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向最后5000余万“锅底人群”发起总决战
新华社记者张兴军、林晖、刘羊旸、刘红霞
贫困,人类社会一道醒目的伤疤。
人类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贫困的梦魇始终如影随形。
古老的东方,中华民族向战胜贫困发起了冲击,它已经用3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如今又向最后5000余万“锅底人群”发起脱贫攻坚总决战。
这是一场创新脱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这是一场实现共享发展的伟大创举。
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彰显使命与担当
贵州织金县珠藏镇,挖机轰鸣,铲车穿梭,数百名工人在工地上忙碌不停。他们身后,70多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屋正拔地而起。
“一想到要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搬新家,彻底告别贫困日子,心里就美滋滋的。”扶贫搬迁对象徐晓先笑着说。
类似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国22个中西部省份。截至今年8月,总开工项目超过10000个。
火热的建设现场,殷切的群众期盼,为华夏大地气势恢宏的脱贫攻坚行动写下生动注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从南湖红船起航,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出发的方向,始终把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放在心头。
从1949年到1978年,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减贫道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正式启动。90年代,《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发布,开启了制定扶贫计划先河;
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两份纲领性文件先后发布,引领着扶贫开发事业不断向前。
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确定贫困标准和重点扶持区域,安排专项资金,制定特殊支持政策……30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在华夏大地结出累累硕果,7亿多贫困人口告别困顿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扶贫开发并不仅仅是一项具体工作,而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对扶贫开发的重视,对贫困群众的关怀,从未改变。”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吴国宝说。
当历史的指针逐渐靠近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担,压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的考察中,就对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做出重要论断。
“把贫困地区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集中全国力量共同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已经不仅仅是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民族勠力同心的国家行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
“如何让党和政府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不折不扣地兑现,说到底,不看富人有多富裕,而要看贫困人口是否脱贫。”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这种“底线思维”,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清醒自觉与勇气担当。
纲领已定,号角吹响。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总书记的话振奋人心,开启未来。
精准扶贫共享发展:体现创新与开拓
云南勐海县曼囡村曼班三队,63名拉祜族人仍在布朗山深处采野菌、割松香,偶尔到寨子外用家酿的玉米酒换些油和盐。
作为“直过民族”的一员,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夜之间”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面临的脱贫困难可想而知。
当前,类似帮助拉祜族贫困群众脱贫的挑战并不鲜见,脱贫攻坚还面临严峻形势:
——贫困地区面积大。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覆盖的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左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边疆地区占据主体;
——贫困人口分布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仅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相对集中,还分布在特困地区以外的1000多个县;
——致贫因素并存交织。在现有贫困人口当中,自然条件恶劣、劳动能力差、教育水平低、因病因灾等多种致贫因素并存,如何保障他们持续稳定脱贫面临考验。
新任务需要新理念,新挑战求索新实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几年时间里,这一理论内涵不断深化:
——“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
“理解精准扶贫要义,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刘永富说,精准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是扶贫开发理念的重大创新。
在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下,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五个一批”脱贫手段等工作深入推进,加速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从2014年至今,全国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年度千万人口减贫目标。
“在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布局的背后,还隐含着贫困治理的深刻内涵。”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说,把贫困视作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采取多种手段予以综合治理,将从长远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实现从解决温饱到共享发展的重大飞跃。
今年7月,全国健康扶贫工作会议传出喜讯:新农合、大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三项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全覆盖,贫困大病患者实行分类救治,实施三级医院“组团式”对口帮扶……
一项项“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为贫困人口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供牢固支撑。
全方位、多维度的贫困治理,正在各个领域同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幕开启,近千万贫困人口将“挪出穷窝拔穷根”;
——中央将投资约8480亿元用于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农村公路和县乡公路客运站建设,改善贫困地区交通出行条件;
——教育部门将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让知识改变命运,避免贫困代际传递;
——人民银行已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11个省级贫困县设立扶贫再贷款,有关金融机构开始发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金融债,以金融活水浇灌脱贫之花;
……
一系列脱贫攻坚组合拳和共享发展措施的深入实施,重塑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发展模式。
丰硕成果惠及世界:展示信心与活力
金秋,北京最美的时节。
10月10日,来自马拉维、加纳、肯尼亚等15个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官员齐聚北京,参加“2016年发展中国家公共服务与减贫官员研修班”,深入汲取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
类似的研讨交流,即便在酷热的盛夏也没有停歇:喀麦隆减贫致富经验交流研修班、多维贫困测量夏季培训班、亚洲国家城乡协调发展与减贫官员研修班……
“中国的扶贫开发经验正成为一张亮眼的全球名片,吸引着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远万里前来取经。”黄承伟说。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的8.36亿,其中中国贡献率超过70%,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绩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曾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的罗兰德评价道,“这是史无前例的成就。”
坚持政府主导战略、实行开发式扶贫方针、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济困……扶贫开发领域的中国经验,在世界减贫史上镌刻下深深的中国印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
中国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69个国家提供了医疗援助,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又作出一系列帮助贫困国家减贫的新承诺。
从受援国到援助国,从贫穷落后到脱贫模范,中国既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更展示出自信与活力。
贫困无国界。贫困问题不仅困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甚至对全球形势产生影响。国际上层出不穷的恐怖主义、困扰西方的难民潮,追根溯源,与没有解决好贫困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提出了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视野和胸怀。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又迈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步伐。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脱贫攻坚正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汇聚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