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确保精准脱贫 建立内生发展动力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为实现国强民富,“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脱贫攻坚目标: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7017万贫困人口,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年时间,平均每月要实现减贫100万。这组数字体现出扶贫工作所要面对的面之广、道之艰。但是,党和政府对“攻克最后堡垒”的决心更大,举措也更精准。为了让网友更全面、准确理解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我们专访了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主任黄承伟研究员。
问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呈现出新的特征。新特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扶贫开发高度重视,特别是习总书记把扶贫开发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本质要求和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个高度来认识扶贫开发工作。习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形成了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这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二、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为重要标志,我国进入了脱贫攻坚的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三五”脱贫攻坚的目标,2015年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这一系列举措反映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特征。三、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为标志,我国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上述三方面的特征,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新的重视,体现了我们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问 :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绩?
答 :从2012年开始,扶贫开发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首先,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从2011年,我国大幅度提高了扶贫开发的标准,从原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1196元/人提高到2300元,当时的贫困人口从原来的2688万提高到了16500万。到2015年,贫困人口为5575万。在5年时间,我们减贫一亿多人。其次,贫困地区、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的通路、通电、通水得到明显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标准得到进一步提高。第三,十八大以来,提出和形成了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其核心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这样一套思想体系,不仅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未来的扶贫开发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样,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对积极推动落实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同样有指导意义。第四,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还对促进我国区域平衡发展、促进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应有的促进作用。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从认识上上升到了新高度,从实践中打开了新局面,从成就看,不仅体现在减贫脱贫上,更重要的是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问 : 在7 月20 日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发出总攻令:“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攻克最后“堡垒”,实现全面小康,难度大吗,难在哪儿?
答: 习总书记发出“总攻令”,这就说明扶贫攻坚的难度很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难度大。又具体体现在:首先,规模大。从绝对数量看,今后5年每年要实现减贫1000万。其次,剩下的贫困人口是“难啃的硬骨头”。再次,成本高。二、困难多。第一,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已经具备,但从顶层设计到向基层传递这个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第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大量的实际工作,这些工作的方式、方法相对以前都需要有很大改变,涉及到整个贫困治理体系的完善。第三,从整体上看,中央不断加大投入,从量上如果按照精准扶贫的方式是足够的,但很多地方可能在精准扶贫上依然存在打折扣现象。第四,社会动员还远远不够。群众要怎样参与、怎样更有效地助力脱贫攻坚,还有很大的动员空间。第五,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真正激发出来。第六,贫困人口是动态变化的,原来建档立卡的一部分贫困人口会脱贫,还有一些新的贫困人口会出现,实现精准的动态管理难度很大。
问: 目前,我国的贫困人群和贫困地区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答: 从贫困地区来看,有这几个主要特征:第一,面积广。2011年,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覆盖我国680个县,覆盖的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左右,覆盖人群大概2亿多人口。第二,在贫困地区中,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边疆地区占主体,这些地区在国家整体发展当中相对脆弱。第三,贫困地区往往人口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交织。沿用传统的以开发为主的方式发展,可能会影响我国的整体生态结构。从贫困人口来看,同样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分布广。从建档立卡的情况来看,贫困人口分布在2200多个县,12.8万个村。第二,既相对集中,又分散。所谓相对集中,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832个片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谓分散,是指除了这些集中区域外,还有1000多个县也有贫困人口。第三,在现有贫困人口当中,中西部占了大约93%,东部占百分之六点多。此外,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大,老年人贫困问题突出,个体特征致贫的情况也越来越凸显。
问: 精准扶贫,“精准”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答: 从直观上看,精准扶贫就是要把贫困人口找出来,然后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因村施策。从要求来看,精准扶贫主要体现在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要求上。总书记要求“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核心的内容。精准扶贫最主要是要解决总书记所说的“四个问题”:帮扶谁,通过建档立卡,把帮扶对象找出来;怎么扶,通过安排帮扶项目、资金、措施,精准实现怎么帮;谁来扶,派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合作,让精准扶贫政策落到贫困村、贫困户身上;怎么退,要真正够条件、真正达标了才能退。要通过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的路径来帮助贫困户真正脱贫: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从总体的要求来看,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围绕怎么解决“四个问题”,坚持“五个一批”的路径,因村、因户、因人找出致贫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够实现精准脱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问: 靠建档立卡,能摸清“真贫”“假贫”的底吗?怎样才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答: 从2014年开始,扶贫系统用了两年时间推动建档立卡工作。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程序,就是要保障识别出真正的贫困户,其中最主要、最关键的就是要公平、公开、公正、透明。公平:制定适合我国整体贫困状况的标准,标准在基层要易看、易懂、易操作,并且要体现出目前真实的贫困状况。公开:要坚持公开、公示。在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在村、乡镇都要公示,如果没意见,乡镇审核后再报县里审核,县里审核后没问题再对外公告。公正:最有效的方式是让群众广泛地参与进来,通过民主的方式保障公正。“三公”的过程就是透明的过程,也是基层调动贫困户和群众参与进来,让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和行使的过程。建档立卡后,又组织了针对建档立卡的“回头看”。从“回头看”的情况来看,在2900多万户贫困户、8800多万人中,剔除了识别不准的900多万人,同时也补进来800多万人。通过“回头看”,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精准度就越来越高。另外,各地方也探索出了很多可行的、可操作的方式,比如贵州创造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通过这些更易于操作、更易于被群众接受的方式,就更能确保贫困户的信息精准。
问: 习总书记指出,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扶贫怎样才能做到“三真”?在扶贫效果的考核和监督方面,我们有什么制度或举措吗?
答: 扶贫的核心是“真扶贫、扶真贫”。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去做,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就能实现“真扶贫、扶真贫”。对于怎样保证“真脱贫”,确实需要有制度性的保障,所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首先,出台了一系列的考核办法,加重对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要求把扶贫攻坚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另外强调引导县级领导干部履行其主体责任,能够把精力或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其次,国家出台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针对贫困人口、脱贫识别、贫困人口退出的精准度,专门设有考核指标,由第三方评估完成。第三,建立督查和巡查制度。这种方式就是针对是不是真正脱贫了,是不是真正帮扶了基础性脱贫,是不是真正达到了脱贫标准。如果发现问题,就要进行整改,以保证脱贫质量。第四,开展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是独立于政府体系的,更能准确地保证脱贫的效果和真实性。第五,中央动员民主党派发挥作用,开展针对脱贫攻坚的督查。另外,希望媒体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共同保证脱贫质量,使贫困地区实现真正脱贫。
问: 区别于以往的“输血式”扶贫,现在的产业扶贫、“互联网+”扶贫等模式,已不单纯是扶贫,还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这种“造血式”扶贫的成效如何?从长远来看,这对贫困群体、贫困地区,会带来什么影响?
答: 扶贫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扶贫目标,脱贫最根本的标志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要能建立内生的发展动力。所谓内生的发展动力,就是通常讲的“造血”功能。虽然理论上有很多办法、建议,但从全球减贫实践情况来看,这是难度最大的一件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开发式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帮扶来建立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习总书记曾论述过,一个贫困村如果通过外界帮扶实现了一些改变,但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那么内生动力没建立起来,还是很难根本性地脱贫。在习总提出的五个脱贫路径当中,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产业发展带动3000万人脱贫,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另外,通过移民搬迁、教育脱贫最终也是要落实到发展生产、发展产业上,所以,围绕着怎样发展产业来建立贫困村、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未来扶贫的方向。在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建立内在发展动力的探索上,从作用来看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有了适合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他们就能建立稳定增收的来源。从影响来看,可以归结为三句话:第一,“造血式”扶贫,通过建立产业,建立贫困村、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是贫困村、贫困户最根本的脱贫途径。第二,贫困村、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能提高这些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第三,通过有效的“造血式”扶贫,各类型扶贫产业的发展,可以为贫困户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利于扩大贫困人口的消费,为整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贫困人口的边际消费很高,只要稍微提高点收入,他们就要消费。从这个意义来讲,不断提高5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收入,对拉动我国整体经济是有积极贡献的。
问: 通过产业扶贫等创新扶贫模式,能给市场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答: 产业扶贫有几种方式,都可以为市场带来投资机会。第一,传统产业扶贫,对利用、发挥好贫困地区的比较优势,会起到带动作用。贫困地区的生态、健康、文化等,都为产业投资带来很大空间。第二,为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国家会加大对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也降低了企业、市场进入开发的成本,大大扩展和增加了投资机会。第三,贫困地区可以发展的新兴产业也给市场带来了机会。比如光伏扶贫,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可以发展光伏,不仅给贫困户建立了稳定增收的来源,也给光伏企业创造了机会。再比如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贫困地区最大的旅游资源是山清水秀,并且有多样化的人文因素。随着扶贫投入力度加大,各种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市场和民间资本进入的机会变大,而且还能提供就业机会。第四,激活贫困人口拥有的资产,如土地、宅基地、荒山荒坡等,也是为市场发展、为市场进入贫困地区提供了机会。
问: “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探索资产收益扶持制度。资产收益扶贫有哪些方式?当前的实施情况如何?
答: 资产收益扶贫主要涉及政府、企业和贫困户三方面因素的整合,这三方面因素的不同整合构成了资产收益扶贫的不同方式。近年来,由于深化改革,农村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革,加之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特惠性扶贫政策,形成了一些资产收益扶贫的模式。具体到刚才提到的三方面因素,从政府角度,主要是构建平台,支持贫困村、贫困户改善进入市场的条件;从企业角度,建立同贫困户利益链接的机制,让贫困户得到资产收益;第三,从贫困户角度,主要是通过劳动力、有限的土地和固定资产投入获得收益。从各地的探索情况,形成了这样一种基本的模式,即: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用土地入股、用国家扶持的资金作为资本金入股,龙头企业得到土地和资金,并得到国家扶贫政策支持,通过雇佣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发展起来。这样,贫困户获得打工收入和固定分红;企业得到发展;政府通过企业的带动推动了脱贫攻坚,贫困户脱贫。企业和贫困户之间建立利益链接的机制是资产收益扶贫最核心的机制。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大挑战。首先,资产收益扶贫的前提是企业有发展能力,能真正发展起来。第二,企业要有一套规范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第三,政府不仅要帮助改善企业环境、支持企业发展,还要建立机制帮助和保护贫困户实现收益。也就是说,资产收益扶贫必须要以贫困户稳定收益为主要目标。
问: 贫困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面临着“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要怎样协调这一对矛盾,才能不误青山绿水、加快发展?
答: 首先,一定要坚持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坚持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发展和环保相结合。其次,贫困地区要坚持用底线的思维去谋划发展,这个底线思维就是生态,绝不能以牺牲生态实现发展。如果没有底线,其他的发展都是不合适的。第三,必须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独特优势,贫困地区的独特优势就体现在它的生态、它的山清水秀;大部分贫困地区都有自身的传统文化,这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一旦和生态结合,就会变成潜在的经济优势。第四,贫困地区的发展一定要有长远的理念,绝不能急功近利。近期能实现收益,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文化的,肯定就不可取。比如,曾有集团想开发怒江,政府也想通过建水电站实现当地的发展。但经过核算,这种开发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一旦开发了怒江,整个流域的生态就会遭到不可预知的破坏或发生改变,而开发后的经济效益是可以预测的,大头部分被开发集团拿走,小头部分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税收,这和巨大的危害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开发所能得到的收益,完全可以由国家保护性发展予以补贴。所以,在类似这种地区,不能急于发展,要坚持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挖掘好自身优势再发展。所以,要协调好“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就要从理念到行动上,都坚持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用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绿色减贫”。
问: 按照规划,对农村的五保户、失能人群等2000万贫困人口,将用社会保障的办法来兜底。保障资金充足吗?这两千万人口的脱贫标准,会不会因为客观原因而打折扣?
答: 目前国内经济走向在新常态的基础上呈现L型,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会面临一些困难,甚至有些下滑,但这对2000万人的兜底脱贫不会有任何影响。首先,数量非常小,去年我国社会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了农村4900万人,这2000万人口不到其中一半。第二,我国现行的低保制度是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发达地区承担的支出比例较大,中央承担的相对少一些,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央承担的多一些。现在很多地方的低保标准高于贫困标准,就意味着这些地方的低保能力已经超越了兜底能力。第三,兜底脱贫不仅体现在资金上,还包括很多兜底的制度和安排。除了社会保障以外,各种资产收益也是兜底脱贫的一个路径。但是,要防止不能因为有兜底就产生“不行就兜底”的心理。开发扶贫和贫困治理最主要的是要激发贫困人群的自主性,建立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根本性的脱贫手段。
问: “扶贫先扶智”,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主要包含哪几个方面?
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全球来看,一直强调人力资本投资是脱贫的根本性措施。从90年代开始,我国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也涵盖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总体来看,投入力度还是不够。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教育扶贫的力度,教育扶贫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更体现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第二,出台许多教育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加大教育服务的力度,促进脱贫功能;第三,从幼儿园教育到大学教育,对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全程特惠性扶持;第四,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今后,教育扶贫要加大教育的公平性,使贫困地区的教育服务水平尽快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为实现这个目标,有关部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学前教育阶段,在一般性政策基础上,对贫困地区的孩子实行特殊性补助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孩子基本上予以免费政策,有些地方还给补助;高中高职阶段,在普惠性基础上,还有特惠性政策支持,如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除了正常优惠政策外,扶贫部门给每个孩子再补助3000元生活费;大学教育阶段也是这样,教育部在政策上对贫困地区有一定倾斜,部分高校对贫困地区学生开通了招生直通车。这些政策和举措都是为了通过教育来改变他们贫穷的现状。总之,还是要从人的素质上作出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状况。
问: 宁夏闽宁镇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合作给东西协作探索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从哪些方面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答: 闽宁合作从1996年开始,今年刚好20周年,成效非常明显。闽宁合作的道路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第二,本着“先富帮后富”这一原则,建立了共赢、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则和理念。福建对宁夏的帮扶不仅是资金上的输入,还通过企业进入、劳动力流动以及产业优势互补,不仅促进了福建的发展,还带动了宁夏的发展。第三,闽宁的扶贫协作充分体现了聚焦精准的理念,他们的目标就是去帮最穷的人、最困难的地区。第四,不仅在经济上进行帮扶合作,更重要的是从人文、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促进合作。闽宁合作彰显了“两个优势”,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具体体现为:第一,闽宁合作充分体现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第二,闽宁合作显示了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于中西部扶贫合作的领导,两个省区的党委政府都把合作列为重要议事议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也展现了我国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独特优势;第三,展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理念,闽宁合作中,福建动员了许多社会企业家、社会组织到宁夏寻找发展机会,更主要的是和宁夏共同发展。第四,闽宁合作呈现出的精神不仅是经济互利共赢这样的一般规则,还通过传承中华民族的各种优秀文化,彰显出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问: 习总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很多地方也给驻村第一书记立下“军令状”:贫困村不脱贫,第一书记不能离岗。村党支部对村子的建设和发展,为啥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答: 脱贫最终是要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贫困村脱贫,让贫困县“摘帽”。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先要找出贫困户,才能进行精准帮扶,贫困户达到要求后退出;贫困户退出之后是贫困村退出,然后是贫困县退出,这是解决整体区域性脱贫问题的思路。脱贫最基础的是让一家一户脱贫,精准识别贫困户最关键在于村一级组织,即村委会和村党支部。首先,村两委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离贫困户最近,更主要的是它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最基层的点,也是我们党执政最基层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党支部书记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第二,党执政的基础是村级,党支部书记决定着能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更决定着党的各项方针能不能在基层落实。第三,一个村发展的好不好,村党支部书记发挥关键性作用。总书记说,脱贫攻坚做得怎么样,关键就在于村党支部能不能发挥好作用。现在中央也提出,要抓党建助脱贫攻坚,关键就在于村级怎么加强村两委建设。所以,为了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向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派了“第一书记”。“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能带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加快脱贫速度,从而真正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问: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在扶贫上,社会组织能发挥什么作用?普通大众又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答: 在扶贫开发方面,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最根本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政府力所不及的领域发挥其独特作用;第二,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承担政府的部分功能。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主要体现在:首先,社会组织更灵活,对贫困户、贫困村更直接,在组织手法上更具多样性;其次,发展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新的就业途经,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为承担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社会组织承担政府的扶贫项目,更有利于分担政府职能,从而让政府在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提高效能。公民个人参与扶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个人都有义务帮助更困难的群体,这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公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到扶贫中来。第一,宣传各种脱贫政策,从正向角度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政策,并发挥传播者作用,推动政策落地。第二,通过适当的方式参与到脱贫攻坚进程中。比如,我们建立了社会扶贫网,反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需求,每个人都可以为贫困户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第三,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贫困群体的需求。比如,有些电商卖的就是购自贫困户的产品,公民有意识地购买这种商品也是一种扶贫,是行善的过程。第四,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要有这份心,就有办法帮助到他们。参与扶贫不一定非要捐钱捐物,我们可以做更多立体化、多形式的事情,只要整个社会形成“人人都愿为、人人都善为、人人都可为”的氛围,扶贫才能真正形成社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