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助5万困难群众摘“穷帽”——绵阳市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攻坚战纪实

08.01.2016  09:35

 

元旦刚过,捷报传来。

刚刚过去的2015年,绵阳市有逾5万名困难群众在各级各部门的精准帮扶下,通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去年以来,绵阳市以“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五大扶贫工程”建设为抓手,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问题上精准发力,统筹连片推进扶贫开发,让一大批贫困户成功走出困境。

数据表明,截止12月底,全市去年共投入扶贫资金30097.91万元,在省上下达减贫41688名年度扶贫任务的基础上,精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1126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2.64%,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4.34%下降到目前的3.3%。脱贫人口人均增收1460元,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稳步推进。

扶持谁?

三大片区”成为扶贫主战场

扶贫攻坚,必须先搞清楚,谁才是最需要帮扶的人?

去年以来,绵阳市首先在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上下功夫,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组成9个调研组,对全市9个县市区进行了广泛调研,累计调查全市63个乡镇、189个贫困村和945户贫困户。通过摸底调查,及时摸清了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为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奠定了基础。

调查表明,截止2014年底,绵阳市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纳入国家特殊困难地区的秦巴山片区、丘陵地区旱山区、龙门山区高山区“三大片区”。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20个,有贫困人口16.8828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3.39%。

其中,秦巴山片区有贫困人口3.4651万人,占到全市贫困人口的20.5%;丘陵地区旱山区有贫困人口9.4793万人,占到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56.2%;龙门山区高山区有贫困人口3.9384万人,占到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23.3%;丘陵地区旱山区是全市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最多的区域。

摸清了“底数”,绵阳市制订了“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时间表”,决定以连片扶贫开发为主,以促进贫困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坚持整合社会资源,切实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扶贫“线路图”上,绵阳市坚持开发式扶贫,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线路图”,全市计划用5年时间集中攻坚,1年巩固提升,率先实现全市16.8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520个贫困村、2个贫困县“摘帽”目标,确保在2020年前,全市扶贫对象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确保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谁来扶?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

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绵阳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单靠哪一个单位、哪一个人是完全不可能解决的,必须集全市之力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困难群众全部脱贫目标。

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绵阳市积极创新帮扶机制体制,调动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着力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形成帮扶合力。

针对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具体情况,去年年初,市委作出了《关于决战决胜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确立了全市今后5-6年时间内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吹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号角。

相关部门及时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生态扶贫”等10个专项扶贫实施计划,把“三大片区”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形成以扶贫《条例》、《纲要》、《决定》和“10个专项计划”为主要内容的“3+10”政策组合拳,构建扶贫攻坚的政策保障体系。

建立了领导联系帮扶工作机制,实现“五个一”全覆盖。全市37名市级领导、95个市级部门(单位)组成51个工作组,联系指导9个县市区、51个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建立了联系指导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机制,实现市县乡联系指导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100%全覆盖。

全市选派520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充实完善520个驻村工作组。农业系统组织520名农业科技人员到贫困村驻村帮扶,进行“一对一”指导把脉,并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范畴,逗硬考核。

同时,全市1027个部门、38737名干部广泛开展“三走遍一深入”、“走基层”等活动,共联系帮扶49787户、14.51万余名群众,落实各类帮扶资金5003.47万元、各类帮扶项目763个,开展技能培训42804人次,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进一步增强。

怎么扶?

深入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

明确了“扶持谁”和“谁来扶”,还必须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绵阳市的具体做法是,在扶贫对象、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扶贫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六个精准”上下功夫,整合扶贫资源,以“五大扶贫工程”为载体,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用五年时间,通过扶持生产和发展就业解决9.2407万人;移民搬迁安置解决0.1504万人;低保政策兜底解决2.9114万人;医疗救助解决6.4748万人。

——大力实施基础扶贫:2015年在122个村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村组道路343.5公里,涵洞246处,修建沟渠(管道)17公里,山坪塘(堰)48口,整理土地230亩。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在北川、平武、安县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茶叶、魔芋等特色种植1万亩,养殖土鸡4万只。以涪城杨关产业带、游仙富乐花乡和安县花城果乡为核心,大力发展近郊乡村游。

——大力实施新村扶贫:通过迁建、新建和改扩建等方式,改造硬化农户院落1.7万平方米,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12个。

——大力实施能力扶贫:通过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高中阶段贫困学生学费减免、农村中小学生免费午餐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实施“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7226人。

——大力实施生态扶贫:把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不再考核北川、平武GDP指标,把减少贫困人口、贫困群众增收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江油对178户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雁门山区农民实行异地扶贫搬迁。

同时,全面实施扶贫标准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线合一”保障措施,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80元/月调整到220元/月;出台《绵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的实施意见》,平武、北川、江油等县市区1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率先吃上免费午餐;通过“扶贫日”活动,募集社会捐资捐物计817万元……

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实践证明,只有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贫困群众才能真正摆脱困境,走向新生。

在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贫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短短一年时间,全市5万多名困难群众从“缺吃少穿”到“丰衣足食”,一个个“贫困村”,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变,阔步朝着“小康村”迈进。(魏星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