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区“六头并进” 脱贫攻坚实现“精准滴灌”
罗江区坚持扶贫“六头并进”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真扶贫、扶真贫",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不断探索扶贫工作新思路、新模式,全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得到社会全面认可。
一、帮扶细化到“户头”。实施横向到点,纵向到边六大帮扶行动。 一是机关定点帮扶行动。 全区64个区级部门(含镇)党组织帮扶105个贫困村,年初制定帮扶规划,选择帮扶项目,落实帮扶措施,协调帮扶资金开始,年中检查督促帮扶项目的落实进展情况,年终逗硬考核,形成完善规范的工作制度。 二是领导、干部驻点结对帮扶行动。 建立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联系帮扶机制,明确29名县领导包村、64个单位(含镇)党组织帮村,101名第一书记、101名驻村农技员定点帮扶联系村,1681名机关党员干部精准联系5172户贫困户,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实实在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是党员全员参与帮扶行动。 开展“1+2+4”党员帮带行动,即1名党员致富能人至少要帮带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4名普通群众,重点指导“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推进、产品销路拓展等。目前,结成帮扶对子1600多个,培养了水果种植“土专家”刘复东、青花椒种植大户杨洪军等一大批脱贫致富“领路人”,引导帮助800余户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人均增收2000元。 四是城乡结亲帮扶行动。 紧扣组织共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资源联用、产业联促、治理联抓的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城乡党建结对共建,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方式,116个城镇党组织与101个村结成帮扶对子,争取各类资金200余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帮助14个贫困村阵地完成标准化建设等。 五是金融结对帮扶行动。 36个村党组织与10个农商行党支部结对共建,开展“双基共建,脱贫奔康”活动。在村党组织阵地设立信贷工作室,任命金融副书记36名,将金融知识宣讲到户、落实到人。截止目前,授信149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办理贷款2548万元,助推1255名贫困户脱贫。 六是企业联姻帮扶行动。 全区共组织四川力王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述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鹏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80余家民营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开展联姻帮扶,帮助贫困村硬化通组公路5公里、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大学生40余名,捐钱赠物40余万元,解决贫困户就业和务工320余名。
二、感恩教育到“心头”。“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啃下精神脱贫的硬骨头应首当其冲。 一是成立村民扶志协会。 以“扶志气、扶自尊、扶法制、扶自信”为抓手,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工、青、妇配合,利用农民夜校加强对群众的素质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四好”星级示范户创建活动。从精神层面树立起“人穷志不短”的骨气、敢于脱贫的勇气、科学致富的底气、勤劳实干的豪气。全区现成立有扶志协会8个,下一步将全面进行推广。 二是办好“扶贫讲座”。 定期召开思想扶贫会议,着力解决贫困户“等靠要、懒散嫌”问题,广泛开展感恩教育、自强教育,大力实施文明新风引领工程,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展现好面貌。如白马关镇松林口村、略坪镇锦屏村为勤劳脱贫的50户贫困户发放脱贫光荣荣誉证书,接引村、万佛村评选表扬贫困家庭“清洁文明户”24户。 三是注重典型引路。 贫困户要转变,必须学有样板。罗江区把“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率先脱贫光荣”纳入乡风文化内容,广泛传承优良传统,开展“道德模范”、“脱贫之星”、“好媳妇、好儿女、好婆婆”等评比活动,编印个人脱贫先进事迹汇编,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如鄢家镇星光村、万安镇芒江村等村组建10多支农民文娱宣传队,把农户从“麻将桌”引向“乡村舞台”。利用十一、春节等重要节日举办农民文艺联欢晚会,将脱贫攻坚的典型实例搬上舞台,教化于人。各村通过思想扶贫工作会点名批评“得了帮扶不认账、有人帮扶还嫌少”的贫困户,同时,亮丑揭短,旗帜鲜明纠偏贫困群体中的不正之风,形成脱贫示范,引导、感染、带动发展动力不足的群众。全区涌现出白马关万佛村杨廷军、张纪述、严苗,新盛镇月亮村邵开金、土城村肖文平等一批等一批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知耻而后勇的脱贫“活典型”、“活经验”。杨廷军还被评为德阳市2017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德阳日报》、四川新闻网、四川在线等新闻媒体还分别对杨廷军、张纪述、邵开金、肖文平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充分树立了罗江区扶贫扶志、扶智的主旋律、正能量。 四是抓好培训,增强技能。 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掌握一技之长。罗江区在抓好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的同时,善谋善思,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技能培训,不定期组织邀请种养殖专家深入贫困户家家户户的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种养殖技术。定期组织贫困户到周边产业发展好、脱贫成效明显的地方去开拓眼界,看看外面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增强贫困户学习技能、掌握技能的主动性,走出了一条“扶智”的强技增收脱贫之路。通过技能的培训,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消除了“得过且过” 意识,树立“穷更需勤”观念,贫困户自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有效激活。2014年至今,“农民夜校”、现场实地教学、送教上门、组织外出等学习培训开课4600余次,累计培训贫困群众5万余人次。
三、产业发展到“田头”。“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罗江区认准产业,整合扶贫资金,按照“适度规模、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原则,坚持“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 一是实施扶贫产业园项目。 全区整合项目资金2600余万元,打造专属贫困户的具有“造血”功能的精准扶贫产业园27个。扶贫产业园由乡镇引导,村“两委”组织,专业合作社领头,贫困户参与,通过选准产业,专家论证、评审,按照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技术要求和市场前景统一规划,精准实施连片发展贵妃枣、春见橘、莲藕、蚕桑等十余个特色产业,面积达4000余亩。产业园采取“结对联建”的方式与龙头企业、农贸超市签订合作协议,实行订单模式发展产业,最大程度规避了市场风险。该路径破解了贫困村无集体经济“空壳村”的难题,为贫困户找到了一条有稳定收入、可持续的扶贫新路。 二是实施“千户万元”能繁母猪脱贫项目。 罗江区从“区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列支200万元,实施“千户万元”能繁母猪脱贫项目。通过为贫困户算好明白账、放心账,选好质优易养市场前景好的母猪品种,试点贫困户的示范养殖,以及从全区畜牧兽医系统抽调专业技术骨干70多人与贫困户结成固定对子,在贫困户养殖的关键节点和遇到困难需要时及时帮助解决问题等激发贫困户喂养积极性。目前,992头能繁母猪已全部发放,产仔近6000头,已产生效益300余万元,户均增收4077元,经济效益与脱贫成效显著,初步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畜牧产业扶贫新模式。 三是实施小微项目。 罗江区小微项目分三期实施。区政府在区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中安排300万元,给于贫困户灵活使用每户1000元帮扶资金。三批小微项目实施受益贫困户共达到1559户。贫困户通过养殖鸡、鸭,种植蔬菜、果树,购买饲料、肥料等,平均每户贫困户纯收入2000元左右,全区贫困户总产值达到310万元左右。通过小微项目实施,让贫困户学好种养殖技术,寻求到致富门路,从而引导帮扶贫困户逐步摆脱“等、靠、要”思想,真正实现了干部善帮扶,农户有出路。
四、主题活动送“甜头”。在走村入户深入了解、收集贫困户愿望与需求的基础上,罗江区 一是扎实开展“大战红五月、帮扶到田间”主题活动。 全区各部门、各级干部从今年4月起,携手行动起来,开展好以进行一次入户宣讲、参与一次“双抢”、清扫一次村组道路、提供一次技术指导、化解一批矛盾纠纷等内容为主“大战红五月、帮扶到田间”主题活动。旨在使贫困群众了解、掌握更多扶贫、惠贫政策;解决贫困群众抢收抢种、春耕备耕生产生活中缺劳少力的燃眉之急;切实改善提升被帮扶村、组人居环境面貌;提高贫困群众科学种养殖技术水平;解决一些影响邻里和睦、团结的小矛盾、小纠纷以及治安不稳定因素。截至6月底,全区共出动干部2000余人次,帮扶贫困户1875户,帮助贫困户打菜籽150亩、栽秧360亩、清扫村组道路339公里、送鸡苗、送肥料、送米面油等物资价值5万余元、化解矛盾纠纷25起、开展政策和十九大及习近平来川视察讲话精神宣讲500余次、入户进行就业意愿调查800人次、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宣传620人次、田间管理技术指导180余人次。求真务实的帮扶行动,帮到了贫困户心坎上,内心里。 二是开展“你的农产品,我的过节货”——贫困户农产品交易专场 ”。 为架设社会爱心群众和贫困群众的有效连接,1月27日,罗江区在御营镇开展“你的农产品,我的过年货——贫困户农产品交易专场 ”。 当天,活动共组织60余户贫困户和四川小叶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迪怩斯食品有限公司等9家本土企业,以及区级部门、当地干部群众,来自成德绵等地社会爱心人士参加。据不完全统计,该场“交易会”促成贫困户售卖各类蔬菜1600余斤、蛋禽成交量1000余个/只,其余农产品交易量均达到1400余斤,交易金额达10万余元。不到三小时,活动现场的农产品就被抢购一空。活动让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少了后顾之忧,增添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信心、决心。接下来,罗江区还将根据时令季节和贫困户的销售需要不定期的举办此项活动,形成社会齐参与、共出力的浓厚扶贫氛围。 三是积极开展机关干部“以购代捐”。 为解决年老体弱和行动不便贫困户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区级部门机关干部纷纷走家入户,以略高以市场价的价格,购买贫困户一年四季产出的绿色生态农产品,以此建立帮贫扶困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脱贫奔康的愿望和信心。据不完全统计,此活动让全区贫困户每年至少售卖各类农产品近500元。 四是开展微扶贫“1+1”活动。 从2018年9月20日开始,罗江将用半年时间,在全区开展微扶贫“1+1”活动。帮扶内容主要包括每名区领导至少帮扶1户贫困户(每月至少入户走访一次。活动期间结合实际,以购代扶购买一份农产品,以赠代捐赠送一份种子(苗),至少解决1个生产生活问题)。至少联系1个贫困村(每月召开一次贫困村帮扶工作会、指导一次贫困村扶贫项目,每季度遍访1次贫困户和深度非贫困户);每个帮扶单位至少帮扶1个村(活动期间,捐赠一笔帮扶基金,由帮扶单位和村统筹用于开发公益性岗位、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深度贫困户帮扶或以购代扶、以购代捐、以赠代扶等。)。同时,活动对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农技员、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也明确了具体工作任务。另外,活动还推进“百企帮百村” 、“万名党员帮千户贫困户” 、“万名市民帮万名贫困群众”、“十万名体育爱好者帮扶万名贫困人口”的全面落实和深入开展,确保深入推进全区社会扶贫工作,构建脱贫攻坚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构筑起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奔康的社会基础。
五、资产收益到“人头”。罗江区按照扶贫资金精准到户原则,突出对象认定精准、股权设置精准、收益分配精准,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贫困程度,采取“151”模式确定贫困户股权系数,贫困程度较重的按每人1.5股,贫困程度较轻的按每人1.0股权重进行计算,量化到每一个贫困户,并发放股权证。同时,园区经营赢利时,扣除成本后按“721”比例进行分红,即70%用于产业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股权进行分红。把财政资金形成资产量化,覆盖贫困人口5200多人,收到了财政资金持续增值、扶贫对象滚动增收的双重效益。另外,贫困户还采取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拥有至少两种股份收益。
六、就业增收到“手头”。 在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就业意愿、创业愿望、公益性岗位胜任度的基础上,采取 一是技能培训提升驱动。 针对贫困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技能单一的现状,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培训周期短、实用性强、无学历要求的“藤编技艺”“鞋子加工”等培训,并由罗江鸿艺藤编加工厂、生生鞋业公司负责提供原材料和产品回收,帮助贫困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增收”。目前开展藤编技艺扶贫专班 1期,其他各类培训 9 期,全区 100 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就业增收 500 余元。 二是公益性兜底安置驱动。 鼓励各镇、贫困村大力开发保洁、保绿、养老看护等公益性岗位,对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群体和贫困户进行兜底安置;以建设就业扶贫示范村、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就业援助基地为平台,构建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的帮扶体系,不断提升就业扶贫服务能力、效率和质量,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目前,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300余个,建立市级就业扶贫示范村7个、就业扶贫基地4个,安置贫困劳动力300余人。 三是产业吸纳就业驱动。 结合区内春见、蜜柚、雷竹等 26 个扶贫产业园,贵妃枣、青花椒等五大产业基地,罗桂路特色产业带、返乡创业基地的发展,积极开发果蔬、中草药的采摘、 养护等就业岗位 500 余个,引导 500 余名贫困劳动力入园就业,人均增收 400 余元。 四是岗位对接面对面驱动。 深入经开区、工业园区,广泛收集用工信息,筛选出一批适合扶贫对象的就业岗位,携企业下乡镇、进社区、走村社,“挨家逐户”把岗位信息送到贫困劳动力手中。并召开扶贫专场招聘会,为扶贫对象搭建求职平台,帮扶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共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 15 场,组织区内 800 余家企业现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余 3000 余个, 300 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进厂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