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 “援藏纪行”甘孜特别报道

20.05.2014  11:59

 

成都市锦江区援建炉霍县秋日河风情街。

—— 四川日报“援藏纪行”甘孜特别报道

 

开栏的话

 

省委实施 “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为加快藏区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生改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省会成都勇担“首位城市”责任,高度重视援藏工作,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按照“四个着眼于”的援藏总体思路——着眼于推进科学援藏,切实确立援藏工作愿景目标;着眼于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切实推进项目援藏工作;着眼于推进藏区发展和民生改善,切实推进三大民生工程;着眼于推进藏区提高管理水平,切实推进干部人才援藏,全面参与推动此轮援藏的项目实施、民生改善、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

 

5月,四川日报社联合成都市相关部门,正式启动走基层新闻报道活动——“援藏纪行”。本报记者走访道孚、炉霍、色达、甘孜、德格、白玉、巴塘、丹巴等成都市对口援助县,用脚步丈量援藏的艰辛,用笔触记录援藏的成效。

 

道孚

 

种出高原菜搞活藏家乐

 

5月12日,道孚,阳光明媚。这是四川日报“援藏纪行”采访队伍A线小分队的第一站。

 

不大但干净整洁的道孚县城里,有一家平价蔬菜店,在蔬菜消耗量不是很大的藏区高原,这样的“专卖店”很稀奇。每天,这里有10多个品种的蔬菜会以低于当地农贸市场15%-30%左右的价格销售,惠及当地百姓。

 

支撑这家店“价格体系”的是几公里外的一个蔬菜基地——道孚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这是郫县和和都江堰(都江堰市)援藏工作队2年来,在产业援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

 

青稞、土豆是道孚的主要农作物,当地农牧民掌握的蔬菜种植技术不多,大量蔬菜从外地运输,运输成本抬高了蔬菜价格。“产业援藏是我们的重点工作,所以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农业上干一些事。”领队张旻波介绍,为了搞农业规模经营,工作队把“土地流转”模式搬到了道孚。示范园占据的370多亩土地,全部以480元/亩的价格从道孚县若珠村农牧民手中流转而来。不少流转出土地的农牧民还在示范园里打工,学习蔬菜种植经验。

 

彭州人杨安福就是示范园引进的业主,“在高原上,要找蔬菜市场并不难,经过道孚往里走,还有七八个县,他们的蔬菜来源大多靠外运;去年我们的蔬菜销路很好,供不应求。

 

短时间内就带来经济效应的蔬菜大棚正在改变当地不少农牧民的种植习惯。道孚县扎坝地区一些农牧民来参观学习后,也开始加入大棚蔬菜的种植队伍。“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示范园带动更多农牧民参与到高原蔬菜种植中来,不但可以解决高原地区的蔬菜供应,还能打造一些特色‘高原蔬菜’品牌,外销到成都等地。”在张旻波看来,高原蔬菜会是一项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以产业援藏为核心,援藏队工作的另一个侧重点是旅游资源的开发。

 

采访小分队到达的第二个点位,是旅游资源丰富,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八美镇雀儿村。

 

见到雀儿村村支部书记巴都时,他正忙着自家酒店的修建,2层楼的酒店按照道孚民居特色建造,已经有了基本框架,将赶在今年10月国庆黄金周到来前建成,接待游客。

 

巴都的“生意头脑”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以前村上没什么产业,就是简单的放牧,根本不知道村上的这些自然风光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为村民带来财富。去年援藏队来了后,帮我们建了很多发展旅游必需的基础设施,村里来了很多游客,好多人都没有地方住;村民看见了实效,积极性都很高,所以在援藏队的指导下,今年村里好多村民家都在打造藏家乐。

 

张旻波很看好雀尔村的未来发展,“这里是四川省旅游西环线的重要节点,不光本身有龙灯草原、燃姑寺、亚拉雪山等美丽风光,转道去丹巴、新都桥等景点的交通也很便利”。去年,援藏队投入500余万元,实施了八美雀尔村新村建设项目及藏家乐项目,不少村民家里换上了统一的红色铁门,门前安装了统一的名牌,外墙也统一刷上土黄色的漆,让这里越来越具备旅游小镇的功能要素。去年国庆黄金周,雀尔村接待游客达2306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万余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2.6%、28.9%。

 

再过一两个月,雀尔村将迎来旅游旺季。村子里,不少人都在为旺季的到来加班加点地准备。村主任热科就是带头参与村上旅游开发的示范户之一,他家的房子按照援藏队的指导,已经基本打造完成,不但有标准客房,一楼还被打造成一个休闲酒吧,院外还将打造几个帐篷住宿区,能带给游客更多体验,“为了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每一户按照我们的标准打造藏家乐的,我们都将给予一定的补贴。”张旻波介绍,雀尔村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今年还将继续实施二期工程,建立观景台等设施,“我相信,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这里将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旅游小镇。

 

德格

 

量身定做两张产业名片

 

5月11日,四川日报“援藏纪行”采访队伍B线小分队踏上前往甘孜州德格县的路程。

 

翻越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是康定到德格的必经之路。我们的车辆刚进山,雨点便密集地打下来,再向上攀,冷风夹杂着大块雪花狂舞而来。路只有车身宽,一边是万丈深渊,另一边是积雪的山体,根本不敢往下看。

 

两年前,成都高新区、新都区的援藏队伍第一次到德格,这座山就先给了全体援藏队员一个“下马威”。他们行至此处,雨雪交加,车辆故障,大家不得不在风雪中下车徒步。对德格来说,这支队伍带来的不仅是援建资金和项目,更有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对援建人员来说,他们也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成长,收获了一颗包容的心。

 

确认被派到德格援藏后,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办主任张学文第一次从地图上找到了这个位于四川、西藏和青海三省(自治区)交界的地方。

 

5天里有3天没电,水、电、网大多时候“三缺一”……德格并非“一穷二白”,相反资源非常丰富。德格印经院是迄今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南派藏医药发祥于此……工作队反复分析调研后,决定为德格“量身定做”两张名片,即文化旅游与中藏医药。

 

他们帮助当地完成了3个旅游集镇的发展规划,目前正在编制德格县山地文化旅游规划。投入2300万元援建“德格印经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打造“康巴文化古城”和格萨尔展览馆,引入一家企业制作了集虚拟旅游和远程营销为一体的网站。

 

德格曾经有过种植玉隆大黄的历史。在德格县更庆镇五一桥村,65岁的旦珠大爷屋后种的不是藏区常见的青稞,而是藏药材大黄。“种青稞一亩地一年收入四五百元,种大黄能有4000多。”旦珠充满期待。来自新都区农发局的刘世荣告诉我们,“大黄从下种到收获需要4年,这4年间会按照青稞的收成向农民发放补贴。”刘世荣说,希望收获的时候,能回来亲眼看一看。

 

两年间对教育投入2000万元,德格县教育局局长祁秋林过去不敢想:全州第一所区乡标准化幼儿园即将完工;按照精品工程打造的城关一完小正在加紧施工。一些知名教授被请进德格讲授课程,一些当地优秀后备干部也走出山区。去年9月,50名德格干部赴四川大学培训,援藏工作队帮助德格在川大建立了甘孜州首个干部长期培训基地。

 

工作队发现,当地的干部群众对知识的渴望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新都区商务和旅游局旅游开发科长张军先曾组织一次针对县内客运从业人员的培训,“这次培训没有强制性,有多少人来没有把握。”结果,培训当天,整个德格县城里开客车的、开出租车的,都放下手中的生意,四五十个人挤了一屋子认真地听课。

 

收获的何止是德格县。

 

高新区玉林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杨秀东挂职德格县教育局局长助理,他与当地师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还有遗憾,他惦记着高原上的阿木拉帐篷学校,那里山高路险,原本计划去看一看,却因为大雪封山,学生提前放假没能成行。

 

高新区桂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中医师廖智勇对藏文化有着深深的向往。一方面想把现代化的医疗技术带进来,一方面又希望更多地保护传承藏医药。每周,他会在藏医们中间开设针灸和计算机课。

 

德格藏医院副院长伍金丹增说,在廖智勇的推动下,甘孜藏药正在统一标准,藏药也有望实现标准化生产。

 

炉霍

 

锦江管理”扎根“崩科之城

 

5月13日,“援藏纪行”报道小组A线小分队从道孚县前往此行第二个采访点位——炉霍县。道路一直顺着鲜水河谷蜿蜒前行,平整畅通,色彩鲜明的“崩科式”藏式民居散布在道路两边,把河谷点缀得立体、生动。

 

看着如此美景,同行的锦江区援藏干部林渠丰却给我们泼来一盆冷水——“炉霍的县情用三句话可以概括:有水无落差,有山无矿藏,有景无景点”。这对于对口援建炉霍县的成都市锦江区和金堂县无疑是一个挑战。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抵达了炉霍县城,精致的县城让我们眼前一亮,尤其是城中心秋日河畔。沿河两岸,风貌整治一新,各色植物交错,常绿树和落叶树并存。景观带内一组组浮雕、小品提示着炉霍曾经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地位。半圆木墙体、巴苏线条、白玛姆措装饰的窗框……步行街两边建筑充分展现出“崩科之城”的定位。而在秋日河东西街与商业街交汇处,还出现了炉霍县的第一盏红绿灯。秋日河畔与炉霍之间,依稀有着府南河与成都的感觉。

 

这条街整得好,太漂亮了。”步行街边翁姆服饰店的老板娘卓格拉姆,带着两岁的小孙女坐在店门口,悠闲地和邻居聊着天。

 

而在整治之前,这里依然是“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如今,更令她高兴的是,家里自来水时断时续的现状也要成为过去了。

 

在离县城近20公里远的厂龙沟,一座日处理6000吨的现代化自来水厂正在加紧建设中。从县城出来时还是晴空万里,到达厂龙沟后,已是阴云密布。在海拔3600多米的深沟里,50多名工人正在抓紧水厂主体建筑的施工。“工人们几乎每天早晨7点半开工,要做到晚上7点半。”援藏干部封正辉告诉记者,这里施工工期短,10月份之后基本就不能建设了,因此,要赶在9月底前完成验收。新水厂建好后,能满足1.5万人的供水需求,而目前炉霍县城只有1万人左右。“按照对口支援五年规划,锦江区将对口支援炉霍县的资金的90%以上,主要用于炉霍县的民生领域,对口帮扶炉霍改善城市旅游环境、投资安全饮水、建设道路桥梁、加强医疗卫生、提升环境生态等民生工程。”锦江区援藏工作队领队文东日介绍,在民生项目援建之初,锦江区就“重建更重管”,积极引进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帮助提升各领域的管理服务水平。

 

在已建成的望果社区,记者看到,这里居民活动室、阅览室等硬件一应俱全,各种制度公示项目清晰明了。社区主任周阿加说,锦江区投入资金援建社区硬件后,还专门请他们几位社区干部到锦江区水井坊社区学习新型社区建设管理方式。根据学到的经验,望果社区铺开了网络化管理模式,居民的诉求需要能随时通过网格员回馈到社区。

 

离望果社区不远处的炉霍县妇幼保健院正在建设全新的住院大楼,新大楼床位从12张增加到了30张。令保健院的医护人员更为高兴的是,锦江妇幼保健集团将从管理、技术、运作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帮扶,打造藏区一流的妇幼保健医院。

 

锦江区援藏工作队副领队王耀军告诉记者,在过去一年,锦江区重点实施了5个项目:新建厂龙沟自来水厂、完成秋日河沿线一段风貌综合整治项目、改扩建炉霍县妇幼保健院、完成晏尔龙村锦江-炉霍“爱心路”修建项目、完成炉霍县城镇低收入社区活动中心项目建设。今年,还将陆续启动实施5个援建项目:秋日河风貌改造延伸(下段)工程;炉霍县境内国省干线50公里绿色长廊项目;雅德乡晏尔龙村旅游新村项目;炉霍县藏医院配套设施建设项目;3座桥梁建设项目等。

 

就在我们采访的时候,锦江区援藏工作队负责人李大江再次来到炉霍县,商量新项目的实施运作,这已经是两年来他第八次到炉霍了。“我们坚持‘政府资金促民生、社会资金促发展、民生工程促管理、人才工程作保障’四项原则,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用,集中力量为炉霍县农牧民群众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