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区 合力攻坚 只为五千贫困群众“摘穷帽”

30.03.2016  15:27

 

 

 

 

 

 

 

 

只为五千贫困群众“摘穷帽

 

‍一位位扎根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一个个因地制宜的主导产业,一张张摆脱贫困的笑脸;50万纳溪人同心戮力,协助4952名贫困群众脱贫“摘帽”——泸州纳溪区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扶持谁,聚智谁来扶,聚力怎么扶,一场精准扶贫“大会战”,“激战”正酣。

 

    10 个工作组推进变单一扶贫为多元化“大合战

 

‍纳溪区把扶贫工作与走基层、网格化联系帮扶活动有机结合,确立网格化联系领导、网格化联系区级部门领导、镇领导和干部职工分别联系一至二名困难户,开展一对一帮扶。同时,该区成立了10个帮扶工作组,落实驻村干部218人,实现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
纳溪区创新社会扶贫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化的社会扶贫主体,在深化精准扶贫同时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形成党委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在2015年纳溪区举行的“脱贫圆梦”爱心资金捐赠仪式上,该区两家爱心企业分别捐资100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的大学生圆大学梦。扶贫济困、奉献爱心、栋梁工程、慈善一日捐,以及网络捐赠等一系列爱心捐赠活动,对社会进行总动员,形成了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参与机制,补齐脱贫攻坚短板,拢指成拳抱团生金。目前,纳溪区收到各类爱心捐款和物资累计1000万元,资助贫困人口4000余人,资助贫困学生1000人。

‍‍

26 名“第一书记”驻村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一张80厘米宽的小床,一张书桌,两条小方凳,一个简易灶台,这是上马镇八角仓村“第一书记”何尚奎在村上的“”。
2015年12月9日,纳溪区召开脱贫攻坚推进会,再次吹响了该区脱贫攻坚集结号。这让何尚奎感觉“压力山大”:“脱贫任务重、时间紧、工作千头万绪。
  2015年8月24日,何尚奎就把“”搬进了八角仓村,并以100元的月租租用一村民的一间屋安心住下来。一进村,何尚奎就一头“”进了贫困户家中,吃农家饭、说农家话、干农家活、想农家事。一个月下来,心中渐渐有了“底气”。“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就得先给每名贫困户‘把脉’,然后‘对症下药’。”何尚奎的床头,一本台账上密密麻麻记载着每天的工作安排:8月19日—21日,按低保新政策为贫困户办理手续;9月22日,和村委班子商讨农网改造事项;10月23日,集中办公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四个多月来,何尚奎入户走访群众300多户,向上争取农网改造资金10余万元、农村安全饮水资金10余万元、路灯改造项目资金10余万元,解决了中心村100余人的用电问题,600余人的饮水和出行问题。

2015年8月,纳溪区选派26名“第一书记”驻村,其中驻贫困村第一书记为9人,其余为驻“后进”村第一书记。为确保脱贫实效,纳溪区制定“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办法,党组织关系转移到村,如果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第一书记”就不调整。同时明确督查考核机制,把扶贫攻坚任务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实行“一岗双责”;实行“一月一通报”,把扶贫工作实绩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注重从扶贫工作一线选拔使用干部。

 

26 个产业落户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

  “老余,新栽树苗可以施人畜粪和速效氮肥,这样才能促进开年枝叶抽芽……”2015年10月17日,在纳溪区龙车镇占梯村1组村民余利华的茵红李种植地,该村“第一书记”徐学义正为种植户现场培训茵红李种植管理技术。作为该区农业局下派的“第一书记”,徐学义对果树栽种很在行,培训也头头是道,吸引了该村30多名村民前来参观学习。“产销有保障,技术有指导,群众茵红李种植热情高得很。”徐学义介绍说,两年后茵红李可以投产,盛产期产量可达2000公斤,预计年产值可达150万元。

2015年8月底,徐学义入驻占梯村后,在详细研究村情后与村“两委”和群众代表商议,决定在该村发展茵红李种植基地。通过涉农整合项目资金,免费为种植户送去5000株树苗,成片发展150亩茵红李。

占梯村整村扶贫发展茵红李,只是纳溪区实施精准扶贫,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的一个缩影。

如何使贫困群众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彻底脱贫“摘帽”?纳溪区委农工办主任雍涛认为,“关键要因地制宜,突出产业支撑,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纳溪依托万亩特早茶、桂花、枇杷、柚子和甜橙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茵红李、竹荪、桃子和林下综合养殖等见效快的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在短期内实现增收致富。同时,纳溪区在帮扶举措上动真格,下狠功夫,由脱贫攻坚督查组对每一位帮扶联系干部提出的帮扶措施逐一进行审查,确保帮扶措施落地见效。

2015年,该区“第一书记”驻村主动有为,积极争做“三员”,即基层党建指导员、派驻单位包联工作联络员、农村发展引航员。整顿“后进”村级党组织18个,培育村级后备干部78人(培养贫困村村级后备干部为20人);派出单位职工实现全员帮扶贫困户,改造农村文化设施31个;引进项目26个,培育致富带头人78名。

产业是脱贫“命脉”,纳溪区在扶贫工作中突出产业扶贫主方向。2015年,该区投入扶贫资金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0个,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15736 名贫困户脱贫变政府“配餐”为群众“点餐

  “妻子有重病,每月仅药费就花500多元,我又只会做农活,日子确实难过……”2015年8月,打古镇普照村5组困难群众刘道柔,妻子患精神病常年需要照顾,儿子失业,每年检查吃药要花费上万元,一家人苦不堪言。该镇建中心副主任雍志奎与他结为“亲戚”后,主动帮他联系民政、医保等部门,解决救助金4000元,并帮病妻万小林办好大病卡,减轻医疗负担,还为其儿子找到汽车修理工作。

1月4日,纳溪区渠坝镇天星村53岁的贫困户张必寿,将400多只生态鸭陆续送往市场销售,并顺利变现20000余元现金。去年年初,通过政府精准扶贫的贴息贷款2万元和残联补助的5500元,他备足资金购进了第一批400多只鸭苗,开始轮养轮卖,去年老张家出栏鸭子约5000只,实现养鸭纯收入达5万元,一年可观的效益让每年只有近5000元收入的张必寿一家喜出望外。

有政府精准扶贫联络人的定格帮扶,农技人员的技术支持和政协委员帮忙寻找的销售渠道,张必寿打算明年还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走上脱贫致富路。

纳溪区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王寿海认为,要使扶贫工作扶真贫、真扶贫,就要变政府“配餐”为群众“点餐”,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

目前,纳溪区共有10个省级贫困村,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736人。该区坚持“五到位、六到户、四明白”扶贫纳溪模式,通过“点上”精准“滴灌”和“面上”整体推进,确保2016年年底前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金其云文/图)