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群众致富梦 黑水多渠道助民增收

14.08.2014  10:30

    炎炎夏日,阿坝州黑水县万山竞绿、瓜果飘香、蔬菜喜人、牲畜兴旺。青山绿水间,处处绽放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勃勃生机。然而就在前些年,这个被冠以国家级贫困县的藏区小城,还一直被农民增收困难,缺乏劳动就业技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困扰着。

    2012年,新一届县委班子成立,重新作了沟域经济规划,为老百姓的增收谋划了出路,给黑水县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的气象。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基层,促发展,惠民生,瞄准群众增收的“靶心”工作,破“难题”,全县上下按照“着力提升一产,继续壮大二产,努力突破三产,增强经济实力,促进和谐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六大”主导产业,打造“绿色、生态、有机”品牌。

    授人以渔 “输血”变“造血

    “黑水欲扭转颓势、变阿坝州中部塌陷为中部崛起,必立足资源禀赋,先自强,要有自己的‘杀手锏’。”这是黑水县委班子多次实地调研,反复酝酿得出的结论。走生态效益农业发展之路,主打“生态蔬菜、藏香猪、早实核桃、凤尾鸡、道地药材、阿坝蜂”六大主导产业,分沟域进行立体布局,大力发展“沟域经济”,通过激活“沟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思路。一时间,猛河两岸涌春潮,一场全民参与的产业调整攻坚战全面打响,奏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乐章。

    为了统筹全县发展,让全县的老百姓都可以享受到发展的成果,针对该县的区位、气候、资源等优势,县委、县政府拟定了六条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分别是:冰山观光休闲沟、神山探险体验沟、药材藏鸡彩林沟、核桃香猪花海沟、生态农牧温泉沟、果蔬中蜂民俗沟。

    仅仅两年时间,黑水农业产业化发展如凤凰涅槃,华丽蜕变,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1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970元,201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680元,今年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将突破7000元大关……老百姓的收入节节攀升,计划到2020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该县85%农村在海拔2700米以上的高半山,除了人均收入水平低,还面临1.6万贫困人口等实际问题。要改变现状,让贫困人口增收成为该县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力促贫困村农户摆脱贫困的过程中,该县变“输血”为“造血”,采取“产业扶贫”、“项目扶贫”、“企业带动”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农户拔“穷根”。

    培育增收“法宝

    生态种养挑起增收大梁

    这几天,一辆辆的大卡车拉着无筋豆路过黑水县城,记者追寻车轮的痕迹,来到了芦花镇谷汝村,这里的百亩无筋豆已经满挂枝头。

    “我家种了3亩无筋豆,第一季已经采摘卖了4000多块钱,估计还能采摘两季,多亏了政府为我们作了产业结构调整,要不然,我们家的地里肯定还在种玉米,种小麦。”村民泽旺说起种无筋豆带来的收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知木林乡,1万多平方米的奥太藏香猪养殖基地,500多头藏香猪悠闲地吃着青冈果,喝着山泉。这也是黑水县规模最大的藏香猪养殖基地。该养殖基地是一家从事色湾藏香猪育种、养殖、回收、加工“一条龙”发展的农牧企业,共投资1500多万元,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公司+专合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将全县养殖农户纳入到色湾藏香猪产业发展中来,即由公司下设的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提供仔猪、统一饲养标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回收销售、分户饲养壮大产业规模,并在销售后与农户进行利润二次分配,形成公司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步发展的生产机制,促进养殖农户增收。

    “我们这个养殖基地现在存栏种猪352头,年提供能繁母猪500头、商品猪3500头,回收、加工销售猪肉产品80吨,能实现产值448万元,带动养殖农户120户,户均增收8000元。”奥太养殖基地负责人达尔基如是说。

    生态蔬菜、藏香猪只是黑水县为民增收六大产业之二,除此之外的早实核桃、凤尾藏鸡、道地药材、阿坝蜂都是农牧民群众增收的“法宝”。据了解,今年全县有生态蔬菜生产基地2.1万亩;色湾藏香猪养殖规模达到8万头以上,出栏6.4万头;种植早实核桃面积1.7万亩;发展凤尾藏鸡养殖示范户20户,户均养殖3000只,全县凤尾藏鸡养殖规模达到10万只,出栏8.5万只;种植秦艽、白术、大黄、柴胡、当归等道地药材面积达7600亩;阿坝中蜂养殖示范户100户,户均养蜂30箱,组建黑水县兴牧阿坝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全县养殖农户发展阿坝中蜂养殖,2014年,阿坝中蜂养殖规模达1.2万群,预计生产125吨蜂蜜。

    “多轮驱动” 群众增收有门道

    在“助农增收”中,黑水县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要求,“多轮驱动”,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生态效益农业发展,增加群众生产性收入;及时兑现各类惠农政策,保障群众政策性收入;发展旅游产业,做大乡村旅游,加大厨师培训,有序引导群众从事第三产业,增加群众家庭经营性收入;强力拓展就业渠道,有序开展劳务输出,增加群众劳务性收入。

    “我种植的菜海椒和无筋豆还没有采摘,就被四川润农贸易有限公司提前给了定金,下单了,只等收菜了。”晴朗乡生态蔬菜种植大户王小平说。

    “我们查拉村种植蔬菜有专业合作社帮忙找销路。专业合作社就是我们的致富社。”查拉村村民罗尔基说。

    据了解,为了促农增收,该县不仅建立专合组织,与企业联姻,还实施土地流转,集中连片打造农业产业基地健全土地、税收、金融等网络体系,建立起特色农牧产品销售网络。

    “我们来黑水是来避暑,吃手抓肉,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藏族文化。”近日,来黑水县游玩的游客告诉记者。入夏以来,黑水县境内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外来车辆,而位于芦花镇谷汝村的藏家乐总是爆棚,一座难求。

    “去年彩林节那两个月,我家就收入了3万多块钱,很期待今年来看彩林的游客,带来更多的收入。我还打算在我家对面的空地上修一个彩林驿站哦!”沙石多乡甲足村村民三郎说起吃上了旅游饭,满脸堆起了笑容。

    如今的黑水,一座座高山上、一条条沟壑正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一幅幅发展生产改变村容村貌的壮美画卷活力四射,一张张笑脸充满惬意、写满幸福。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都因为当地县委、县政府科学的发展思路助力,正在实现着农牧民群众的致富梦。施芝川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