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老八路张文辉:碉堡下埋炸药,把鬼子炸上天

28.12.2014  10:16

      90岁老八路张文辉:碉堡下埋炸药,把鬼子炸上天



张文辉的家庭是军人之家(翻拍)。



张文辉在成都家中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

 

  1950年,张文辉(左)与家人在武汉合影。(翻拍)

        口述实录

        “当时(百团大战时期),头上有日本飞机盘旋,耳边响着步枪、机枪、迫击炮声,我们还坚持上课,有了敌情,随时变动地方。鬼子来了就打,鬼子走了再学。行军中,3人一组为‘走谈会’,推磨时是‘磨谈会’,抓紧一切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了各种爆破工兵技术。在抗大的那段学习经历,对我终身受益。

        2014年12月初的一天,在四川巴蜀抗战研究院志愿者的帮助下,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成都市永丰路的一处居民房内,见到了90岁的张文辉。

        虽然已在成都生活了多年,但张文辉不改家乡山西口音。他自我总结说,戎马一生,与祖国的4座大山息息相关、紧紧相连——恶战太行山、激战大别山、奋战二郎山、苦战大巴山。这个14岁就参加了八路军的战士,参加过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众多战役。投身抗战 14岁时成为八路军学员

        张文辉出生于山西长治县中山头村一个贫苦农家。小时候,虽然家境贫寒,但一家人倒也过得和和睦睦。日军的到来,夺走了这个家庭那小小的幸福。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加快了侵略步伐。平津地区很快沦陷,接着,河北沦陷,山西太原也被占领。1938年1月初,日军占领山西长治,来到了张文辉的家乡。

        “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个个村庄被夷为平地,无人幸免。”张文辉说,村民们随时处在惊恐中,因为鬼子随时都有可能前来扫荡。

        几天后,日军没来,来了一支中国军队。刚开始,村民们不敢接近这支部队。但奇怪的是,这支部队也不打扰村民,在村里各处墙壁上写起各种标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不当亡国奴、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

        八路军来了!14岁的张文辉跟在人群后面,观察着这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部队——不论长官和士兵,都统一穿着灰布军装、打着绑腿、戴着八角帽。带队的军官笑着朝他们打招呼:“老乡们,你们好呀!”说话神气,又很亲切。村民们虽然不敢搭话,但心里早已亲近了许多。张文辉说:“我帮他们提写标语的石灰桶,一直从村东头提到西头。

        晚上回到家,张文辉睡不着:“留下来的话,鬼子来了肯定会被杀死。投降鬼子,我绝对做不出来。不如加入八路军打鬼子,要死也死得痛快。”几天后,张文辉瞒着家人,与3个同学一道,偷着跑到城里去找八路军宣传队了。结果没找着,心里很着急,就报名参加了“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

        当时的特派员王培仁(解放后曾任天津市人大主任),把张文辉和同学介绍到民族革命中学。大家被编入一队,学习步兵操练、打野外,学习《论持久战》。学校还为他们制作了土布军装,完全是供给制。

        这批学员经过几个月的知识学习、军事训练后,被分配到八路军的各个战斗部队,张文辉来到具有光荣传统的129师。在这支部队中,有赫赫有名的左权、陈赓、秦基伟、向守志等。

        从此,张文辉踏上了抗击日寇的革命征途,一步又一步、一仗又一仗,总是冲在战斗的最前沿。深入敌后 在太岳山打游击打鬼子

        1938年底,是抗战最严峻的时期。日军先后占领了冀南地区的所有县城,还准备从山西太原和临汾、河北的邯郸等地,兵分多路向长治围攻,形势十分危急。

        大敌当前,张文辉所在的部队采用进入太岳山依托有利地形打游击战、将部队化整为零的方式,以营为单位,分散在沁水县、阳城县、安泽县、长子县等一带山区活动。开展宣传,发动群众起来积极抗日,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县大队、区小队等人民游击武装,经常和出来扫荡的日伪军进行战斗。

        1939年6月,山西青年抗日决死三纵队民运工作团在长子县高河镇整编成立。该团成员是从各团抽调而来的,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青年,张文辉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人。

        这样的组织很多,八路军各营、各连也组织了小分队,经常在夜间袭击日伪军的据点。抗日的烽火燃遍山西大地,沉重地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百团大战 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战斗

        1939年底,张文辉进入抗大总校学习,当时校址在山西武乡蟠龙镇,是抗大总校到敌后开办的第一期。张文辉回忆说,当时在会上,彭德怀副总司令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宣布:罗瑞卿为副校长。

        敌后办学的条件十分艰苦,抗大要在日、伪、顽的势力包围中生存发展,只能一边学习一边战斗。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张文辉还在学习中,就加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他所在的部队在阻击日军的关家垴战斗中,掩护当地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张文辉说,“当时,头上有日本飞机盘旋,耳边响着步枪、机枪、迫击炮声,我们还坚持上课,有了敌情,随时变动地方。鬼子来了就打,鬼子走了再学。行军中,3人一组为‘走谈会’,推磨时是‘磨谈会’,抓紧一切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了各种爆破工兵技术。在抗大的那段学习经历,对我终身受益。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活,异常艰苦,常人难以想象。张文辉回忆,当时物资条件空前匮乏,困难时期有时吃不上米面,几个月里尽吃高粱、黑豆,干粮是糠窝窝的炒面。就是这些粗粮,还要在武装掩护下,到四五十公里以外的游击区接近敌占区的地方背粮。

        干部们以身作则,张文辉所在的区队队长呼宗乐处处带头,所有困难,大家都咬牙克服了。有一段时间,鞋袜供应成了问题,干部们号召大家打草鞋,赤脚走路。就在那时,张文辉学会了打草鞋的手艺。

        1940年12月,张文辉在抗大第六期学习结束后,又调到第七期学习工兵技术。工兵学习分五大技术,其中重点学了爆破筑城和坑道,这是特种专业。很快,张文辉所学到的知识就派上了用场。

        张文辉说,日军为封锁敌后根据地,制造了无人区。日军隔几里就在交通要道上修建一个碉堡,再用铁丝网封锁整个路口。“这些鬼子坏得很,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有路人过路或者赶牲口,他们就站在碉堡内打枪。一枪一个,就像打猎一样。老百姓又怕又恨,根本不敢靠近。

        张文辉受命和队友潜伏在碉堡外,然后慢慢摸到碉堡下。“埋了很多炸药,把碉堡和里面的鬼子一起炸上了天。” 峥嵘岁月 在左权的指挥下修工事

        张文辉学习的工兵技能,在1941年11月黄崖洞军工厂保卫战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黄崖洞位于太行山脉北端,地处山西黎城县北境、晋冀两省接壤之处,海拔1600多米。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挥师深入敌后。当时武器十分匮乏,1938年9月,八路军总部在榆社县韩庄村成立总部修械所,组织修理部队在战斗中损坏的武器和缴获的敌人枪械,同时兼造地雷、手榴弹、步枪。

        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奉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之命,将设在榆社县韩庄村的总部修械所转移到黄崖洞。扩建后,成为当时华北敌后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武器弹药年产量可装备16个团,可以说是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被朱德赞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1941年冬天,日军为捣毁黄崖洞兵工厂,出动7000多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等掩护下,从南到北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在左权的指挥下,巧妙利用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与日军激战了整整8个昼夜,打了一场非常漂亮、非常成功的阵地防御战。到战斗结束,共计毙伤敌人2000多人,保卫了黄崖洞兵工厂,赢得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果。

        黄崖洞保卫战取得胜利后,为防止日军再次进攻,八路军总部决定抽调一支100人的工兵队伍,开赴黄崖洞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使黄崖洞兵工厂周围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张文辉当时正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工兵技术,被抽调出来跟随左权修筑黄崖洞防御工事。

        张文辉回忆说,为保卫军工厂,左权点兵布阵,确定防御方向、工事构筑等,在敌人可能进犯的主要地段构筑了坚固的明暗火力点。“左副总参谋长带着我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行走了整整两天。他一边走路一边观察画图,一边踩点一边给我们讲修筑防御工事的方法。两天下来,他命令我们在敌人可能进犯的全部地段,要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和掩体,要布下多个明处暗处的火力点……由于施工紧张,有时候战士们吃不上饭,他就写个便条,让我们到朱德的警卫团去吃。记得有一回,我们两个班的人,竟吃了人家半个连的饭!

        经过大家的努力,3个月后,黄崖洞周围修筑了两道坚固的防御工事。回忆起与左权的亲密接触,张文辉动情地说:“虽然修工事的日子十分艰苦,但他对我们的关心永远难忘。

        张文辉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左权为人非常随和、非常爱兵。有一次,张文辉正在工地上和稀泥浆,左权笑着问道:“你今年多大了?你是哪里的人?”因为紧张,张文辉回答得吞吞吐吐,左权就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同志,别紧张,胆子要大些,多杀几个敌人!

        让张文辉万分痛苦的是,就在黄崖洞工事完成后的几个月,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在指挥部队战斗、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的路上,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张文辉说,他一辈子都深深敬爱和怀念这个关心小八路战士的首长。抗战往事 曾照顾过一个日本俘虏

        讲述张文辉的抗日故事,不得不提起一个叫吉田太郎的日本人。

        1938年深秋,张文辉在团政治处任见习干事。一天,上级通知他去照管一名日本俘虏。团政治处主任纪忠在日本留过学,会日文,他对张文辉说,俘虏兵名叫吉田太郎,日本名古屋人。

        吉田太郎二十五六岁,张文辉的任务就是每天陪他去团卫生队为伤口换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两人可以用手势比划来交流。经过治疗,吉田太郎的伤口完全愈合了,他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张文辉说,通过大家的接触和教育,吉田太郎意识到,反对日本侵华战争是关系到日本同胞的前途命运以及爱护日本民族的荣誉后,成为一名积极的反战者。张文辉见证了吉田太郎成为一名坚强的抗日战士的过程。

        1939年春,吉田太郎发现敌工科长行为诡秘。经过观察,他发现这位科长私藏电台,经常用日文向日军传递情报,并借开会之机到八路军总部,企图往开水中投毒。吉田太郎当场抓住了他,此人是混入我军内部的日本特务,是太行山区敌特组织头子。

        虽然后来再也没有见过吉田太郎,但在张文辉心里,吉田太郎这个名字一直铭记在心。老有所乐 为写书自学电脑耍IPAD

        如今的张文辉,在成都家里与子女们一道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

        得知华西都市报记者两个月前曾探访过黄崖洞时,张文辉激动万分:“那个地方险啊,一个人守关口,日本鬼子一个连都攻不上来。”翻看着记者手机上的黄崖洞照片,张文辉抬起头说:“来,用微信把图传到我的平板电脑上。

        已经90岁的张文辉,竟然和年轻人一样会用平板电脑,还懂微信,让人大吃一惊。张文辉的儿子笑着说:“老爷子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我们都比不上呢。”这个平板电脑是张文辉自己掏的退休工资,让孙子帮忙选的。

        除了平板电脑,张老还是一个电脑迷。为写下战争回忆,学习力极强的他,自学打字和电脑操作。家人说,他没事就坐在电脑面前写回忆录,有时候一坐就是大半天呢。

        华西都市报记者 余行 实习生谢灵捷摄影杨涛老兵档案姓名:张文辉年龄:90岁籍贯:山西省长治县人职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历任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八路军129师战士、排长、连长、队长、副大队长、科长、副团长等职务。解放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教导团参谋长、成都军区警卫团团长、四川省军区甘孜军分区副参谋长、四川省军区自贡军分区副司令员、四川省军区自贡军分区司令员经历:1938年6月参加八路军,参加过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