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连片特困区,武陵山区“穷窝”脱贫在路上

15.12.2015  10:54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当前,我国扶贫攻坚战役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如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令人关注。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就要把扶贫工作聚焦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纲要明确提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这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占国土面积41%,覆盖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是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毋庸讳言,贫困地区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特殊的自然、社会特征使得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如何破解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发展难题,是当前一个紧迫且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虽是一类具有诸多共性的特殊类型区域,但不同特困地区、同一片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特征、产业基础和自然地理条件仍存在较大差异,更遑论它们之间社会结构、发展心态、文化积习的千差万别。

半月谈编辑部策划本系列报道,不同于以往集中于乡村、县一级的扶贫视角,而是立足于大多跨省分布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中观视角,力图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等角度更广泛地分析其贫困原因,并结合“十三五”规划建议精神,寻找、捕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破解难题的新路径、新亮点。半月谈记者求良谋、访贤策,问政于民,问计于基层,以期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早日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武陵山区:“穷窝”脱贫在路上

走进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系列报道之一

武陵山区是我国第一个率先启动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区,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这个片区涉及湖南、重庆、贵州、湖北四省市的71个县(市、区)。

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以及10项主要发展指标。《规划》同时提出,2011至2015年,武陵山区共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6大类项目3000个,规划投资1.8万亿元。

近期,半月谈记者在武陵山区调研了解到,自2011年11月片区试点启动以来,武陵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取得的成绩殊为不易,但仍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何瞄准当地贫困“病灶”对症下药,继续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创新扶贫机制?

山高路远,产业贫弱,“穷窝”何时展新颜

墨戎苗寨位于湖南古丈县,山高路远,土地贫瘠。村里的田地稀少,而且还都在离村子很远的大山深处。村支书石远军告诉记者:“别人说日出而作,我们要天没亮就出门干活,来回一趟,要2个小时,爬上山去,体力也快没了。

村民的住房破旧不堪,有的村民还住着“漏风房”,墙壁是泥巴、木板和竹篾糊起来的,一到冬天,屋里寒风刺骨。“我们家6口人,就挤在一间木板房里,别说脱贫,连吃油吃盐的钱都发愁。”村民张爱华说。

武陵山区交通、饮水、供电、通信、文化、卫生等基本生存条件恶劣。地处重庆东南部的彭水县贫困村大多分布在山高坡陡、地势险峻的高山峡谷地区。彭水县雷公盖、万年山、诸佛江等主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年来仅实施了退耕还林等少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不少贫困村组道路状况和通达率极差,出行难、增收难、求学难现象十分突出。

资源稀缺、产业落后是武陵山区的集中写照。彭水县坡耕地面积占80%左右,土地耕作困难。由于受土壤瘦薄贫瘠、耕地面积有限、交通条件差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地大多数贫困村仍以传统粮猪经济为主,结构单一,商品化程度低,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加之组织化程度低、产业规模小而散,难于组织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产业、对接“龙头”、进军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生产经营陷于低收入、低商品率、低附加值、低回报的恶性循环。

武陵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缺少金融支持,别说招商引资难度大,就连本地得天独厚的椪柑、猕猴桃等产业都长期无法做大做强。受行政区划分割的影响,片区内产业结构相同,重复建设、资源争夺严重,有限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

灾病压身,难断“穷根

武陵山区不少贫困村山高坡陡(海拔高差500米以上)、土地贫瘠(土壤中砾石较多、土层很薄、不保水现象严重)、生态脆弱,暴雨、洪涝、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彭水县石灰岩集中分布、溶洞较多,地质不很稳固,素有“十年九灾”、“三年大灾”、“一年多灾”之说。

因灾返贫、因病(残)致贫相互作用,导致“穷根”难断。有的贫困家庭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家毁人亡,或家中有人常年生大病、绝症,或身体智力残障,生产无力投入,收入微薄,家庭收支拆东墙补西墙。许多人有病无钱医治,小病拖、大病磨,病情越拖越重,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也越拖越苦,造成穷的更穷,因病致残、致死严重。

地方财力弱、保障体系不完善,政府的扶贫力量薄弱。在贫困地区,现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制度仍然是杯水车薪。如果家中有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如有残疾人、长期生病或体弱多病的成员,对家庭没有收入贡献,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将导致家庭陷入长期贫困之中。

长年积穷貌,心中有桎梏

更让扶贫部门头疼的是,部分群众存在思想桎梏,影响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由于长期封闭,武陵山部分群众头脑中仍存在一些落后观念,信奉“万事不求人”、“饿死不离乡”,所以搬迁式扶贫很难开展。有的村民甚至有排外意识,拒绝新技术、新产品、新事物的推广。以前湖南省一位副省长对半月谈记者讲过一个例子:在湖南花垣县一个村寨,扶贫队帮村民修了水冲式厕所,本以为可以改善卫生条件,结果发现部分村民并不愿意使用,宁愿去蹲茅坑,甚至到野外方便。一问原因,村民说是新式厕所用着别扭,不习惯。

还有一些群众安于现状,温饱即安,消极畏难,不敢开拓。湖南省扶贫办一名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这些情况现在有所改善。前些年片区内很少有农民自主发展产业,即使政府看好了一个项目,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农民去发展,很多农民也不敢尝试,不敢贷款。

这名干部告诉记者,随着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一些村民甚至有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不仅不主动开拓发展,甚至连修建村里公路,他们都不愿出劳力,事事要政府出钱。

针对此,从2015年起,湖南省进一步加大驻村扶贫力度。全省8000个贫困村实行驻村帮扶全覆盖,省直工作队由52个扩至184个,工作队驻村帮扶时间由原来的2年延长为3年。

湖南省扶贫办副主任贺丽君告诉记者,驻村扶贫队直接接触群众,往往能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这样能将先进理念、先进技术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给贫困群众。

因地制宜,寻找产业扶贫新路

围绕地方特色,相关省份扶贫部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扶贫新模式。

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对墨戎苗寨重点扶持,瞄准“苗族花鼓之乡”的特色,村里整修苗寨,组建苗族“四方鼓舞”、“苗族山歌”等民间艺术表演队,推出神秘的“苗家门板宴”,还开发出“墨戎苗寨民俗风情风景区”。

石远军介绍说,3年来,村里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苗家的银饰、茶叶、餐饮等生意红火起来。去年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达6248元。这只是武陵山片区近年来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介绍说,湖南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句话,就是让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

在湖南芷江县,政府促成一家叫“和翔鸭业”的农业龙头企业担保,特困户向银行贷款入股公司的养殖合作社,一年后贷款本金归还银行,贷款利息由县扶贫办从每个参股贫困人口400元/年的直接帮扶资金中支付,差额部分由养殖合作社从其养殖利润中补足。

入股贫困户既可从养殖利润中获得回报,又可以去养殖合作社当饲养员,每月领取2000元至300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151个特困户不仅当上了股东,还分红4000元。入股特困户肖世松告诉记者:“在政府和企业帮助下,我们贫困户借鸡生蛋,一步步走上了脱贫的道路。

重庆则打破原来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扶贫资金使用模式,在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结成扶贫小片区,有针对性地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致富产业建设,通过延伸扶贫资源,缩小发展差距。

重庆坚持以规划先行,突出本地特色,明确发展目标,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实现县级有总规、部门有专项规划、乡镇、村有实施方案,实现交通、水利、产业、环境保护跨区域发展布局。

据重庆市扶贫办统计,通过小片区内一大批乡村道路、扶贫搬迁、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人畜饮水等项目的集中实施,片区面貌迅速改善,扶贫产业初具规模,有效改变了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

扶贫攻坚尚需国家新“药方

在采访中,许多干部和群众呼吁,武陵山片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加快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既要靠广大群众的自身努力和艰苦奋斗,也要靠国家的大力扶持。

在湖南,有扶贫干部指出,2014年中央和湖南省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17亿元,平均到每个贫困人口,人均仅300元左右。与繁重艰巨的扶贫任务和贫困群众强烈要求相比,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同时,《规划》中的部分项目实施和政策落实也不够理想,进度较慢。

当地干部群众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片区的政策支持。尽管国家片区规划中明确了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发展等6大类的支持政策,但这些政策只是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概括勾画,可操作性不强。建议加强政策落实和配套,尽快制定出台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配套政策。

武陵山区的干部群众还呼吁,要继续加大对片区的资金支持,加大对片区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他们建议,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民族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补助资金等方面,要重点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

此外,不少干部群众呼吁,要进一步加大对片区的项目支持。加快片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项目建设,是加快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当前中央和地方各级、各部门都启动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根据片区实际,将尚未落实的片区项目全面纳入国家“十三五”行业规划,并在“十三五”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项目布局和安排上,给予片区重点考虑和倾斜支持。(半月谈记者 周楠 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