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 务必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19.05.2016  16:48

 

——人民网专访中共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

 

赵万先到贫困户家中调研。(中共通江县委宣传部  供图)

(王军)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地处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域,既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又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全县贫困人口有18.9万,而如今减少到7.05万,贫困发生率也从29.8%下降到11.3%。

2015年通江县还成功承办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现场会、四川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三农工作先进县”,其脱贫攻坚工作在四川省、巴中市综合目标考核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通江县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该县的具体做法有哪些?为此,人民网专访了中共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

人民网:赵书记,您好!按照通江县制定的脱贫计划,2016年53个贫困村“摘帽”、2.4万人脱贫,2017年50个贫困村“摘帽”、2.4万人脱贫,2018年54个贫困村“摘帽”、2.25万人脱贫。通江县如何确保顺利完成这一目标?

赵万先:我们坚持“千斤重担人人挑”,勇往直前、决战决胜,紧紧围绕目标选贤任能、围绕目标排兵布阵。

一是打破行业限制,聚力精准脱贫。 将“五个一批”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抓手,实行一个部门帮扶一个贫困村、一个机关干部帮扶2—5户贫困户。不论行业、身份、岗位,在党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回乡创业人士中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懂经济、懂技术的人才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农技员,在每个村培育永不走的乡村教师、医生、科技带头人、群众工作队等 “四支队伍”,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致富。全县2万余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为贫困户找致贫原因、定脱贫规划、兴致富产业,解决具体困难。

二是打破区域限制,注重整体推进。 通江呈“三山夹两谷”地形,山高、坡陡、平地少,区域整体贫困突出,我们根据区域特征,将全县划分为10个大片、25个小片,每年推进1—2个大片,在片区中我们特别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推行新型经营主体与村、村与村建立联合党组织,通过“组织联姻、新村联建、产业联抓、服务联动”的方式,整合基层组织力量,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确保推进一片脱贫一片。

近年来,我们成功争取实施重大项目300多个,完成投资640亿元,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净增1500多公里,累计解决24.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旧房4万多户,建农民廉租房645套,易地扶贫搬迁4000余人。食用菌、茶叶、核桃、中药材等产业基地达61.5万亩,综合产值突破77亿元,带动4.8万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三是打破职能限制,逗硬督查考核。 统筹纪检监察、审计、扶贫、财政等力量,从全县抽调精兵强将,组建10个专项督查组,每个督查组集业务指导、发现问题、帮助整改、探索机制、工作考核和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建议等职能于一体,对脱贫攻坚中项目推进、资金使用、干部管理等工作开展常态督查,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实现了职能互补、工作互促,增强了工作实效。

人民网: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资金匮乏是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经测算,通江县要完成157个贫困村7.05万贫困人口脱贫奔康任务,至少需投入资金60多亿元。通江县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赵万先:我们将着力用好用活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坚持问题导向,充分整合财力。

一是用好财政资金。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每年将县级新增财力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统筹用于脱贫攻坚,每年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行业资金8亿元以上,向当年脱贫“摘帽”村投入1500万元以上,统筹用于路、水、房、产业、公共服务等建设。帮扶单位为每个贫困村建立20万元的村级发展资金,其中,60%用于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产业发展等急难问题,40%量化为村集体经济股本金,注入本村新型经营主体,按农村信用社同期贷款利率并适当上浮的标准进行分红,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左右。

二是撬动金融资金。 县财政建立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农业担保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等7000万元,每年撬动特色产业贷、易地搬迁贷、巴山新居贷等各类银行贷款和非银行性职能机构资金20多亿,实现资金变基金、无偿变有偿、短期变长期、农民变股民。创新探索金融机构、帮扶干部、贴息部门、保险部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5+1”助农增收模式,目前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亿元。

三是激活社会资金。 大力实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目前已节约建设用地指标1300余亩、实现收益4亿元,群众户均获得补偿性收益7万元左右,计划未来5年节约指标5000亩、实现收益15亿元。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7万亩、收益14.7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计划未来5年新增耕地2.5万亩、实现收益5亿元。积极开展“万企帮万村”等公益活动,在北京、重庆、西安等10个城市建立扶贫开发协会联络处,每年募集各类资金1亿元以上。

人民网:打赢脱贫攻坚战,既需要把农村闲置的资源资产盘活,更需要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市场的推动作用。通江县如何坚持需求导向,充分激发活力?

赵万先:我们紧紧围绕贫困群众脱贫奔康需要,明确靶向,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一是盘活静态资源。 着力将沉睡的资源变为流动的资本。经统计,全县有城乡居民个人存款110亿元左右,有农村宅基地13.5万亩,有土地、山林、水域等集体资源总量53.8万亩,集体资产、资金2000余万元。我们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地、农房、林木、人力、农村闲钱、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增强了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自主投入能力。目前,我们累计流转农村土地15万亩、林地62万亩,抵押融资贷款10亿多元,引导农民将10多亿元存款投向了产业发展、兴办实体经济,带动4万多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二是突出群众主体。 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大力开展讲党的方针政策、讲发展形势、讲法律法规、讲科技知识“四项宣讲”,着力解决群众思想观念问题,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利用农校、卫校等平台,培养食用菌、茶叶、畜牧、乡村医生等专业人才5000余人。组织专家队伍分行业、分片区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解决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带动25万人外出或就近就业,劳务收入70多亿元。引进佳士集团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实现1000余贫困群众就业。采取村组干部结对帮扶、龙头企业定向扶持、富裕户帮贫困户、亲戚邻里换工互助等办法,实现抱团发展,绝不落下一户一人。

三是发挥市场作用。 我们围绕有机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等特色产业,出台激励支持政策,聚合多方力量推进脱贫攻坚。突出市场推动作用,与龙头企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山林,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务工,优先培训贫困群众技术。支持贫困户加入专合组织,改变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有效对接大市场,实现“借船出海”。同时,我们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回引创业,给优惠政策、给高效服务,对外来投资者“高看一眼”,对回乡创业者“厚爱三分”,借智借力加快发展。近年来,我们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8个,培育龙头企业40余家,回引成功人士850人,累计回引资金15亿元,带动贫困群众2万多人。推动扶贫工程民营化、市场化,吸引社会资本10亿多元。

人民网:通江县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您能谈谈您的经验体会吗?

赵万先: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面临交通瓶颈制约严重、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特色产业量小质弱等困难,特别是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突出。

在具体实施中我深切体会到:一要在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双轮驱动上做文章。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解决绝对贫困的个性问题。同时,要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切实解决整体贫困的共性问题。二要在党政主责与群众主体同向发力上下功夫。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动员有机结合,既要下大力气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干部帮扶等工作,又要最大限度地启迪民智、开发民力,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三要在内力驱动与外力扶持有机结合上求突破。脱贫攻坚内力驱动很关键,外力帮扶不可少。既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着力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又要大力实施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通江县脱贫攻坚任重道远,我们将坚持后发高点起步,按照既定目标,决战脱贫攻坚, 务必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通江县龙虎山休闲观光茶园。(刘正绪  摄)

 

通江县朱元乡木关坝村。(刘正绪  摄)

 

通江县现代农业产业。(中共通江县委宣传部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