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位全局谋发展 凝聚合力促脱贫——广安市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今年以来,广安始终把扶贫开发攻坚作为最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充分整合市域各类力量,始终坚持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群众脱贫致富为终极目标,精准施策,全力攻坚,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1-9月,全市实现脱贫22315户58019人,完成省下达减贫目标的111.14%。
一、工作措施和成效
(一)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瞄准靶心啃“硬骨头”
一是实现“两个全覆盖”。 以不让一个贫困对象掉队为原则,同步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城市贫困人口登记,建成“一县一档、一乡一簿、一村一册、一户一卡”数据库,实现城乡贫困人口全覆盖。今年以来,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3887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36个村,为6.5万名农村贫困人口补助项目资金16716万元。为3.23万名城市贫困对象发放低保金5500万元,为966户城市贫困户提供保障性住房,为1553户城市贫困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72.7万元。
二是把好“两个总关口”。 把好识别关,严格执行建档立卡步骤和贫困标准,采取“两公示一公告”方法,精准识别出贫困村820个、农村贫困人口25.06万人、城市贫困人口3.23万人。把好审核关,建立动态认定机制,对发现的不符合标准的“贫困户”及时调出,对符合标准但没有纳入建档立卡系统的及时调进。截至目前,已甄别退出“贫困户”10742户29570人、甄别新增贫困户9864户26442人。
三是开展“多角度监督”。 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帮扶部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监督作用,围绕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助力精准识别,深入贫困村,与村三职干部、村民代表一道参与民主评议,甄别贫困对象,做到了不重不漏、全域覆盖、扶贫精准。发挥房管、交管、工商等公民财产信息登记部门的监督作用,在全市范围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数据比对、清退、更正工作。截至目前,因购买住房清退4834人、因购买汽车清退934人、因个体经营清退514人。
(二)科学规划、精准施策,调准准心打“组合拳”
一是因户施策深挖“穷根子”。 对口联系帮扶部门会同所在乡镇、村社,紧扣住房、产业、基础、生态、智力“五大工程”,移民安置、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文化惠民、社会扶贫“五大行动”,逐村编制帮扶规划,逐户制定脱贫计划。全市拟于三年内,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医疗卫生等10大领域投入117亿元,贫困村村均实施项目10个以上,规划实施到户项目19万处(个),贫困户户均实施项目2处(个)以上。
二是完善设施改变“穷样子”。 整合捆绑涉农、交通、国土等项目资金,重点投入旱山区、华蓥山地质灾害区、渠江和嘉陵江洪涝灾害区、水库淹没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今年以来,新(改)建农村公路485.65公里,新修便民路242.41公里,新建(整治)山坪塘、蓄水池221处(口),新(改)建供水管道54.566千米,贫困地区“行路难”、“用水难”、“增收难”等积贫积弱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三是多措发力摘掉“穷帽子”。 引导贫困户与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种养大户合作联姻,按照“短、中、长”三期思路发展特色产业,同步推进电商平台、物流配送、旅游等配套设施建设,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今年以来,新发展脐橙、柑橘、花卉等特色产业3.59万亩,累计扶持2.93万户贫困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引导贫困农民跳出农村抓增收,免费培训贫困户1569名,实现创业就业1500余名,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355名。
四是美化环境摆脱“穷日子”。 以扶贫新村建设为核心,坚持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实施水、电、气、路、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7处,扶持598户贫困对象改造危、旧房,让贫困户住有所居,共享改革成果。组织开展草根文化“秀”、欢乐农家赛、致富技能大比拼等活动,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和领域,引导贫困农户树立健康、和谐、文明生活新方式,彰显新农村新气象。
(三)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凝聚决心打“攻坚战”
一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坚持扶贫先扶志,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将群众参与贯穿于扶贫工作始终,根据群众需求制定扶贫措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以来,发动贫困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泥结石路30余公里、蓄水池20余口。
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坚持“跳出扶贫抓扶贫”,创新建立督查问责、联席会商、投入增长、资产扶贫、绩效评估等扶贫开发五大机制,有效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例如:推行投入增长机制,逐年递增本级扶贫财政资金,前三季度,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650万元,其中市本级1000万元、区市县165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106%。同时,以连片扶贫开发和到户项目为载体,整合涉农资金、民政、卫计、文体等项目资金3.6亿元,较好地保障了扶贫开发所需。
三是发挥干部帮扶作用。 落实驻村帮扶,做到全市820个贫困村每村都有1个驻村工作组、1个联系单位、1名“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做到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工作组就不撤出、派驻人员不减少。同时,从2015年起,集中3年时间,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开展精准扶贫结亲结对帮扶活动,全市公职人员结对帮扶820个贫困村,25.06万农村贫困户,3.23万城市贫困户。
四是发挥社会带动作用。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慈善捐赠、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扶贫帮困,今年以来,全社会共参与帮扶贫困群众10.7万人、资助贫困学生3768名,筹集资金0.96亿元。全国扶贫日三天,发动0.9万人参加捐赠活动,募集捐款物2923.7万元。如邻水县城南镇芭蕉村动员乡亲乡友和辖区企业代表参与扶贫,共收到捐资和意向性捐资966万元,另有18家企业及专合组织意向性投入2690万元在芭蕉村投资兴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广安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扶贫投入后劲不足。 “条块分割”的行业资金难以整合,扶贫资金使用条条款款较多,不便于县级政府根据扶贫任务合理安排。同时,受宏观经济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减缓,限制了市、县两级财政支出能力,造成扶贫投入增长乏力。 二是社会潜力挖掘不够。 由于社会参与平台不多,动员机制、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客观原因,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程度有限。以广安为例,社会扶贫资金仅占全市扶贫投入的10.4%。社会扶贫潜力巨大,尚待进一步挖掘。 三是贫困群众增收困难。 广安大部分剩余贫困人口集中在渠江流域水淹区、石漠化区域、地质灾害区、旱山区四大贫困类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劳动力不足,发展产业困难,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乏力。 四是帮扶措施落实困难。 扶贫攻坚压力传导不够,一些地方存在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部分干部职工帮扶不到位,存在讲形式、走过场现象;部分贫困村、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发展、自我发展意识薄弱。这些问题,增加了扶贫政策和项目的落实难度。
三、意见和建议
一是强化涉农资金县级统筹力度,切实落实“四到县”制度,进一步下放涉农资金安排、使用权利,以便有效整合资金用于贫困地区,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加强对政策性资金使用的监管,防止“跑冒漏滴”。
二是建议省上出台针对性政策,支持贫困县每年落实专项经费,建立地方政府金融扶贫风险保证金,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的问题。
三是建议省上切实制定和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投入扶贫,营造全民动员、全域扶贫的氛围。
四是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引进第三方中介机构参与评估精准脱贫效果,客观公正评价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成效,真实反映扶贫脱贫效果。
五是建立提前摘帽、脱贫激励机制。提前摘帽、脱贫后,所有扶持政策不变,并可在干部使用、资金分配等方面予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