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县区域经济发展 助推贫困人口早脱贫

07.11.2015  14:02

——建区三年前锋区扶贫攻攻坚综述

扶贫开发跨入全面奔康攻坚时期,作为建区不久的县级行政区前锋区如何与全省其他县市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让群众早日脱贫,过上小康幸福日子,以飨读者。 

不一样的区情

2013年2月设前锋区,是全省最年轻的县级行政区之一。位于川东华蓥山中段西侧、长江二级支流渠江下游东岸,幅员面积505.6平方公里,行政区辖7镇5乡1街道,254个行政村、32个居委会,总人口53万人。拥有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川渝合作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等牌子。

建区之初,全区经济总量较小、结构不优,GDP仅90亿元,三次产业比为11.4:73.8:14.8;城镇建设起点低,城市处于集镇水平,城镇化率仅25.66%;基础设施薄弱,无中型以上水库,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通高速公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区无高完中、人民医院,千人病床数仅0.7张;为国定贫困县原广安区的重点贫困区域,贫困现象严重,集中连片贫困人口较多。

设立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推进新区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立足区情、集思广益,确立了“牢树工业强区、城镇兴区、商贸活区、文化塑区、生态立区、法治安区‘六区理念’,实施城乡统筹、多点支撑、创新驱动“三大战略”,推进由传统农业村镇向现代产业新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靠后向全省第一方阵、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三大跨越”的发展思路,有效激发了全区上下创业激情。

面对建区之初的特殊困难,作为新区第一代创业者、拓荒牛,广大干部职工发扬“团结奉献、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勇争一流”的前锋精神,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的创业激情,圆满完成新区筹建任务,迅速掀起建设与发展热潮,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2013年,GDP、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位居全市第1位、1位、2位、3位;在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中,名列全省第46位、丘区第19位、全市第1位,排名在全省183个区市县中上升2位,在48个市辖区中上升4位。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GDP、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引进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增速及税收占比、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居全市前列,民生工作考核全市第一。获得全国农业科技试点示范基地县、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连响之乡等荣誉。连续两年,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区委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测评全市第一。2015年,预计GDP、地方财政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23.9亿元、3.2亿元、9849元,为建区来最好发展水平。

砥砺开发扶贫

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工程和夯实执政根基的民心工程来抓,千方百计改善贫困落后面貌,努力实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凝攻坚之志,向贫困宣战。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联动的大扶贫格局,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一是高频率宣传,聚社会共识。深入学习中省市领导扶贫开发系列讲话和相关文件精神,通过广播电视、公开专栏、院坝会议等载体,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及重大意义,凝聚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大扶贫开发的共识,激发全区干部群众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推进扶贫攻坚。二是精细化部署,明职责任务。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印发实施《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前锋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到乡镇、到部门、到股室、到人头,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奖惩。三是大马力推动,促快速落实。区上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严格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党政同责制度,区乡村组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传导扶贫开发战略压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高效落实。四是前瞻性谋划,绘奔康蓝图。科学编制扶贫开发规划,确定到2017年全面消除贫困现象,搬掉全面小康路上贫困这只“拦路虎”,实现贫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拓减贫之路,助群众致富。按照“找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采取“五步骤三严格、两公示一公告”方法,精准识别出贫困村94个、贫困户8071户、贫困人口22244人。针对致贫原因,统筹实施五大扶贫工程12项重点任务,创新推行五种扶贫开发模式,分类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帮扶计划,实现贫困群众“点单”、党委政府“上菜”的个性化帮扶,帮助19个贫困村、4465户贫困户12250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是推行就业创业式扶贫。把提高贫困群众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治贫拔根之策,组织4000余名贫困群众参加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培训,打牢脱贫致富根基。依托前锋工业、物流两大国家级园区,实施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员工保险等补助政策,引导企业定向招募贫困群众,1034名贫困群众入园就业,实现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最高年收入达2.5万元。依托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组织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差的贫困群众就近转移务工,实现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落实扶持政策,强化信贷支持,提供技术指导,帮助434名贫困群众成功创业,带动748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二是推行连片开发式扶贫。坚持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先行,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完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贫困地区运输难、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有效解决。升级改造通乡、通村公路130余公里,建制村水泥路通达率由2013年的68%提高到87%,客运班车通达率由45%提高到60%;建成高标准农田3.2万亩,新建(整治)小微水利150处、集中供水工程9个,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9万人。坚持以新村建设为带动,统筹推进危旧房屋改造和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实施“洁净水”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有效改善贫困区域生产生活环境。规划建设幸福美丽新村4个,3567户贫困无房户(危房户)中已新建改造房屋1141户;新建、改造村活动室112个,全面升级村卫生室设施设备,村文化室设置率由2013年的87%提高到100%,农村广播“村村响”、电视“村村通”、互联网覆盖率由83%、56%、73%分别提高到100%、93%和90%。三是推行内生造血式扶贫。依托重大乡村旅游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效益好、增收后劲强的特色效益农业,连片打造沿山乡镇核桃、药材、山羊产业基地,沿江片区柚菜、花椒、家禽产业基地,代市观塘片区特色水果、乡村旅游产业基地,示范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养殖种植。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8万亩,扶持4465户贫困户发展畜禽养殖,全区2014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4954.8元、同比增长130.6%,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四是推行保障救助式扶贫。用好用活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保险、大病救助、救灾救济、特困帮扶等政策,把贫困群众纳入重点保障救助范围。全区贫困人员中有5897名纳入低保、1852名纳入五保,保障标准分别由2013年的130元/月、230元/月提高至190元/月、260元/月。整合财政补助、民政救助、社会捐助等资金,建立帮扶基金,重点覆盖因病、因残致贫群众,提升特困对象保障水平,发放帮扶资金752万元。新改扩建敬老院5所,全区集中供养鳏寡孤独人员1040名。五是推行生态治理式扶贫。实施华蓥山石漠化、漏水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新造防护林2892亩、经济林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6%。鼓励扶持贫困群众发展林下绿色养殖、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林下养殖基地137个、种植基地0.9万亩,实现人均增收2300元。实施地灾区、漏水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新建易地搬迁新村3个,安置贫困群众311人。

(三)举全区之力,奔小康圆梦。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机制,增强扶贫开发持续动力,全面提升扶贫开发实效。一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促进财政投入、金融信贷、社会资本聚焦扶贫,破解扶贫开发资金瓶颈,2014年人均帮扶资金达1000元以上。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开发经费分别按上级下达扶贫资金总额的10%和1%配套安排,去年区本级财政投入资金同比增长16.5%。争取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等专项扶贫资金3970万元。设立农村产权质押风险基金300万元,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村土地产权抵押、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元。组织开展“感恩贡献、关爱贫困”活动,引导企业、义工进村入户扶贫帮困,募集社会捐赠扶贫资金1900余万元。二是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多权同确,推行土地租金保底、入股分红收益分配机制,让贫困村、贫困户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探索财政支农项目资金股权量化改革,项目资金作为股权参与现代农业经营,村级集体与企业按比例分享经营红利,促进了贫困村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全区共流转土地4.7万亩,亩均年租金收益700余元,19个贫困村实现集体收入零的突破,年收入最高的村达5万元。三是健全干部帮扶机制。采取“领导包片区、部门包村组、干部包农户”方式,安排27名区级领导、121个单位、1340名干部职工与94个贫困村、8071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组建13个包片驻乡(镇)工作组、94个“双联”驻村工作队,选派22名机关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12万元,解决贫困群众具体困难1.4万件,搭起了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凝聚了共同奔康圆梦的向心力。四是健全项目整合机制。按照“项目渠道不变、资金投向不变、管理权限不变、实施单位不变”的原则,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6亿元,打捆投向重点贫困区域,发挥了项目投入1+1>2的聚合效应。探索建立“竞争比选立项、三方机构参与、部门随机抽查、乡镇全程主导、贫困群众监督、资金三级公示”的项目监管机制,把扶贫资金花在了最急需的地方。五是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改革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实行扶贫开发单项考核,分类下达扶贫开发目标,跟踪问效、考核问责,做到考核联帽子、曝光扫面子、年终扣票子;实行结对帮扶挂钩考核机制,做到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钩。

 

做强县域经济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动新区发展,全区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1-3季度,全区GDP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1.9%。全区经济呈现出“两个第一,两个回升,五个提升”的态势,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增速全市第一,GDP增幅、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分别回升2.3、3.9个百分点,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财政支出增幅在全市排位同比分别提升3位、5位、3位、2位、1位。

(一)项目投资快速增长,助推扶贫。以城市新区、产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实施项目攻坚,投资拉动强劲有力。1-3季度,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3亿元、增长26.7%,分别比全市、全省高9.1、15.1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占比56.2%、产业投资占比44.7%。随着“PPP”模式以及发行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刺激措施运用,今年我们启动一大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项目。预计2015年能已启动带动性强的二、三产业项目257个、总投资338.3亿元,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大关,力争达到110亿元,仅此给区内农民工人均增薪达3万元以上。

(二)产业经济速效双增,助推扶贫。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在扩大增量、壮大总量中调优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产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加大财政投入,将工业发展资金由去年8000万元增加到今年1.4亿元,设立2000万元企业信贷配套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专门出台企业用工促进政策,帮助企业破解用工难问题,产业工人由1.2万人增加到1.5万人。建立困难企业帮扶机制,对13户困难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帮扶,欧亚服饰等5户企业恢复正常生产,其他企业正逐步走出困境,企业亏损面、亏损额下降3.1个和18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98.4亿元、增长10.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随着煤矿加快复产,工业产能充分释放,煤炭年产量将由20万吨增加到50万吨,水泥年产量由300万吨增加到350万吨,西部牛仔等轻纺产业将新增产值近10亿元,全区工业有望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与此同时,突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农业总产值增长2.8%、增加值增长2.7%,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坚持把服务业作为经济新引擎,加快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前锋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打造特色街区、专业市场,引导大众创业,新增经济实体179户,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8%,第三产业日益繁荣,为贫困人口脱贫增添新动力。

(三)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助推扶贫。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积极推进川渝合作、友城合作,区域经济在开放合作中增添了活力、加快了发展。全面深化川渝合作,我区军慧汽配等16家企业列入重庆长安、力帆等企业配套体系,农产品与重庆实现农超、农企等产销对接,销往重庆农产品占外销总量的60%以上。大力开展友城合作,积极承接广州增城轻纺产业转移,引进康健纺织等总投资12亿元的轻纺项目3个,西部牛仔园将形成纺织、印染、洗水、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今年已签约订单400万件。1-3季度,全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6个、到位资金98.9亿元,还有一大批项目正在洽谈,抢滩新前锋的趋势初步形成,招商项目已成为项目投资的重要来源、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量,进一步夯实了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上新台阶。

总体来讲,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向好,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第三产业占比较小。规上商贸服务企业仅有10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足20%,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仍是产业发展中的短板。二是传统产业占比较大。高端产业、产业高端偏少,工业企业主要以配套加工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受经济下行影响较大。三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企业通过银行融资难,企业发展信贷资金缺口达5.4亿元。而且企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致使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四是土地制约明显。新区正处于大发展初期,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等用地需求大,土地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存在“等米下锅”的现象。

谋划扶贫未来

虽然前锋区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展基础依旧薄弱,贫困区域、贫困群众仍然较多,离全面小康还有不小差距。一是消除贫困任务重。旱山区、水淹区、地质灾害区面积分布广、治理难度大,抵御灾害能力较弱,逢干必旱、逢雨必涝、逢灾必损,连片贫困、因灾返贫现象突出,加之缺乏动态帮扶机制,全面消除贫困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区域发展短板多。各项事业发展不协调、不同步,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3项监测指标,目前测算分值仅为79.02,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差距尤其明显,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较大。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加压驱动,跳起摸高,奋力推动新区快节奏、高速度、超常规发展,努力让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三是经济增长压力大。受经济下行影响,煤炭、建材等骨干产业结构性萎缩;城市建设初期正值房地产业低迷期,建设推进十分不易;商贸物流基础较差,消费拉动力量不足,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面临市场、资金等多重压力。

(一)专注发展定力,加快富民强区进程。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奋力推进“三大跨越”,加快壮大经济实力。特别是认真研究运用好省上出台的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加强要素价格管理、加强和改进投资促进工作及扩大市场拓展等四个方面政策措施和楼市新政系列政策措施,高扬城市龙头,突出投资拉动,强化产业支撑,全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全力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把扶贫摆在发展的突出位置,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细化措施,推进精准滴灌、精准帮扶;进一步强化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扶贫实效,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下一户、不掉队一人。同时,将民生改善与扶贫解困有机结合,积极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完善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全方位加强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

(三)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全面落实中省市改革部署,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努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改革创新与新区建设良性互动。特别是认真研究“PPP”模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借势借力加快新区建设。

(四)加强社会治理,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狠抓污染治理,加强节能减排,修复生态环境,打造华蓥山、渠江流域生态屏障。维护安全稳定大局,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全力做好群众工作,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不断提高社会安全指数。积极推进依法治区,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法治环境。

前锋新区百事待举、百业待兴,面临初建初创阶段的特殊困难。未来五年前锋扶贫工作着力做好两件事情,一是着力解决农村贫困户动态管理问题。大多数贫困户为因病致贫,贫困问题偶发性强、反复性强,建议建立贫困户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将符合标准的贫困户纳入帮扶,做到应扶尽扶、应帮尽帮。二是着力解决城镇贫困户扶贫问题。随着城镇人口快速增长,一些城镇居民因灾、因病返贫的问题日益凸显,建议制定城镇贫困户的标准,将城镇贫困户作为精准扶贫对象及时给予帮扶。

(撰稿人:广安市前锋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刘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