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艰看创新
到2020年,我国要解决最后7000多万群众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脱贫”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扶贫力度不断加码,也需要扶贫工作持续创新。回首2015年,我国在扶贫理念、扶贫机制、扶贫路径上都有新的探索,极大地推动了减贫工作。
新理念:精准扶贫深入人心
面对纷繁复杂的致贫原因,不少地方的贫困农户陷入“不高不低、不上不下”的尴尬,低保、五保等政策,只有农村特殊困难群众才能享受,贫困户虽然经济收入偏低,但是达不到社会救济的标准。这使得一些贫困户的状况难以改善。
在重庆市石柱县大歇镇黄山村,一个村170多个贫困户,因病致贫的就有40多户,贫困户王应丰长期患有脑血栓、风湿性关节炎,家里借了2万多元治病,医保报销了4000多元,剩下的都要自己出。
王应丰说,自己也曾向村里申请大病医疗救助,但是村干部说民政救助只有低保户才能申请,贫困户享受不到。
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要落实“真扶贫、扶真贫”,就必须在“找准穷人、抓住穷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普惠性的社会保障、民生帮扶举措,针对农户不同致贫原因,采取到人到户举措,有针对性地提供特惠性帮扶资源。
据重庆市扶贫办统计,在重庆165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人口约占34%,是第一大致贫原因。为此,重庆推出政策,覆盖全部建卡贫困户和贫困村,支持其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等,使因病致贫户看到了脱贫希望。
与重庆“找准穷人、抓住穷根”一样,如今在许多地方的扶贫工作中,首重精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具体而言,要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2014年,我国完成了规模浩大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去年以来全国多地已推出了各自的精准扶贫具体措施。我国扶贫正从粗放“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以往长期存在的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逐步解决。
“以前没有建档立卡,扶贫政策大多像大水漫灌,一享受都享受,一不享受都没有。”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认为,现在是让有限的扶贫资源更精准地指向真正需要的人,发挥出最大效益。
新机制:让基层干部全身心投入扶贫
在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回岔村,记者遇到一位面色黝黑、眼睛充血的汉子,站在一个贫困户的场院里,反复劝说户主张进国修建标准化牛舍一定要向阳,因为“良种牛需要晒太阳”。他手里拿着两张表,一张是张进国家2014年的收支表,另一张是去年他家增收预测表。
这人是马营镇党委书记苟建军,据张进国介绍,上任半年来,他每周至少来家里一次抓扶贫项目。“工作不细,没有底气。”苟建军说,“省里要求贫困地区党委、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到乡镇一级,大家90%的精力都用在精准扶贫上。”
2013年9月启动的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确定,提前脱贫的扶贫工作重点县,原有扶持政策不变,县委书记和县长优先提拔重用。延期摘帽或扶贫不力,先摘掉县委书记、县长的“乌纱帽”。
去年6月,甘肃省进一步完善了扶贫攻坚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制度设计。扶贫绩效按年度考核,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考核为好的提拔、重用;考核结果为一般、较差的领导班子,对“一把手”诫勉谈话,或进行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等组织调整。
去年以来,甘肃已有3个贫困县的6名党政主要负责人,因扶贫绩效考核“一般”而被组织调整。同时,还有8名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因为扶贫业绩突出被提拔、重用,10名县长转任县委书记。
这不是甘肃一个地方的做法。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全身心投入扶贫,不少地方去年都建立了新的考核机制,淡化甚至取消GDP指标,着重考察干部的脱贫实绩。
贵州省最近出台规定,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扶贫绩效考核“一般”的党政领导、部门领导、干部将进行组织调整,扶贫绩效考核突出的将予以重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
新路径:电商和乡村游潜力巨大
在扶贫路径上,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首要的“一批”,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这其中内容丰富,就2015年来看,最有新意和潜力的应该是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
在吉林省通榆县,农民霍亮开了一家名为“最草原养生坊”的网店,每月给自己贫困的家庭带来1000元左右的收入。“主要代理小米杂粮,最近置办了智能手机,网店经营起来更方便。”霍亮说。
通榆地处吉林西部,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艰巨。这个县盛产绿豆、葵花等农产品,是许多农民赖以为生的主要农作物。以前,品质很好但知名度不高的杂粮少有人问津,而今在政府指导下,许多贫困农民像霍亮一样开了网店,杂粮销售“量价齐升”。
如今,通榆县葵花、杂粮、小米等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已占总销量三成以上,农户增收效果明显。尝到了甜头之后,通榆县计划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年均减贫2.5万人左右,到2020年,完成贫困村电商扶贫全覆盖。
和通榆县一样,不少偏僻的贫困地区都开始依靠电商,把当地的土特产卖出去,“网农”大批涌现,一些地方政府借着“互联网+”的东风,推动电商扶贫,取得了不错效果。
与此同时,发展乡村游也日益成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据统计,每年我国国内旅游总计达36亿人次,其中18亿人次在乡村,农民直接接待的至少在6亿人次以上。旅游扶贫潜力巨大。
“是旅游开发让俺们重新焕发活力。”河南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栾川县杨树坪村支书石进锋感慨道。记者在该村看到,宽阔的马路直通滑雪场门口,游客们沉浸在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中。
“以前穷得叮当响,年只收入千把块钱,根本维持不住生活。自从滑雪场开发后,日子开始慢慢变好。儿子也在滑雪场上班两年,去年正月结婚还买了一辆10万元的越野车……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60岁的杨树坪村民常太娃说。
如今,旅游扶贫已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17%(约1200 万)的贫困人口脱贫。(半月谈记者李松 张钦 段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