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脱贫攻坚村富民安 “第一书记”当好主心骨
脱贫攻坚需要始终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这就要求切实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因村施策。
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第一书记”就是那个“找对穷根”的人,是那个明确“靶向”的人,也是那个考虑“扶持谁、怎么扶”系列问题的人……他们始终牵挂着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和发展,引资引项,是贫困村贫困户的“主心骨”。
生态建设标兵 脱贫攻坚先锋
前不久,眉山市东坡区复兴乡山祠村村支书王长安,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全区“十佳生态文明建设标兵”。干部群众称赞说,“这项荣誉他当之无愧”。
提高意识 环境变样
要干好工作,首先要提高意识。为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宣传力度,王长安在全村安装20多个高音喇叭,还自费把自己的小轿车改装成宣传车,在车内安装起高音喇叭设备,重点利用农作物收割季节,巡回在各村民小组作流动宣传,教育引导村民改变露天焚烧秸秆习惯,使全村近年秸秆禁烧工作走在了全乡前列。
为探索农民素质教育新路子,他以创办全村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农家旅游探索基地等多个基地为有效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思想教育。随着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使之在全村树立起文明和谐新风。近年村里各项工作开展走在了全乡前列。
家家通路 一路亮灯
为了方便群众到公共文化广场健身,王长安决心提高山祠村的交通条件,解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于是,在没有项目投入的情况下,王长安一面率先带头捐资,一面动员党员干部参与,不仅修通了村里4公里水泥路,还把组道延伸到农家,让家家出行都方便。
随后,“亮化工程”被提上议程,面对投入这一难过的“坎”,王长安一举捐资30万元,在全村安装300盏节能路灯,实现了整村亮化全覆盖,点亮了全村群众夜生活。村民从此告别了“野外无路灯,天黑不出门”的历史。
启动观光游 处处带好头
发展具有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产业,是山祠村增收富民奔康的重要选择,但无项目支撑投入难度大。对此,王长安动员村民不等不靠创新思路。众人拾材火焰高,通过集体资产入股、村民自愿入股、引进业主入股、捐资垫资入股等多种筹资方式,全村入股村民很快达到200多户,共入股筹集资金40余万元。同时争取到区幸福美丽新村60万元的项目资金,对于部分资金缺口,王长安又想尽其他办法,保证投入足额到位,使全村生态观光旅游项目一启动就搞得红红火火。
截至目前,新建成1000平方米的综合娱乐大厅已投入使用,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实现了绿化、亮化,并配备高清显示屏2台,新建灯光舞场一处,全村经过对旧宅基地、竹林地、鸡啄地、荫林地等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新增耕地成片种植“凤凰李”1000余亩,集中打造的20亩葡萄、火龙果观光采摘园初具规模,新建的50亩水上游乐园集高档音乐喷泉、游泳、划船等为一体,配套设施应有尽有。自今年初进入试运行以来,四邻八乡来这里休闲娱乐的群众络绎不绝,促进了全村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就地吃上三产饭的村民逐渐增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生态观光农业转变。
陶广汉 王丽霞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常坚
眉山市洪雅县县级部门出了一批女性“第一书记”,她们是家里的“千金”,却用柔嫩的肩膀,勇挑脱贫攻坚的“千钧”重担,用坚韧、坚定、坚强在农村新舞台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
杨群英 比男人还肯干
“以前房子烂得不像样,多亏杨书记帮我到处争取,补贴了6万多元钱才修了新房子,以后的日子就好多了。”洪川镇葛树坪村7组的单身汉余元富感激地说。余元富身患小儿麻痹症,和70多岁残疾老父亲相依为命,由于严重缺乏劳动力,家庭十分贫困。三间一列的土坯房年久失修,墙体大幅开裂,屋顶开了两扇“天窗”,每逢下雨,屋里到处是水凼凼。
余元富口中的杨书记是县发改局派驻葛树坪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杨群英。初来乍到,她走村入户,得知老余情况,目睹余家现状,抹着泪说:“只有先修好房子,今后才能更好地生活!”杨群英在立足村情深入研究扶贫政策后,按规定将余元富列入了异地搬迁对象。
然而,最初,余元富却因受“安置点离田地较远,搬迁破坏风水”守旧思想影响,不愿搬到条件优越、村民聚居的安置点。杨群英心里着急,但她理解贫困户眼界较窄和观念局限的现状,多次到他家里拉家常、讲政策,帮他解开思想疙瘩,积极协调住建、国土等部门为其房屋设计图纸、审批土地,还组织村组干部帮助转运砖石、水泥、木头等房屋建材……看到杨书记为自己忙得焦头烂额,“余牛筋”感动了也想通了,同意搬迁。附近村民也自发投工投劳,他很快就搬进了新居。
“虽然是个女同志,但她比男人还肯干!”葛树坪村党支部书记余子俊说,“杨书记一来,就帮我们争取了200多万元资金,打通了1.7公里长5米宽的入村路,带领我们发展起800多亩藤椒、茶叶和蔬菜,村里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城里少一个干部没什么,村上多一个书记真了不起!”
李雪梅 对孩子很上心
扶贫先扶智,汉王乡谢岩村“第一书记”李雪梅对村里的孩子很上心。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谢美龄,李雪梅积极协调县教育体育局、县民政局等部门,争取3000元育才资金为其缴纳学杂费,主动向单位领导汇报,发动责任心强、有经济能力和资助意愿的机关干部进行“一对一”长期帮扶。针对谢美龄家庭缺乏劳动力的问题,李雪梅10余次组织单位党员干部、村组干部帮助谢美龄家插秧、摘茶……
一年来,李雪梅多方筹集5000元资金为全村25名留守儿童购赠100余册爱心图书,组织开展游园、微信心愿等活动17次,送去糖果、书包、玩具等童心礼物价值1.5万元。
邵丽 让帮扶见实效
“邵书记来村上后协调3000元帮助我购买了50只优质长毛仔兔,现在出栏兔子1500多只,离过年还有几个月,兔毛贩子早就把这些兔子全部预订了。”说这话的人名叫龚天成,是将军乡清凉村3组村民,由于老父亲生前患心脏病多年,高昂的医药费让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加之还有妻儿需要照顾,找不到致富门道的龚天成一度很愁闷。
“龚天成人年轻,脑筋灵活,自己有养兔技术,因为贫穷不敢担风险,鼓励他打消顾虑,放手去干!”该村“第一书记”邵丽在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后,邀请畜牧专家现场考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分析可行性和风险点,再将龚天成列为产业帮扶对象。
兔棚扩建、兔笼编造、兔草种植、饲养防病、剪毛销售……在邵丽一步步耐心引导下,龚天成发展兔产业不仅腰包鼓了起来,脱贫信心和干劲也更大了。然而,邵丽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引导龚天成规模养殖,带动周边村民散养长毛兔,共享市场需求、养殖经验、销售渠道等信息;村干部年龄老化,龚天成年轻、有文化、懂技术,可以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帮扶龚天成只是邵丽在村上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她的努力下,投资45.4万元的村道加宽项目顺利完成,新安谢石桥到清凉村3公里道路加宽项目有序推进,多方争取为村上贫困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送去折合3.2万元过冬物资……邵丽把担任“第一书记”的每分每秒都看得很紧,她常说,选派我担任第一书记是组织的信任,虽然第一书记任期有限,但村民的期盼无限,万事都要抓紧。
杨婷婷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常坚
村里的好书记 群众的贴心人
个头小巧,脸庞清秀,扎着青春的马尾辫,这是周雷给人的第一印象,实在很难将她与巴塘县夏邛镇下桑卡村村民口中“雷厉风行”“精明强干”的“第一村支书”对上号。
从担任巴塘县夏邛镇下桑卡村“第一书记”开始,周雷就着手完善制度、抓基层党建。她制订和完善的23项规章制度很细致,大到村两委的议事规则,小到如何调解邻里纠纷。她说,制度对人对事的约束和管理,更公平公正,使各项工作更规范。“目前,村上的大事小事都按‘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原则执行,老百姓很拥护。通过近一年的相处,现在大家都不再叫她‘周书记’,都称‘小周’,因为感觉亲切。”村支部书记格松次仁说。
如何让贫困群众脱贫,是周雷思考得最多的事。周雷多次带领驻村工作组通过入户走访、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开展村情调研,制订出村情民情档案,并致力分析全村每一家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通过开展“精准扶贫大讨论、大收集、大核查”,最终确定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54人。
找准了“穷根”,她又制订了贫困户档案和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通过建立起“长短结合”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发展60亩蔬菜种植,其中,露天种植45亩,大棚种植23亩,产业短期内能使该村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同时,发展30亩大樱桃种植基地,3年后能使该村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按照“支部+农户+基地+产业”的模式,她带领村民成立“巴塘县利民蔬菜种植合作社”,将全体村民纳入合作社中,对村内14户农户20亩土地进行流转,采取“农校对接”的销售模式与康南民族高级中学签订销售协议。
“等绿色蔬菜种植出来,我们还要去相关部门认证无公害蔬菜,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说起蔬菜销路,周雷信心满满。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发挥好第一书记的作用,周雷还不定期组织村两委开展针对贫困户、“三老干部”和五保户的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在一次走访中,她得知贫困户格绒彭措家的小孙女正光拉姆患先天性髋关节畸形,因无医疗费用和不懂相关政策,未及时送医和评残,她自费将其送到医院体检,并到残联申办了《残疾证》,让正光拉姆多次到县残联进行康复训练。
说起周雷,村民的评价是:“小周为村里的人和事操劳,哪家有了大小事,都会想到找她来帮忙,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她是咱们的贴心人。”
赖祯鹏 郎珍翁姆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琦
常艺螣:从“白面书生”到“黑脸泥娃” 扎根山村带富乡亲
“旧院黑鸡养殖收入、公司劳务工资、土地流转费用、能人带动创收、‘致富贷’红利……只算这几样大头,今年我们村贫困户总收入就超过了60万元。”作为2017年预脱贫的万源市茶垭乡老洼坪村,第一书记常艺螣提前晒出了72户“亲人”的账单。
自从被下派为第一书记,常艺螣的根就深深扎进了老洼坪村。巧借外力、激活内力、精准发力,他打出了一记“借鸡生蛋”的连环招,让老洼坪村面貌有了新变化,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扎根深山 家人跟着来“顶”起
今年34岁的常艺螣,原是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省工行个金部营销科科长,前途一片大好。可在农村长大的他并不乐意享受安逸生活,2015年9月,他不顾家人反对,主动向单位请缨,来到了距省城600多公里的万源市茶垭乡老洼坪村,担起扶贫“第一书记”。
“斯斯文文一介书生,哪是来扶贫的?”对村民们的质疑,常艺螣坚持让行动“说话”。仅“上任”一个月,他就把全村11个村民小组300多户家庭访了个遍。接下来搞调研、谋出路、做规划,他在山里一呆就是4个多月。
2016年春节,常艺螣第一次回家。看到“白面书生”变成了“黑脸泥娃”,体重也骤降了20多斤,常艺螣的父母深知扶贫的艰辛,于是私下决定:要去前线“顶”起。待常艺腾离家后,他们便拖着铺盖卷儿,悄悄跟着来到了老洼坪村。
“我就相信常大哥,有啥难处都给他讲。”“就按你说的办,我们再也不计较了。”来到老洼坪村,常艺螣的父母很快进入了角色,不仅担起了儿子扶贫路上的后勤保障任务,还成为乡亲们的技术指导员、信息联络员、纠纷调解员。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们“编外干部”。
精准施策 “借鸡生蛋”显奇效
多病号、缺资金、无产业,经过一番仔细调研,常艺螣摸清了老洼坪村的家底,找准了致贫原因,同时深切体会到落后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补齐“短板”,穷山村才能变成“安乐窝”。常艺螣随即向“娘家人”省工行汇报,与省民政厅、省储备物资局、四川文理学院、省农业厅等帮扶单位对接,求得“赞助”资金500多万元,用于建设活动阵地、硬化村道公路、修复地质灾害、修建人饮水池、升级农村电网。同时为村里装上了助农取款机,开通了有线电视,覆盖了4G网络,建起了阳光村务监督平台。这一来,村里男女老少都成了网络“潮人”,纷纷借助“洋玩意儿”了解外面的世界。
“我老伴虽患了重病,但每天500多元的药费全是免费;儿子的养牛场还挣了3万多。”通过常艺螣争取的个性化帮扶项目,建档立卡贫困户唐九培一家逐渐走出了困境。唐九培所说的“项目”,其实都是常艺螣为老洼坪村72户贫困家庭量身定制的。除了像唐九培妻子一样的大病患者享受了“免费医疗救助”,常艺螣还专为老洼坪村民开发了“无抵押低息农户贷款”(致富贷),成功发放88万元;争取“旧院黑鸡养殖”项目,并免费提供圈舍修建、疫苗保险和技术指导,为每户贫困家庭增收3000多元;积极联系协调相关部门,到老洼坪村开展种养技术培训5次,送医送药4次,众筹助春耕、春荒大米救助、留守人群关爱等上门服务6次,“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18名。
迸发活力 “致富花”开满园春
11月的万源,已是寒风料峭。然而,在老洼坪村,却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满园“致富花”正竞相绽放。
“前几天才卖了7头牛,现在圈里还有45头,估计今年挣个10万差不多吧。”外来媳妇简文波靠“致富贷”建起了小波家庭农场,很快从“家庭主妇”变成“致富能人”。感恩之余,她还在思想上积极进步,培养成为村里的预备党员。
如何带动贫困户脱贫?村支部书记王万聪使出“借牛产仔”的高招,成为有口皆碑的“牛”书记。“母牛是从王书记那儿免费借的,专门产小牛,等长到5个月,他就拿5000块钱买走小牛,大牛我还要继续喂。”自己不出一分钱,年底就有一大笔收入,74岁的毛朋凯老人很是兴奋。有时贫困户多,母牛分不过来,王万聪就把小牛借给贫困户饲养,出栏时再扣除小牛成本价。
“一不等二不看,两横一竖就是干。”干部帮、能人带、社会扶,众人的合力撬动,迅速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蔡吉南老人一边饲养黑鸡,一边在公司打工,靠勤劳致富过上了幸福日子;“贫困这顶‘帽子’,好丢人,我绝不把它带进棺材。”毛朋凯老人感恩奋进,主动递交了脱贫申请书。生态养殖、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致富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全村已发展农业公司2家、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5个、农家乐3家。
按照2016年脱贫既定要求,16户41名贫困人口已经“超标”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排排新居掩映在绿丛中,典雅而温馨。2017年春节前,18户贫困户将全部搬进新房,开启新的幸福生活。陈本强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王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