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都江堰避开地灾实施生态移民

11.09.2014  10:44

      还有半个月紫坪铺镇望江村的猕猴桃就要采摘了,虽然已经提前搬到市区临时过渡,但每隔两三天,该村下白果坪村民刘仕平就要回到自己原来的家,看看果子的成熟度。给村民刘仕平一家生产生活带来新变化的搬迁,是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经过走村入户调查了解山区生态脆弱带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为使群众能够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而决定启动的山区全域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该项工程覆盖都江堰沿山12个乡镇,700余个市级地质灾害点,涉及4100余户,14000多村民。

        涉及面广,涉及人数多,搬迁条件复杂……一个又一个问题,从每个搬迁点,向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汇聚。如何让群众搬得起、又搬得好,实实在在把这项民生工程办扎实?都江堰市委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扎进村里,今年4月以来,一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切实解决群众所盼所想的生态搬迁民生工程悄然拉开序幕。

          三访三议如何搬?

        出台惠民新政 资源换资金

        到群众中排查评估当前生产生活情况,筛选、议定2400户最终搬迁数;再一一了解2400户搬迁意愿、想法、建议,梳理归纳,分析制定解决办法;再将解决办法和政策返回群众中,听取意见;最后根据群众意见,修改、出台关于群众搬迁后的就业、收入增加等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老百姓有了建房的资金,但仍然不敢建房,居住条件差,家里电器、家具也不敢添置,每到汛期,外出避让一两周是常事。说到这种情况,都江堰市紫坪铺镇望江村7社的杨树林、周泽康,倒出了自己一肚子的“苦水”。其实这样的情况,是生活在地质灾害点的绝大部分群众的生活常态。

        都江堰国土局有关地质专家告诉记者,“采用工程治理,简直就是天文数字。”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论证,实施生态搬迁,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都江堰地灾隐患点群众安居乐业的办法。

        在过去,搬离危险,重建生活,对于村民们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整体搬家,成本太高,家里土地咋办?像我们这样的山里人,哪里负担得起?”如今,都江堰生态搬迁工程的实施,让村民们遥望的梦想变为现实。

        虽然搬迁将带来安全的居住环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后续生活来源等实际问题,又让村民犹豫不决。6月18日,都江堰市委书记张余松来到刘仕平家门前开起了坝坝会,“我是专门来听意见的。”现场的十几个村民代表,个个抢先发言,一大堆问题摆上了桌面。

        “有问题,不回避,我们尽最大努力解决。”张余松斩钉截铁的表态,让刘仕平和村民们吃了“定心丸”。

        都江堰主要领导到山区村民中开坝坝会,已经成为生态搬迁摸底工作的常态。都江堰国土局副局长王强回忆说,从今年4月开始,书记、市长及班子成员,差不多每周都会走访沿山乡镇群众,“一大早出门,天快黑了才回来,山上山下的一天要跑几个乡镇。”都江堰主要领导带头,让生态搬迁的前期摸底工作,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地全面展开。

        摸清情况,回来梳理,再返回群众征求意见……一个“三访三议”的工作方法成为拉近干群距离,密切干群关系,解决群众问题,推进生态搬迁工作的好办法。

        到群众中排查评估当前生产生活情况,汇聚都江堰生态搬迁工作组,筛选、议定2400户最终搬迁数;再一一了解2400户搬迁意愿、想法、建议,汇总到工作组,梳理归纳,分析制定解决办法;再将解决办法和政策返回群众中,听取意见;最后根据群众意见,修改、出台关于群众搬迁后的就业、收入增加等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张余松告诉记者,这套政策必须有半数以上的群众自愿响应和参与,这个制度设计才能算有效。当问及如果有群众不愿意搬迁时怎么办?张余松回答得干脆直接:通过已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产生的示范效应来带动和吸引。

        8月16日,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反复研究,正式确定了关于生态搬迁的安置实施方案。

          三问三答搬不搬?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自己事自己定

        问生活、问生产、问需求;答政策、答办法、答发展。让搬迁群众明明白白地知道为什么搬?怎样搬?搬了后怎么样?

        有搬迁需求的村民,自愿参加土地整理,整理出来的土地指标出让后,对村民结算。目前测算,政府要补贴大量资金。“以都江堰目前的财力而言,这可以说是出了血本。”都江堰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问起村民们关于搬迁的事,村民们扳起指头算起了账。“按照市上出台的政策,我家三口人搬进市区,住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还不出一分钱。”望江村6组的李文兴非常满意市上出台的这个搬迁惠民政策。

        家里的房才修几年,贷款还没还完,如果搬进城,要补钱,拿不出怎么办?针对旧账未了,又添新账的困难户,都江堰生态搬迁惠民政策,针对性地提出了多种方案,“根据调查,要补钱的,金额不会超过6万,可以分十年还清。先住新房,再还。

        部分农户的收入仅仅指望地里的猕猴桃,搬进城,家里的地又怎么办?针对搬迁距离对生产造成的影响,特别是部分搬进城的群众的生产问题,都江堰开始认真研究,搬迁户农地可以集体流转给大业主,“引进社会资金,规模经营搬迁户的猕猴桃,搬迁户拿土地租金,再加收成分红。

        到了城里生活,以后干啥子?针对一些没有外出务工条件的搬迁户,生态搬迁工作组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给有需求的搬迁户,满足基本收入需求。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各不相同,需求不一。入户调查,征求意见,“三问三答”是基础,问生活、问生产、问需求;答政策、答办法、答发展。让搬迁群众明明白白地知道为什么搬?怎样搬?搬了后怎么样?“绝不搬穷一户群众,只能让群众搬得越来越好”已成为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的一致共识。

        王强告诉记者,此次生态搬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锁定群众意愿,前提是完全自愿,绝不强制搬迁。“目前,生产半径确实比较大,但是,搬迁以后可以安心生活,新环境挣钱机会很多,还可以在新的环境中找到新的收入,我对未来充满希望。”紫坪铺镇望江村下白果坪村民刘仕平十分乐观地看待搬迁可能带来的变化。

          记者手记>>>

        惠民没有终点

        都江堰实施的这项生态搬迁工程,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一般城区居民的搬迁,它不仅要解决群众搬得起、搬不穷、搬得好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山区群众搬迁后的生产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实施好这项惠民工程,是在啃一块硬骨头,是在打一场民生攻坚战,群众人数多,群众需求参差不齐,各不相同,如何尽可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和愿望,使绝大多数群众感到满意,成为衡量政府执政水平的一场考试。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安全放在第一位,把生态搬迁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载体,切实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实事,是市委、市政府应该有的担当,我们的惠民没有终点。”都江堰市委、市政府这样理解。(记者 洪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