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如何治穷 蹲点干部这样作答

28.07.2015  13:20

 

前往越西县书古乡斯基村调研的山路上,党政综合一班学员、眉山市纪委副书记、仁寿县委副书记﹙挂职﹚王世林(左一)帮群众推车。本版图片由组织部门提供

 

党政综合一班纪检委员、巴中市政府副市长涂虹(左二)在越西县普雄乡蹲点期间,走访贫困村呷拖村。

 

郑备(左一)和越西组其他学员一道,在越西最偏远艰苦的申果庄地区看望彝族群众。

 

步行前往拉吉乡的路上,党政综合一班越西组的学员高宁(左一)和贾瑞云交流蹲点体会。

 

七月十日,经济金融班学员、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朱涛﹙左二﹚在平昌县云台镇石城村村民陈润平家调研。

        全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第四期培训班学员驻乡入村蹲点调研——
        编者按
        7月3日,全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第四期培训班学员分赴大小凉山彝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的贫困乡村开展体验式教学。与往期培训到沿海发达省市取经不同,本期体验式教学阶段紧扣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扶贫攻坚主题,将目光聚焦到省内贫困山区。
        体验式教学采取一个班前往一个贫困片区,一个组到一个贫困县,一位学员入驻一个乡(镇)的方式展开。每位学员用15天时间完成驻乡入村蹲点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写下民情日记。7月9日至12日,本报记者兵分两路,对入驻大小凉山彝区的党政综合一班、入驻秦巴山区的经济金融班部分学员进行了实地跟踪采访。22日,全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第四期培训班学员结束全部学习培训任务。面对大山深处的贫困,他们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A
治“穷病”要先断“穷根
片区:大小凉山彝区点位:凉山州越西县大瑞乡、五里箐乡
把百姓难事当家事
        越西县是省定88个贫困县之一,大瑞乡位于越西县南部,全乡辖13个村,总人口14637人,彝族人口占77%。
        7月9日下午5点,记者见到入驻大瑞乡的郑备时,她正在乡长汪万凤的办公桌前埋头写材料,身上还穿着白天走访村户时穿的迷彩服。
        遂宁市委副书记兼船山区委书记郑备是第四期培训班班长,也是党政综合一班党校阶段班长。汪万凤把自己位于乡政府的办公室腾了出来,作为“郑书记”在大瑞乡蹲点期间的办公兼住宿场所。
        同为女性,汪万凤开始担心乡镇的艰苦环境会让“郑书记”住不惯:破旧的平房砖墙斑驳,被褥从早到晚潮湿得像没干过,洗漱只能用室外公用的水龙头。
        但郑备每天早出晚归进村入户,吃住都不挑剔,“在山上的贾班长,还有其他男同学蹲点的条件可能更差一些,他们把稍微好点的地方留给我们女同学了。”她笑着说。
        距离大瑞乡20分钟车程的五里箐乡,是省纪委常委、监察厅副厅长贾瑞云的蹲点调研入驻地。这里条件的确更艰苦,乡武装部办公室临时改成的“宿舍”里,墙体因潮湿已经霉变,窗户也是纸糊的,但贾瑞云毫不介意。
        蹲点学员不仅要安心住下来,还要认真下去走。
        郑备在大瑞乡调研第一天,一口气走访了四个村,每到一个精准扶贫户家,她都要耐心听他们讲述。“说实话,一些基层干部对老百姓翻来覆去的诉苦有时候也会不耐烦,但郑书记整整听了一天,一直很耐心,很专注。”汪万凤感慨。
        大瑞乡党委书记沙马尔基注意到一些细节:调研的贫困户家里,人畜杂居,脏乱差不说,气味难闻,县里陪同跟来的小姑娘不自觉捂住了口鼻,但“郑书记眉头都没皱过一下”。“官大没有官气,把老百姓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家事,对这些省上来的干部,我佩服得很!”沙马尔基竖起大拇指。
一定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调研期间,学员们亲眼看见贫困山区的痛楚与无奈。
        50多岁的瑞林村村民肖天秀老两口,为了给患尿毒症的儿子治病,已经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
        26岁的林沟村媳妇莫洛五机木除了要照顾患癫痫的丈夫和瘫痪的婆婆外,还要干农活,抚养三个孩子。
        治“穷病”,需要先断“穷根”。学员们试图通过大量走访,先剖析贫困“病根”,再来想法子。
        在大瑞乡蹲点的几天,郑备走完了全乡13个村中的9个,访问了40多户贫困户,召集了13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开了座谈会;贾瑞云也走完了五里箐乡全部9个村,走访贫困户40户,访谈80多人,做到了贫困村和重点贫困户全覆盖。
        得知越西县最偏远贫穷的乡镇还没有安排学员入驻,党政综合一班越西小组的11位学员一致要求:到最困难的地方去集体调研一次。“不去到群众最痛的地方,我们就白来了。
        7月10日清晨7点过,11位学员集体乘车前往全县海拔最高处——申果庄地区。车队到达申果庄地区的瓦里觉乡依达村时,已是上午11点。再开进位于越西县最东边、已经与美姑县接壤的拉吉乡时,已过12点。学员们不仅要克服泥泞山路上的颠簸,还顶着烈日爬山坡、下田坎,步行到贫困户家中探访。
        最终,车队停在了拉吉乡境内一处深山坳里:前方已没路。一行人又步行1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拉吉村。在这里,来不及休息,学员们又立即深入贫困户家中调研。“我们去一趟这么不容易,而要让这些村民走出大山,走上富裕道路,更是难上加难。
        精准扶贫,让教育扶贫先行。在小组学员的集体推动下,7月11日,越西县政府就和内江师范学院率先达成扶贫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B
精准扶贫要找准原因
片区:秦巴山区点位:南江县长赤镇青杠村
绝知贫困要躬行
        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11岁的小徐娟坐在门槛上,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背诵着古诗。稚嫩的童声扎进心里,梁武湖只能装作若无其事地踱到角落里,偷偷抹起眼泪。
        入驻秦巴山区的经济金融班体验式教学阶段学习委员、省发改委办公室主任梁武湖大学毕业后就长期在机关工作。这次蹲点调研,他住进了南江县长赤镇青杠村。这个村618户中,贫困户就占到了190户,精准扶贫户也多达120户。
        7月9日晚近10点,记者在青杠村村主任冯文祥的家里见到梁武湖。昏暗的灯光下,蚊虫乱扑,他正在整理当天的民情日记。“秦云岭,智力有些问题,3个孩子,小儿子白血病;何映斗,66岁,儿子在外打工,自己种地照顾生病母亲……”当天,梁武湖走访了4户精准扶贫户,召开了1个坝坝会。“以前总说我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这次有了直观了解。”梁武湖告诉记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贫困要躬行。
        为了铺开调查面,7月10日一大早,梁武湖又出发前往毗邻的笔架村。338户村民中,精准扶贫户将近20%。
        小徐娟的家就在这里。大病未愈的母亲,双目失明的二哥,这个家庭3个人1年的生活费不超过1000元,基本全靠政府低保。梁武湖在记录本上写下了“政府政策兜底”六个字。“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前提。”梁武湖解释说。
        梁武湖在青杠村调研的同时,经济金融班的其他学员也正顶着烈日,在秦巴山区走村进户,揭锅盖、敲粮仓、看圈舍、拉家常……“最初以为省上的干部来了也就是走一走、看一看,没想到他们会扎得这么深。”采访中,很多乡镇干部都为学员的严谨和亲和点赞。
强化每个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刚到青杠村,梁武湖就把村两委班子召集到一起,了解情况。除了经济结构单一,村干部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村里基础设施太差的问题。“蛙鸣犬吠,你听着是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可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也说明当地交通不便。”梁武湖眉头紧皱。
        看现场,访农户,查资料,梁武湖一边调研一边总结。
        作为班上的学习委员,在7月6日编发的经济金融班第25期简报上,梁武湖根据各学员调研情况,把农村贫困户总结归纳为5类: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要素缺乏、能力不足。“精准扶贫就得根据贫困原因‘精确制导’。在强调输血的同时,更要强化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找准产业扶贫。”在经济金融班的学习交流QQ群上,梁武湖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班内的QQ群上、微信群里,学员们也纷纷根据走访调研提出具体的帮扶措施。
        南江县是产茶大县,但每年采摘的只有春茶,能不能将秋茶也利用起来?在下两镇蹲点调研的段晓明提出了这样的想法。
        这两年的经济下行趋势,让很多在外的村民选择了回乡工作,能否将这些富余的劳动力整合起来,让他们投入地区脱贫?在东榆镇蹲点的李岳东在建议书上写道。“其实通过走访调研,除了为全省的扶贫攻坚工作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可操作性的想法之外,我们还想告诉每一个深陷贫困泥潭的老乡,党和政府不会放弃他们任何一个人。”梁武湖说。
□林凌  记者  熊润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