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彝家新寨建设换新貌

31.10.2014  12:56

金秋时节,走在美姑乡村,一派火热的彝家新寨建设热潮让秋收的韵味更浓。今年,美姑全县17个村1745户彝家新寨建设目前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而近年来,美姑县坚持把彝家新寨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围绕“五新一体”,已建成67个彝家新寨,惠及农户5445户27225人,以生活方式转变促使生产方式改变、以人居环境改善促使良好行为养成、以村规民约管理促使现代文明提升,促进了居住条件全面改善、发展能力切实增强、彝寨面貌显著变化、公共服务整体提升,构建起“好房子、好日子、好习惯、好风气”的新农村生产生活形态。

 

——以因地制宜为切入点,着力规划引领。坚持全域规划,提出“布局合理、依山就势、风情浓郁、配套完善、产业突出、环境优美、现代文明”理念,围绕建成90个7510户彝家新寨,因地制宜确定“搬迁、新建、改造、聚居、散居”,科学编制彝家新寨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村规划设计。坚持生态宜居,不挖山不砍树,房前屋后种植果木,做到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坚持稳步推进,不规划不建设,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先行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群众意愿高、辐射作用大的村进行示范村建设,分片分类分步建设河谷、二半山、高山地区彝家新寨。坚持“雪中送炭”,实施精准扶贫,集中建设27个极度贫困村彝家新寨。坚持规划到户,注重安全经济实用,合理确定民居格局、户型等,编制《户型图》供农户选择。坚持多规融合,将建设总体规划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有机结合、统筹推进。

 

——以产村相融为主攻点,着力增收富民。突出产业先行,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整合产业扶持资金,围绕一村多品、助农增收,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就近就地培育能直接带动增收的特色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做到产业发展到村、带动到户,实现彝家新寨建设一村、特色产业培育一带、脱贫增收致富一片。建成马铃薯标准化基地18.5万亩和良种繁育基地8万亩、苦荞基地15万亩及美姑山羊、黄牛、黑猪、岩鹰鸡等标准化养殖小区35个,建设以每年种植300万株的核桃、花椒、白杨“三棵树”为重点的生态效益林业基地,实现“三棵树”种植面积48.3万亩,今年核桃产量1750万斤、产值1.75亿元,人均农民收入791元。培育核桃、莲花白、美姑山羊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合组织20个,引进雅各集团发展美姑山羊产业化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劳务开发“双百工程”,成立劳务输出协会和服务工作站,今年转移输出农民工6.51万人,通过土地、林地流转等渠道,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以综合配套为基本点,着力公共服务。推进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同步搞好村内道路、入户饮水用电等配套建设,实施“六到农家”行动,解决2.7余万人饮水和用电困难,环境绿化5445户,新建村内道路127公里、入户路217.8公里和垃圾处理池67个,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延伸覆盖,建设集村“两委”、便民服务、集中供养、教育培训、卫生计生、综治调解等为一体的“1+N”多功能村民活动中心,以此为载体,对“五保户”等特困人群实行村级集中供养、统一管理,开办学前、小学低段教育,开展以农民夜校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强化农村综合服务。

 

——以群众主体为结合点,着力社会治理。把民主管理纳入彝家新寨建设重要内容,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和“党群议事会”制度,引导农民群众自主决策、自主监管、自主教育,让群众当家,形成村策村民定、村务村民理、村事村民管的民主管理模式。坚持精细管理,全面推进依法治村建设,建立治安群防群治、村容整洁卫生等管理公约,实行社会管理员、“德古”调解员、民风监督员的“三员”分组治理机制,推行治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农村治理由“”到“”。深化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引导制定《彝俗章程》等村规民约,发放“四件套”6950套、电视机或太阳能热水器2100套及炊具、餐具等,成立彝俗会、红白理事会,推广每村建设集厨房、接待室等为一体的红白事集中办场所,实现红白事新办,让彝乡习惯风气更加现代文明。

 

——以要素保障为突破点,着力多元联动。在资金筹措上,建立“国家投入为引导、农户自筹为主体、统筹集中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累计投入资金5.7亿元。国家补助农户资金以“一卡通”形式现金补助到户,县财政每年配套1000万元,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材二次运输等费用。集中捆绑使用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补助资金,通过扶贫贴息、小额信贷等途径,开展产权抵押融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尊重民意上,是否建设、选址户型、建设管理等由群众自主决定,坚持以村为主的推进模式,成立建管小组,做到项目民选、方案民定、工程民建、质量民管。在建设方式上,实施差别化统规自建,以自主建设与专业施工相结合,引导农户分组参与投工投劳,确保按图建设、保质保量。新房建成后拆除旧房,整理腾出土地,实现拆旧还耕。在帮扶机制上,对贫困户实行干部驻村结对、扶持到户,选派副科职年轻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实施每年36个示范村建设工程,建立贫困户、村、干部“三位一体”精准帮扶机制。金秋时节,走在美姑乡村,一派火热的彝家新寨建设热潮让秋收的韵味更浓。今年,美姑全县17个村1745户彝家新寨建设目前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而近年来,美姑县坚持把彝家新寨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围绕“五新一体”,已建成67个彝家新寨,惠及农户5445户27225人,以生活方式转变促使生产方式改变、以人居环境改善促使良好行为养成、以村规民约管理促使现代文明提升,促进了居住条件全面改善、发展能力切实增强、彝寨面貌显著变化、公共服务整体提升,构建起“好房子、好日子、好习惯、好风气”的新农村生产生活形态。

 

——以因地制宜为切入点,着力规划引领。坚持全域规划,提出“布局合理、依山就势、风情浓郁、配套完善、产业突出、环境优美、现代文明”理念,围绕建成90个7510户彝家新寨,因地制宜确定“搬迁、新建、改造、聚居、散居”,科学编制彝家新寨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村规划设计。坚持生态宜居,不挖山不砍树,房前屋后种植果木,做到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坚持稳步推进,不规划不建设,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先行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群众意愿高、辐射作用大的村进行示范村建设,分片分类分步建设河谷、二半山、高山地区彝家新寨。坚持“雪中送炭”,实施精准扶贫,集中建设27个极度贫困村彝家新寨。坚持规划到户,注重安全经济实用,合理确定民居格局、户型等,编制《户型图》供农户选择。坚持多规融合,将建设总体规划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有机结合、统筹推进。

 

——以产村相融为主攻点,着力增收富民。突出产业先行,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整合产业扶持资金,围绕一村多品、助农增收,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就近就地培育能直接带动增收的特色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做到产业发展到村、带动到户,实现彝家新寨建设一村、特色产业培育一带、脱贫增收致富一片。建成马铃薯标准化基地18.5万亩和良种繁育基地8万亩、苦荞基地15万亩及美姑山羊、黄牛、黑猪、岩鹰鸡等标准化养殖小区35个,建设以每年种植300万株的核桃、花椒、白杨“三棵树”为重点的生态效益林业基地,实现“三棵树”种植面积48.3万亩,今年核桃产量1750万斤、产值1.75亿元,人均农民收入791元。培育核桃、莲花白、美姑山羊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合组织20个,引进雅各集团发展美姑山羊产业化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劳务开发“双百工程”,成立劳务输出协会和服务工作站,今年转移输出农民工6.51万人,通过土地、林地流转等渠道,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以综合配套为基本点,着力公共服务。推进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同步搞好村内道路、入户饮水用电等配套建设,实施“六到农家”行动,解决2.7余万人饮水和用电困难,环境绿化5445户,新建村内道路127公里、入户路217.8公里和垃圾处理池67个,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延伸覆盖,建设集村“两委”、便民服务、集中供养、教育培训、卫生计生、综治调解等为一体的“1+N”多功能村民活动中心,以此为载体,对“五保户”等特困人群实行村级集中供养、统一管理,开办学前、小学低段教育,开展以农民夜校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强化农村综合服务。

 

——以群众主体为结合点,着力社会治理。把民主管理纳入彝家新寨建设重要内容,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和“党群议事会”制度,引导农民群众自主决策、自主监管、自主教育,让群众当家,形成村策村民定、村务村民理、村事村民管的民主管理模式。坚持精细管理,全面推进依法治村建设,建立治安群防群治、村容整洁卫生等管理公约,实行社会管理员、“德古”调解员、民风监督员的“三员”分组治理机制,推行治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农村治理由“”到“”。深化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引导制定《彝俗章程》等村规民约,发放“四件套”6950套、电视机或太阳能热水器2100套及炊具、餐具等,成立彝俗会、红白理事会,推广每村建设集厨房、接待室等为一体的红白事集中办场所,实现红白事新办,让彝乡习惯风气更加现代文明。

 

——以要素保障为突破点,着力多元联动。在资金筹措上,建立“国家投入为引导、农户自筹为主体、统筹集中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累计投入资金5.7亿元。国家补助农户资金以“一卡通”形式现金补助到户,县财政每年配套1000万元,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材二次运输等费用。集中捆绑使用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补助资金,通过扶贫贴息、小额信贷等途径,开展产权抵押融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尊重民意上,是否建设、选址户型、建设管理等由群众自主决定,坚持以村为主的推进模式,成立建管小组,做到项目民选、方案民定、工程民建、质量民管。在建设方式上,实施差别化统规自建,以自主建设与专业施工相结合,引导农户分组参与投工投劳,确保按图建设、保质保量。新房建成后拆除旧房,整理腾出土地,实现拆旧还耕。在帮扶机制上,对贫困户实行干部驻村结对、扶持到户,选派副科职年轻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实施每年36个示范村建设工程,建立贫困户、村、干部“三位一体”精准帮扶机制。(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