份外卖,也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
每次拎着一大袋子盒饭敲门,她不知道,门后迎接自己的是什么脸。有时候是笑脸,对方会愉快地接过盒饭,表扬一句“送得真快”,道声辛苦,有的还说要去微博上点赞。
有时候是一张毫无表情的脸,一句交流也没有。一手交钱,一手交饭。门一关,她心里会隐隐有些别扭。
还有些则根本看不到脸。
痴迷游戏型
饭到了,在电脑前头也不抬
“海豚”说,有时推门而入,点外卖的同学坐在电脑前,一手握鼠标,一手操键盘,全神贯注地玩游戏。说盒饭到了,也不抬头。再提醒一声,对方指指桌上的钱,结果是把零钱都准备好了。她知趣地收钱走人。
整个过程,有时连对方长什么样子都没看清楚。
“每天送那么多外卖,有多少是给游戏玩家?”“至少一半。”
海豚说,有些人痴迷到不可理喻。早上电一来,人就起床了,哪儿都不去,直奔电脑,一直玩到晚上熄灯。
读大二那年,学校放了三天假,因为不熄灯,“海豚”一个同学三天三夜没离开过电脑,吃饭全部靠外卖解决。
男生寝室更突出。潘旭(化名)当了两年的“送饭哥”,至今还记得一间爱打游戏的寝室,一周能点上3次饭。
一次,他拎着七八盒饭,敲了1分钟门都没开。门一开,却看见一开门的男生飞快地闪回座位继续打游戏,根本没伸手接饭盒。他只好跨进寝室,把饭盒稳稳摆在桌上,等对方从裤兜里掏出100元再找零。
埋在被窝型
中午还没起床 帮忙把饭端到床上
还有些看不见的脸,埋在被窝里。都到中午了,人还没起床。送进寝室里,都是室友帮忙给钱,再帮忙端到床上。
“海豚”说,喜欢动漫的女生好多比较宅,喜欢熬夜赶设计,白天只能叫外卖。
“海豚”也始终认为,即使是在生意最火的4栋,叫外卖的人,在同学中始终不代表主流。
她以4栋为例,6层楼,每层四五十间寝室,一间住4到6人,累计上千名学生,叫外卖的占比不到10%。
就她感觉,基本上每天叫外卖的都就只有那拨人。不仅如此,很多寝室在门上贴着警告:外卖推销员请勿入内。
为啥不下楼?
到“好吃”的食堂要8分钟 懒得走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其他高校也存在“送餐到寝”的情况,尤其是在出入宿舍上查得不太严的高校。位于郫县的一所大学,学生兼职的外卖送餐员就可把外卖送至同性别的所有宿舍。
对于爱外卖的同学来说,“在寝室吃饭”为什么有吸引力?成都商报记者随机问了10个大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的答案。
正赶着做毕业设计的男生小魏已经连续3天没出寝室楼了,在屋里吃饭就成了必须。其实只要下楼,步行2分钟就有食堂,可小魏觉得“不好吃”,而“好吃”的食堂在8分钟开外,“懒得走是一方面,二是也不想和大一大二挤着排队打饭”。小魏觉得,外卖比食堂好吃,还不用自己下楼,多方便。
女生小王则说,她寝室点餐一般在周末,“要点就4个人一起,1个人很难吃起来。”她认为,大家一起在寝室围着吃饭,看着电视剧,很有“彻底放松”的气氛。“有时起床晚了,还没洗漱,下楼吃饭也赶不上饭点了,就直接点外卖喽。”女生小吴如是说。
据学校外的外卖店老板余先生说,在这学校附近,“送餐到寝”的模式大约兴起于3年前。当时,一家由几个年轻人开办的外卖店首次使用该办法,迅速赚得人气,加上那时的外卖店并不算多,每天的订餐量就可突破100份。在余老板看来,就是这家店“宠坏”了学生。从那以后,如果其他店不开通“送餐到寝”的业务,“估计有8成同学就不会订餐了”。
懒得爬楼,
于是发明了电梯;
懒得走路,
于是有了汽车,
火车和飞机;
懒得洗衣服,
便有了洗衣机;
因为有大学生
懒得下楼吃饭,
所以有了“送饭姐”
……
一个典型
自建物流公司
校园送盒饭
大学生月赚五万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张成伟在学校旁边的一个小饭店送盒饭,一个月赚300多元钱;一年后,他还送盒饭,开的公司一个月能赚四五万———他的伟业物流已“垄断”了大学附近的送盒饭业务。
2011年冬天,当张成伟说要去小饭店打工送盒饭时,室友都觉得他有病。“有这时间,就算不学习,打会儿游戏也行啊。”但张成伟是个“不安分”的员工,干着服务员的活,却操着老板的心。张成伟给老板算了一笔账,“底薪、提成、每天两顿饭,基本送餐业务的费用占到了饭店销售额的15%以上,如果将这个活儿交给专业的公司来干,肯定能省钱。”
给老板算完账,张成伟开始给自己算账,“学校旁边20多个小饭店有送餐业务,如果都把送餐的活包给我,定一个怎样的价钱,才能保证饭店老板省钱,我自己也有赚头?”
几乎没费劲,张成伟就定出了一套能让自己和饭店利益最大化的报价:饭店每个月给他350元车费,460元底薪,每送一份盒饭再提6%,“我算过了,接受我的方案,饭店在送餐业务上的费用会占到总销售额的12.5%到15%之间,比自己养人省钱。”
没有任何悬念,张成伟曾经的老板接受了他的方案,“账在那摆着呢,一看就明白了,把这活包给我不仅省钱,还省心。”随后张成伟又找了几家饭店,几乎所有老板都立刻与他签了合同。
活儿接着了,谁来干是个问题,自己送肯定送不过来,张成伟决定“招聘”员工。“学校每栋寝室楼都有给特困生安排的工作岗位。擦楼道,每个月有300元钱补助。我就找他们谈,每个月给300元底薪,每送一份盒饭提5%,订餐多的话,他们每个月能赚到1000多元。”张成伟抛出的丰厚条件使他迅速把配送网络在全校铺开,他也很快就有了五六十名“员工”。
随后,张成伟又从家里要了2万元钱,买了五辆三轮车,找人将盒饭运送到寝室楼下,至此,盒饭配送链条完整了。去年底,“伟业物流”注册成功,开张运行。
只半年的时间,张成伟就“垄断”了学校周边的送餐市场。
“送饭姐”说
对于张艺和海豚来说,她们并非是为了钱。张艺一个月光是生活费有1800元,家里给她买衣服的钱还另算。她们把这当作毕业前的社会历练。
海豚对“送饭姐”这个学校内的“新职业”毫无好感。她认为这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产物,尽管方便了不少人,解决最后几十米的问题,但也养懒了一些同学。“这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我希望大家以后都不要干这个。这个职业应该下岗。”
从别人的懒惰
找到工作机会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比“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还多了将近30万。
但是看了“送饭姐”的故事我们明白,对个人来说,727万只是一个宏观的数字。尽管“送饭姐”也并不打算毕业后继续送饭事业,但她的家长恐怕不会为她的未来忧虑。有这想法,有这态度,找工作还会愁吗?从另一个角度看,那些等盒饭的同学,是否过于懒了,让人担心?
送饭并不是简单的勤快,它来源于观察和想法,本质上是一个创意。当然,那些在宿舍等盒饭来的同学们,也不能简单斥之为懒,也许是在很勤快地玩游戏呢,也不排除他们里面会出一个扎克伯格,关键也还在创意。
人类历史上很多发明和进步都来源于人的懒惰本性。不想走路,所以才有了汽车,懒得逛街,才有了淘宝。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懒惰能带来创意,恰恰相反,正是你的懒惰,才给了别人机会。创意来自于勤快,勤于思考。
我们不必急于给这些大学生贴上道德标签。目前社会上流行一种贬低大学生的看法,什么眼高手低啊,脏衣服快递回家洗啊,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成见———成人社会的偏见,对年轻人的防范。至少“送饭姐”告诉我们,这些年轻人总能给我们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